趙延明, 吳亮紅, 曾照福, 盧 明, 席在芳
(湖南科技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國家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對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1-3]。然而,一些地方和高校對創新創業工作重視不夠,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滯后,與專業教育結合不緊,與實踐脫節[4-6];教師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意識和能力欠缺,教學方式方法單一[7-9],針對性實效性不強;實踐平臺短缺[10-12],指導幫扶不到位,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亟待健全[13-14]。此外,雖然我國已經開始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但由于受一些傳統就業觀念和意識的影響,全社會創新創業氛圍還不濃厚,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環境還不健全。因此,在國家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高等學校樹立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充實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資源,營造創新創業育人環境,搭建高效的創新創業型教育實踐平臺,構建創新創業培養體系,系統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與能力勢在必行[15-16]。
(1)現有課程體系難以適應新形勢下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要求。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我國更加注重技術的原創性和引領性,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對高等學校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現有課程體系在學時限制下重知識、輕技能,重理論、輕實踐,缺乏雙創意識、雙創能力和職業素養的系統培養,無法適應新形勢下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要求。如何遵循教育科學規律,構建大學生雙創能力培養平臺和實踐課程體系,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雙創人才成為我國新時代高等教育亟須解決的課題。
(2)傳統管理模式難以保證創新創業平臺高效持續健康發展。在大學生實踐平臺傳統管理模式下,學院和老師在學生團隊組建、項目選題與實施、日常管理等方面扮演著主導角色,學生被動參與,不利于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如何創新平臺管理模式,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管理意識和領導意識,充分發揮雙創平臺的效益,確保高效持續健康發展成為重要課題。
針對目前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不足,采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結合湖南省普通高校實踐教學建設項目“電氣信息類專業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和“電氣信息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心”的實施,充分探索大學生創新創業素養與能力培養所需教學條件,從雙創平臺、培養體系、指導團隊、管理模式等方面著手,以能力導向理論為主要理論基礎,開展能力導向的電氣信息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平臺建設與實踐。并在實施過程中采用行動研究法,不斷夯實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平臺,不斷檢驗和修訂創新創業培養體系,不斷充實創新創業培養資源,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自覺性、積極性,實現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平臺高效持續健康發展,全面培養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創新創業專業人才。
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與能力為導向,構建多元開放創新創業平臺,全面提升學生服務國家經濟社會建設的創新創業能力。
(1)湖南省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2008 年,在電子與電氣技術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過程中設立創新實驗部;2012 年,獲首批湖南省電氣信息類專業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2015 年通過驗收,2016 年被確認為首批湖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心,為學校獲批全國首批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提供重要支撐。中心擁有價值200 多萬元的各類儀器設備,實驗室面積近800 m2,面向全校招收學生,可同時容納200 余名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中心現設有智能檢測技術、智能機器人等10 個主題創新實驗室,建有學生成果展示廳、雙創文化墻、中心網站,宣傳與展示學生創新創業成果,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每年承辦科技方舟論壇、電子設計競賽、信達杯智能車競賽、教育機器人大賽、電子制作大賽等科技競賽與活動,有力推動了學院學生科技活動的開展,顯著提高了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
(2)湘潭市信電眾創空間。為了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職業素養和企業領導意識,學院建有校級創業孵化基地(全校兩個校級創業孵化A級基地之一),2017 年獲批為湘潭市信電眾創空間,為大學生提供創客開發、生產經營所必備的場所和辦公設施。眾創空間以信息產業為主體,以扶持大學生創業為核心目標,以公益性、示范性、專業性為宗旨,激發當代大學生的頭腦風暴,協助學生將創新性項目轉化為自主創業資源,使大學生創業行動在高校中普及。眾創空間與中創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為創業團隊提供資本整合、投融資組合、項目投資、風險投資、項目融資、投資管理等服務,并有針對性地進行產業鏈服務,如培訓和政策咨詢、工商登記等,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必要的啟動資金,規避創業風險,提高企業的成活率和成功率。
(3)產學研創新平臺。依托產學研合作項目,充實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進入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基地,熟悉企業文化,參與企業產品設計、技術開發和技術改造。一方面,學校利用企業的人力資源、技術資源和科研資源(設備和項目)培養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參與產學研課題研究,能力得到全面的鍛煉和提升,為企業培養所需的優秀工程技術人才。2012 年,學校與湘電集團建立了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基地。近年來,先后與華儀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富康華工業(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博時特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睿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20 余家企業建立了戰略性的產學研合作關系。
(4)科研創新平臺。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踐教學資源,是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學院擁有海洋礦產資源探采裝備與安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礦山安全預警技術與裝備湖南省工程實驗室、湖南省工礦車輛電傳動工程技術中心等省部級科研創新平臺。以互動選題式開放科研創新平臺,學生可以將自行構思的工程設計方案或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選擇相應的科研實驗室進行制作、調試和實驗,從而提高工程綜合設計和科技創新能力。
遵循教育科學規律,堅持科學規劃、循序漸進、分段培養、成果評價的方針,從培養目標、驅動機制、培訓體制、考核制度等方面著手,構建“能力導向,項目驅動,三級培訓,成果評價”的“1234”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即以學生創新創業精神與能力培養為目標,實施項目驅動、雙創學分認定,堅持基本技能、項目組織、學科競賽等三級創新創業培訓,并從科技論文、專利、項目和學科競賽等4 個方面綜合考核,全面培養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創新創業能力、職業綜合素養,具體如下:
(1)堅持以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與能力為中心建設目標。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各類學科競賽,競賽成績雖然能夠反映中心的建設成效,但不能作為建設的唯一目標,這樣會使中心建設走向短期發展道路,始終把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與能力作為中心建設目標,則可使中心持續健康發展。
(2)建立以創新創業學分和項目驅動的創新創業長效機制。通過學校教務處在培養方案中落實創新技能學分認定辦法,學院在“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研究生實施細則”中落實學科競賽、項目、論文、專利等加分措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科技創新的積極性。
(3)建立技能培訓、項目組織、科技創新與學科競賽的培訓教學體系。為了全面培養學生在基本技能、項目管理、創新思維、創業素質等方面的能力,構建了技能培訓、項目組織、科技創新與學科競賽培訓的3 級培訓教學體系。即在第1 年集中培訓學生的基本技能和創新創業意識;第2 年以小組為單位申報科技創新項目,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創新能力;第3 年組織參加各類學科競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技創新水平與能力。
(4)建立多措并舉的創新創業能力拓展培養機制。組織學生進入學校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創新創業學院、信電眾創空間,整合學校和社會資金,支持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組織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啟發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增強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活動的主動性。
(5)建立以科技論文、專利、項目和競賽獲獎為指標的考核制度。創新創業團隊實行目標考核制,在科技論文、專利、創新性與研究性項目、省級及以上學科競賽等方面有明確要求,有力促進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展。
產教融合,科教兼顧,整合校內外有效資源,采取請進來、送出去、人才輪換等方式,培育了一支實踐經驗豐富、勇于創新的雙師型高水平指導教師隊伍。
(1)外聘兼職教師。有效整合校企人力資源,從企業聘用實踐經驗豐富的電氣信息類專業高級技術人才、生產與經營管理人員為兼職教師,分享創業經驗、企業文化、職業素養,指導創新創業項目的實施,培養學生創新創業和企業管理能力。
(2)外聘專家講座。邀請優秀企業家、校友來校進行創新創業經驗交流,使師生及時了解行業現狀與發展動態、學科專業技術前沿,拓寬專業知識面,增強對外溝通能力。
(3)注重教研教改。積極組織教師開展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教學方法與手段、課程建設等方面的研究與實踐,提高教師自身指導創新創業的能力。近年來,指導團隊承擔國家級教改項目2 項、省級項目5 項。
(4)加強產學研合作。中心與多家優秀企業建立了良好的產學研合作關系,承擔企業委托項目20 余項,開展產品研發、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條件保障等方面合作。通過產學研深度合作,提高了教師自身科研和社會服務的能力;將科研成果轉化成教學資源,豐富課程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創新思維與能力。
電氣信息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安裝有人臉識別、指紋鎖等先進考勤系統,向學生全天候開放,由學院、主題創新室、項目團隊、科技社團等4 主體進行協同管理,構建“學院統籌、主題引導、學生自主、社團參與”的管理模式。即學院對雙創平臺資源進行統籌規劃,主題創新室指導教師獨立監管,學院科協、電子俱樂部、通信俱樂部等學生科技社團參與日常管理,學生創新創業團隊自主管理。通過日常、項目、競賽、成果等全方位管理,激發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的自主性、自覺性、積極性,全面提高學生團隊意識、創新精神、創業能力、項目管理、領導素質,確保雙創平臺高效持續健康發展。
面向電氣信息類專業學生,以能力培養為目標,從創新創業平臺搭建、培養體系構建、指導團隊培育、管理模式創新等方面,建立了地方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具體表現在3 個方面。
(1)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根據學生自己的專業背景和興趣愛好,經指導老師同意后進入相應的主題創新室、眾創空間,在指導教師指導下自主開展創新創業活動。
(2)創新創業培養雙管齊下。多元開放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平臺既有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科研創新平臺,又有創新創業綜合能力培養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心、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基地、湘潭市信電眾創空間、產學研創新平臺。指導教師既有理論水平高的專職教師,也有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高級技術人才、生產與經營管理人員、優秀企業家等兼職教師,實現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全面指導。
(3)創新學分認定驅動機制。建立以創新創業學分認定和項目領引的創新創業活動驅動機制,激發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的積極性,優化學生的知識能力結構,也確保創新創業平臺高效持續健康發展。
自2012 年以來,積極探索電氣信息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并在我校電氣信息類專業中進行實踐,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顯著提升,引起了省內外高校、企業、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得到各級領導和同行專家的高度評價,對地方高等院校如何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具有示范引領作用,具體表現如下:
(1)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顯著提升。學生通過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其實踐動手能力、工程綜合設計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和職業綜合素質得到了顯著提高。近年來,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電氣信息類專業學生,如考取華南理工大學研究生的2010 級學生易揚表現出很強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獲得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全國總決賽一等獎、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二等獎;被中科院破格錄取碩博連讀的2013 級學生鄧毓弸獲得國家級獎勵4 項、省級獎勵8 項,授權專利3 件、軟件著作權1 件,發表論文2 篇;2010 級覃左棟獲得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一等獎、“挑戰杯”全國三等獎,自主創辦湖南大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曾瓊斌參與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自主創辦廣州領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4 家企業。近年來,學生主持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8 項,校級學生科研創新計劃(SRIP)重點項目18 項、其他各類項目108 項;授權發明專利8 件、實用新型專利53 件、軟件著作權24 件,發表學術論文22 篇;獲科技競賽國家級獎勵50項、省級獎勵109 項。中心累計培養學生1 100 余名,近3 年考取“985”“211”等高校的研究生104 人,自主創業13 人。
(2)專家領導和新聞媒體高度評價。全國高校創新創業總結宣傳工作實地調研專家組、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專家組、湖南省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示范基地評審專家組、共青團湖南省委書記、湖南省高等教育學會實驗室管理專業委員會、湘潭市科技局等專家和領導先后蒞臨中心考察指導,對中心在創新創業方面所做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績表示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為我校獲評全國首批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提供了重要支撐。湖南衛視、湖南教育電視臺、湘潭電視臺、湖南日報、新華網、紅網、大學生新聞網等多家媒體對中心的創新創業教育進行了專題報道。
(3)省內外兄弟院校廣泛關注借鑒。電氣信息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平臺建設與實踐經驗得到了省內外兄弟院校同行的高度肯定、廣泛關注和借鑒。中心組織承辦了2010 年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聯席會電子學科組工作會、2012 年湖南省首屆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2013 年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湖南賽區),由于組織工作突出,湖南賽區獲得2013 年全國賽區優秀組織獎,這也是舉辦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以來湖南省獲得的唯一優秀組織獎,中心自2011 年以來連續4 次獲得湖南省電子設計競賽優秀組織獎。近年來,中國礦業大學、西安科技大學、安徽師范大學、山東工商學院、廣東海洋大學、廣東技術師范大學、佛山科技學院等50 余所兄弟院校到中心交流學習,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泰克科技(中國)有限公司、廣州周立功單片機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博時特科技有限公司、廣西桂林星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斯貝爾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等20 余家企業來中心參觀考察,進一步擴大了中心的影響。
以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為導向,有效整合校內外有效資源,構建多元開放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平臺;遵循教育科學規律,構建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產教融合,科教兼顧,培育一支高水平指導團隊;多體協同,構建開放平臺管理模式。不斷激發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具有創新創業精神與能力的高素質電氣信息類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