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峰, 鄭 旭, 劉 一, 李 季, 陸 虹
(東北大學資產與實驗室管理處,沈陽110819)
國有資產是高?!半p一流”大學建設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之一,是支撐教學科研、行政辦公等各項工作的重要物質基礎。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飛速發展,國家對教育事業的投入逐年增大,高校國有資產規模急劇攀升,國有資產構成和類型逐漸多樣。國家部委針對高校國有資產管理,在促進資產優化配置、提高資產使用效益、加強監管體系建立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同時督促高校著力構建符合高校運行特點和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國有資產管理體系和管理平臺。
因此,高校迫切需要將大數據等新技術運用到國有資產管理,以制度建設為引領、以流程細化為助力,以信息化建設為抓手,建立類型齊全、流程細化、數據準確的國有資產全生命周期管理平臺,妥善解決國有資產管理中存在的數據信息量大而分析技術滯后、管理部門眾多而歸口職權界定不清、管理手段多樣而管理規劃缺少統籌等問題[1],使國有資產管理模式、資產規模、監管手段與大數據時代高校國有資產管理實際需要相適應,實現高校國有資產有序高效和規范管理,建立高校智慧化國有資產管理模式,分析挖掘高校核心競爭力,為高校各項建設提供最優保障[2]。
高校按照“統一領導、歸口管理”模式,建立校內國有資產管理體系,成立了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并根據資產類別確立相應資產歸口部門進行具體管理。但在實際工作中,普遍存在歸口部門間管理職責界定不清晰,管理流程不順、管理數據不通暢、專職管理人員匱乏等問題,管理規范性和管理效能不高[3]。
隨著高校科研事業的高速發展,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規范性管理的重要性逐步凸顯。但實際管理中普遍存在“重有形資產輕無形資產”的現象,部分高校無形資產既沒有賬目,也沒有科學合理的評估機制和管理流程,無法有力保障資產的安全完整,存在資產流失的風險。
高校資產歸口部門眾多分散且均根據自身業務需求搭建了管理平臺,各類型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形成條塊化、多頭化管理模式,人為分割了資產“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①各類型資產管理平臺建設程度參差不齊、平臺功能差異較大,部分平臺僅實現單機版手工記賬等基礎性功能,尚未將業務流程與平臺建設合二為一,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動資產管理的能力嚴重不足[4]。②由于不同資產管理系統之間數據結構、構建模式等差異,造成平臺間業務流程對接不順暢、數據共享機制不健全,無法實現學校各資產歸口部門間交互匯總,造成國有資產管理信息不全面、不準確和不及時,影響國有資產使用效益和管理效率。
各歸口部門的信息化平臺屬于國資平臺的末端,是高校開展國有資產管理的必備手段。近幾年高?;窘⒘藘x器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平臺,實現了儀器設備的流程化、動態化管理。但其他類型資產的信息化建設無論在平臺構建、功能實現、數據規范、流程運轉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管理水平相對滯后。各類國有資產管理模塊的搭建不僅要確保資產及時入賬,更要將各類資產的預算配置、使用維護、報廢處置等各環節流程化、信息化,實現各類型資產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智能化管理[5]。在此基礎上,基于一個全口徑、全類別、全生命周期的國有資產管理信息化平臺,實現對國有資產的數據挖掘、績效考核、前景預期等工作進行深入研究和工作開展。
根據國務院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要求,2018年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三部委聯合開展對高校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評價考核工作,成為首個針對高校國有資產方面的績效考評。
大型科研儀器的考核評價雖對高校國有資產績效評價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現階段絕大多數高校均未建立專門的國有資產績效評價體系[6]。究其原因,①由于高校為非營利單位,國有資產所產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難以用貨幣衡量,造成指標量化困難;②國有資產數據的收集大多根據各種報表要求,缺少一個統一有效的國有資產大數據管理平臺,無法實時獲取國有資產的動態數據,資產數據全面、及時、真實性受到極大限制。
隨著大數據技術和信息化平臺的迅猛發展,我國高校管理者也越發認識到數據文化、數據管理、數據分析的重要性,但絕大多數高校各類國有資產數據主要在各種報表統計過程中使用,在國有資產數據收集、分析和運用數據等方面的思維意識還有待提升,大數據管理思維還未真正建立。
現階段,國外很多高校都采用智能技術對高校各類數據進行全面整合與分析,為高校發展決策提供信息支持。大數據的運用和分析可有效的整理和獲取國有資產信息數據,有助于高校對國有資產管理的規律和發展方向進行預測,逐步實現高校國有資產管理的實質、顛覆性變革[7]。因此,作為大數據分析的基礎,勢必建立類別齊全、數據準確、實時監測的國有資產數據化管理平臺,提升高校國有資產大數據分析能力和管理水平。
我校長期致力于國有資產信息化建設的探索和實踐,2015 年開始以儀器設備信息化建設為突破口,徹底變革單機版管理模式,以儀器設備制度建設入手,建立從預算論證、配置采購、競價評選、驗收使用、共享服務、處置報廢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并將制度流程深入優化、深度融合到儀器設備管理信息系統,構建形成儀器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平臺。2017 年開始,充分借鑒儀器設備信息化建設經驗,逐步構建全類別、全生命周期的國有資產信息化管理平臺,為績效評價和資產數據分析奠定良好基礎。
以上限制膨脹后的孔隙分布試驗,實際是回彈穩定后的孔隙分布。表5中的數據表明,除了摻4%納米氧化鈣試樣外,其余試樣的回彈量均很大??梢?,回彈變形前,同時摻入納米氧化鈣和納米氧化硅膨潤土的孔隙分布,應當類似于圖8中僅摻入納米氧化鈣的膨潤土。即通過納米氧化硅和納米氧化鈣的聯合作用,膨潤土在保證膨脹自愈能力的同時,具有較高的密實度,有利于熱傳導和阻滯水滲透。
國有資產管理平臺的搭建,主要基于“全生命周期+大數據分析”理念,按照國有資產管理職責與發展目標,分期建設“一廳一庫五模塊”,即一站式辦事大廳,一套國有資產數據庫,五個核心管理模塊,完成國資業務辦理、數據統計挖掘、信息歸集上報等工作,實現資產數據交互、資產流程銜接、實時動態監控。
(1)一站式服務大廳。以業務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標準化、標準信息化為建設模式,對資產各事項管理流程進行理順、整合、再造,將各項國有資產業務統一為一個辦事窗口,搭建以“全生命周期管理”為主線的國有資產信息管理平臺,實現各類資產從預算配置、采購審批到驗收入賬、調撥維修、處置回收等業務的網上“一鍵式”辦理。
(2)建設國有資產數據庫。建立涵蓋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在建工程、流動資產、對外投資等在內的國有資產管理實時數據庫,及時準確地掌握全校各類資產總量、結構、變動、趨勢,全方位、多維度監管國有資產,滿足主管部門及學校內控管理及數據報送需要的同時,實現國有資產數據的全面分析與深入挖掘。
(3)實行各類資產全生命周期管理。結合各類資產的特點和管理規律,協同歸口部門建立各類資產管理規章制度,配合系統模塊搭建理順管理流程,實現全口徑的資產從“生”到“死”的全生命周期動態監管。通過“一廳一庫五模塊”的建設,學校在國資管理層面從配置到管理,從數據到業務,從分類到統籌,上下對接、左右協同,實現跨部門、全流程、多維度銜接貫通和業務流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化管理與服務。

資產與預算管理相結合作為國有資產管理基本原則,能夠從資產管理源頭提高預算執行質量、提升資產管理效益[8]。而在實際工作中,資產管理和預算管理分屬于多個部門,只有通過國資平臺與預算和財務平臺的業務協同才能相結合并落到實處。
以儀器設備為例,國資平臺在申購環節將預算賬號、預算金額及采購數據發送至財務平臺,財務平臺根據預算平臺數據實時判定經費是否充足并凍結經費后,國資平臺再行審核。而在采購業務完成后,采購人通過國資平臺錄入采購結果、發起借款、驗收建賬等,國資平臺將相應數據發送至財務平臺,實現經費實時解凍。通過國資與預算、財務平臺的實時互聯互通、數據共享,隨時掌握各項資產的配置進度、采購金額、預算執行率、采購節資率,實現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相結合,提升資產管理效率和預算執行精準度。
配置管理是國有資產管理的主要內容,學校始終堅持“以采促管,以管優采,采管結合”的配置管理思路,與時俱進、持續加強采購政策建設,構建涵蓋采購審核、網上競價、結果公示、合同簽署、履約驗收等全流程采購管理模塊,實現對預算執行和采購進度的動態監管,提高采購效率和采購節資率[9]。
落實“放管服”改革精神,推行校內自主網上競價,并在網上競價環節成功引入合法合規、誠實信用的電商參與報價,大大提升供貨速度、降低采購成本、優化采購服務。同時,在前期與財務系統互通建立經費凍結機制的基礎上,搭建校內網上商城,引入京東、蘇寧和辦公伙伴三大電商平臺,將校內采購審批與電子商城采購合二為一,實現高校依法合規、公開透明、高效運轉的信息化配置管理模式。
校國資平臺在建立涵蓋設備、家具、公用房、陳列品、在建工程等在內的中心數據庫基礎上,規范開展模塊間數據共享,整理分析數據共享條件、方式,實現業務數據在各模塊之間實時、順暢、有效傳輸流轉。
建立各資產模塊與公用房模塊互通機制,將資產存放地與公用房模塊的樓宇房間數據互通,實現資產與樓宇房間雙向查找[10];建立設備模塊與共享模塊互通機制,根據共享模塊需求將共享所需信息融入驗收環節,實現新增大型設備實時加入開放共享行列,提高設備的使用效率;建立設備模塊與在建工程模塊互通機制,將自制儀器設備、已交付實物但尚需調試安裝等設備先行按照在建工程錄入管理,待設備具備驗收條件后,自動轉入儀器設備管理模塊。通過信息化管理手段、運用數據互通模式,推動國有資產精細化、數據化、過程化管理。
按照學?!爸腔坌@數據管理規范”要求,國資平臺建立統一的共享數據基礎庫,與其他業務部門共享業務數據。通過國資平臺建設實踐,實現各資產模塊與實驗室管理系統互通,使各實驗室及其所使用資產情況相關聯;實現采購管理模塊與合同管理系統互通,使采購審批通過業務直接在合同管理系統發起合同申請;實現公用房管理模塊與宿舍管理系統、學生系統、人事系統的互通,明確各宿舍的信息及其居住學生、職工的詳細情況,數據交互共享使國資平臺與各部門、各科室業務協同、與智慧校園平臺共享軟硬件資源,最大限度合理使用、有效共享校內數據資源。
同時,國資平臺積極與國家、教育部、省市建立教育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基本實現全類別、全口徑國有資產報表數據自動匯總和上報,符合政府會計要求的折舊管理及信息報送,實現大型設備共享數據與科技部平臺數據協同一致,實現年度采購數據自動匯總上報等多項功能,加強整合、互聯互通、高度共享,充分發揮國資平臺在國有資產管理中的助力作用[11]。
2016 年根據財政部國有資產清查工作要求,在全校范圍內積極開展各類型國有資產清查核實工作,摸清家底、理清賬目、完善信息,建立資產實名制管理模式,同時通過國有資產數據治理,實現對歷史數據的標準化管理。實名制管理、清查核實與數據治理的有效實施為國資平臺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數據基礎。
國資平臺的建立既優化了流程、提高了效率,又利用數據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依托資產、業務的動態數據庫,利用數據分析和挖掘工具,實現全面、準確、動態地獲取資產數據,對國有資產相關的人財物體系進行全方位分析和挖掘,為管理決策提供資產情報[12];實現資產管理報告功能,按照時間和字段要求自動生成資產配置、使用、共享、處置關鍵數據指標,根據要求及報告使用人不同,生成相應的資產分析報告,全面反映資產概貌、變動、趨勢等信息。運用信息化手段,強化國有資產監管的時效性、準確性,實現國有資產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
通過近年來的研究探索,各高校國有資產分級管理、歸口管理權責更加清晰,制度體系更加健全,管理流程更加優化,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絕大多數高校均由單機版資產管理平臺轉化為“互聯網+”的信息化管理平臺,使得部門間銜接協作更加順暢、業務辦理更加便捷、管理監督更加透明。但在大數據時代,現有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充分發揮已有平臺的建設優勢,充分發揮數據共享和大數據的分析優勢,為國有資產全生命周期精準化、效能化管理提供有力保障,成為今后高校國有資產管理的建設方向。
2001 年,教育部結合高校實際建立了一套涵蓋38個評價指標的高校財務綜合評價體系。與高校財務綜合評價體系相比,針對高校國有資產管理國內外尚沒有統一權威的績效考核體系,同時盡管財務綜合評價體系包括資產管理相關內容,但資產管理考核內容較少,無法全面衡量國有資產的各項管理和效益狀況。因此,提升國有資產使用效益、構建國有資產績效評價考核體系勢在必行。
高校國有資產績效評價體系應從高校的管理功能和評價目標入手,從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構建指標體系,綜合反映國有資產保障投入、過程管理和效率效益等。國有資產的保障投入,體現在資產的保障水平,主要反映高校國有資產存量規模、資產結構和資產質量等,進而分析資產對高校教學科研、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社會服務等的支撐和保障作用發揮;國有資產的過程管理,體現在資產的管理水平,主要反映高校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機制、制度建設、人員配備、效率效益、信息化建設等[13];國有資產的效率效益體現在運行水平,主要反映高校國有資產使用、處置的效率、效益和質量以及高校國有資產產權管理現狀等[13]。國有資產管理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任務,體系的構建可有效評估高校國有資產使用效率、經濟效益和產出效果,提高國有資產管理水平,有效發揮資產對高校的發展支撐作用。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如何基于國有資產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成果、國有資產數據互通共享,挖掘資產潛在價值、預期資產使用效益、合理配置分布資產、促進資產高效運用、更好地服務于教學科研,都是國有資產大數據分析管理需要解決的難題。
建立大數據分析管理模式首先要提升國有資產大數據思維意識,深刻認識國有資產數據不僅是供查詢、統計、報表使用,其主要的作用:①對國有資產進行監控分析、前景預測和發展規劃,徹底改變資產管理者對資產數據重存儲、輕利用、弱分析的現狀。②提升國有資產大數據邏輯性意識,深入挖掘資產數據之間的相關性和因果性,通過數據分析國有資產配置、使用和處置之間的密切關系,從而深究其發展阻礙、掌握其發展規律、預期其發展趨勢[14]。③提升國有資產大數據智慧化意識,通過大數據分析管理模式,根據國有資產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要求,自動形成各項效益評價結果;有效構建管理預警平臺,通過預算執行進度、資產優化配置、合規采購、動態管理、規范處置、資產效益考核環節的智能預警機制,自動篩查國有資產數據及相關的業務數據,觸發預警策略則自動預警,將各類資產管理風險行為防患于未然;有效構建國有資產大數據決策支持平臺,支持數據透視挖掘、數據分析、統計預警、決策支持,為優化配置和科學使用資產提供決策支持。運用國有資產大數據分析管理,可詳細掌握高校國有資產使用情況和整體質量,為高校資產管理與決策提供數據支撐、結果預測和效果反饋。
國有資產信息化管理平臺建立的基本前提是確保信息平臺的安全穩定、資產數據的安全完整。在信息平臺的安全方面,要運用軟件安全協議、雙重認證等技術手段,完善信息平臺安全制度體系,建立各模塊間數據共享安全模式和使用審核機制,建立相互銜接、彼此制約的聯通機制,保障信息平臺的安全穩定。要加強包括預算經費投入、軍工科研設備布局、資產采購成交價格、重點物資采購信息等在內的國有資產敏感數據的鑒別和保護,避免國有資產數據的違規運用與流出,造成科研方向、科研成果等的泄露[15],確保資產數據安全完整。同時,要加強對國資平臺開發公司和其技術人員的管控,通過簽訂保密協議等手段,避免各種數據泄露、惡意盜取等情況的發生。
國有資產管理信息化管理平臺的建立,是重構國有資產管理制度、優化國有資產管理體系、簡化國有資產管理流程、提升國有資產服務效能的有效手段,平臺的建立實現了國有資產各資產模塊之間、國有資產與其他業務管理平臺之間的協作互聯和數據互通,實現了國有資產管理的動態化、精細化和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為國有資產大數據管理奠定堅實基礎。國有資產管理要充分發揮信息化優勢、大數據優勢,發揮資產治理、資源運用和決策支撐的管理作用,實現國有資產管理的時代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