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光潛
一
田野里的稻子漸漸地成熟,鐮刀即將閃亮登場。
鳥雀覬覦已久的時節終于來臨,它們比任何時候都歡喜雀躍。無論鄉民們擺上什么樣的陣勢,譬如到處迎風飄揚的紅紅綠綠的塑料袋,譬如從不間斷的夾板聲和吆喝聲,甚至偶爾響起土銃……這些都已然無濟于事。它們習慣了這種陣勢,避實就虛,或聲東擊西,甚至進化成某種生存技能,在“敵退我進”的戰略中獲得應有的食物。
皖南丘陵少有一望無際的平疇,而老家河谷里卻安置了好幾個生產大隊,近萬人口。田疇連著田疇,幾乎沒有起伏,往日的流水聲也悄然隱入大地。偶或幾棵烏桕立于田埂,遠看紋絲不動,近觀才見綠葉婆娑、陽光晃動。它們為來來往往的鳥雀提供了休憩的場所,也為它們粉墨登場搭建了舞臺。草蟲唧唧,蜻蜓飛舞,蒸騰的水分仿佛紫氣,裊然不絕,田野多么寧靜!近在咫尺的河流,依舊嘩然不止。它將大大小小的水稻田串聯在一起,有如藤蘿上的葉片,熠熠閃耀,光芒四射。站在麒麟畈的山上鳥瞰田園,阡陌縱橫,田埂交錯,隱隱約約地將黃澄澄的稻谷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方塊,仿佛一件被夏風輕輕抖動的百衲衣,令人矚目——真的是一幅難得的鄉村風景畫。
二
這是皖南鄉村最安逸的日子,人畜皆閑,都在想方設法進行夏令補償,譬如鄉民趁著早晚天氣涼爽,上山挖掘苦筍和百合,或者下水采摘嫩藕,捕捉黃鱔,罾取小魚,或者宰殺子雞,好生烹飪……它們都是小暑時節上好的補品,各有各的用途,譬如砂鍋爆炒苦筍和子雞,既能大補元氣,又能清熱解毒,到了大暑收割時,身上極少起痱子;瓣狀的野百合,就著新鮮的味兒燉雞蛋,可口解饞;小河魚與黃瓜或瓠子煮在一起,味道鮮美。無論是苦筍、百合,還是嫩藕或黃鱔,都是涼性的,進食它們,自然是為了祛火禳災,好為即將到來的又苦又累的“雙搶”做好體能準備。人如此,畜亦然。特別是馬上進入戰備狀態的耕牛,更需要大補。生產隊專門派工采集田埂上尚未成熟的黃豆莢,喂食耕牛——這需要忍痛割愛,因為進入“雙搶”狀態,耕牛比人力更重要,沒有耕牛,寸步難行;由專人上山割嫩茅,最好是早晨帶露水的茅芯,這種經夜露浸染的茅芯鮮嫩可口,營養上乘,最能壯膘。耕牛真的進入耕作狀態時,每天傍晚還要給它們喂食米飯——將煮熟的米飯團放入斜口竹筒中,用適量的鹽水攪拌至稀,不冷不熱,然后把斜口竹筒插入耕牛嘴中,慢慢灌入它的食道。
小暑時節正是學期即將結束之時,期末大考在即,孩子們多多少少有點緊張,即便是音樂考試,也是要當全班同學的面唱上幾嗓子,然后再由老師當場亮分。緊張歸緊張,但課暇生活還是十分豐富的,譬如釣鱔便成了我最好的休閑,既放松了大腦,又收獲了美味。
每天傍晚放學,我一路沿著田埂察看,每每看到沒有被我釣過的洞穴,自然興奮不已。如果是軟泥洞口,我就直截了當地用手伸進去,擒獲狡猾的黃鱔;如果洞穴比較復雜,我便用腳捅它幾下,黃鱔自然而然從另一洞口溜出來,然后被我擒拿。如果洞口堅實,手腳都不便用,我自然采取誘釣的方式,即在鐵絲鉤子上穿上蠕動的蚯蚓,慢慢地伸進洞穴,黃鱔十有八九禁不住美味的誘惑而被釣了出來。當然,有時候也是徒勞無功的,可我并不氣餒,繼續沿途尋覓,直到暮靄吞噬了莊稼,我才姍姍回家。
俗話說,小暑黃鱔賽人參。麒麟畈幾乎每家每戶都在閑暇的小暑時節捕食黃鱔,一是滋補身體,時刻準備“雙搶”;二是小暑之鱔性溫味甘,補中益氣,除風濕,強筋骨,對患有慢性支氣管炎、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有緩解作用。
小暑食鱔自然成了麒麟畈人的時令習俗,無人例外。
三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漸趨炎熱,防暑降溫自然要提前準備,譬如制作綠豆粥、蛇肉羹、黃梅湯等。
綠豆家家有,種于田角地邊,收獲不多,夠吃就行;煮粥也十分方便,添加幾片百合瓣,防暑的效果更好。至于蛇肉羹,絕非人人都能享用的。捕蛇是技術活,還要有膽量,雖然捕獲的都是無毒的烏梢蛇,可看上去還是令人發怵的,當然不是人人能夠為之。重要的是,捉蛇往往被鄉人瞧不起,覺得是潑皮無賴才干的事兒,等同于偷雞摸狗。老家麒麟畈有兩個人擅長捉蛇,其中一人姓黃,名文勝,比我小幾歲,為人樸實,也樂于助人。逢小暑時節,他總能捕獲一二,剝皮剖腹后贈與我家,以報答母親的媒妁之恩。我女兒生于夏天,身上容易起痱子、生毒瘡,自然想起了蛇肉羹。于是,我便與鄉間文勝聯系。一開口,即應允。他又為女兒捉蛇若干。印象中,應該有三四回吧。幾十年過去了,我依然念念不忘。
端午前后,祖母總是帶著我悄悄進入桃樹坳,沿著山澗尋覓成熟的野梅。因野梅數量少,十分珍惜,舍不得品嘗。洗凈后,用糖水浸泡,置于陰涼處,一直放到小暑或大暑時節才取將出來,每人喝上一二碗。祖母規定,小孩子一人一小碗,嘗一下味道即可,大人可以喝兩大碗,當然是分二三次飲用。話是這么說,可我向來不遵守,總是偷偷地舀著喝,即便祖母看到了也裝著沒看見。
后來進城了,學校院子里也有幾棵梅樹,每至黃梅時節,我便采擷一些。回到家,我用鹽水將其浸泡半日,瀝干,再將它們放進玻璃器皿中,加入二兩白砂糖,用溫開水浸泡至涼,然后密封,置于冰箱冷藏室。每隔半月,我都要用小勺舀點黃梅湯嘗試一口,感受口味的變化。每次打開器皿蓋,即有幽幽清香,絲絲縷縷,悠悠然然……我真的萬分感動。每逢炎熱的中午,我都要喝一大勺子黃梅湯,清熱解暑。我家領導嘗試后,也嘖嘖稱好。當我再次打開冰箱時,盛裝黃梅湯的器皿不翼而飛了。追問之下,我家領導說,到了三伏天,用黃梅湯做湯羹,味道一定很好。我懂得她的言外之意,我盼望三伏天快快到來!
時光催人老,漸老多傷感。熱火朝天的“雙搶”已經遠離了我們的視野,告別了我們的生活,小暑也漸漸被人淡忘,也許習俗還在,其內涵已然有變。每每回到故園,總是感慨萬端:鐮刀生銹了,但比鐮刀生銹更快的是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