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 睿
2019年,我們偉大祖國迎來70周年華誕。70年滄海桑田、艱苦奮斗,國家建設日新月異、欣欣向榮。而官渡農村合作銀行,從成立起就始終與祖國同命運、共成長,逐步從弱小的“草根金融”,壯大為網點分布廣、經營規模大、服務功能強的地方金融主力軍。70年間,官渡農村合作銀行在見證中國發展奇跡的同時,也跟隨時代腳步,實現了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蛻變。
與國同發展,艱苦創業,砥礪奮進
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艱難處境,毛澤東主席針對建立信用合作社作出了“組織起來——是人民群眾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是由窮苦變富裕的必由之路”的重要指示。在國家大力推動農村合作金融事業發展的背景下,1953年,昆明市官渡區境內第一個農村信用合作小組在昆明市金剛鄉應運而生。發展至今,當年的金剛鄉農村信用合作小組,已經發展為云南省第一家成立的農村合作銀行——昆明官渡農村合作銀行。60多年來,官渡農合行搭上了時代發展的快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55年,官渡區42個鄉建立農村信用社,年末全區僅有股金17萬元、各項存款余額70萬元、各項貸款余額42萬元;2019年上半年,官渡農合行股本總額已達9.49億元,各項存款余額319.85億元,各項貸款余額239.06億元,實現凈利潤4,500萬元,上交稅收8,600萬元。以前,老百姓對農信社的認識是存存錢、取取錢、匯匯款;現在,我們提供的服務豐富多元,代收代繳、理財投資、外幣兌換等產品涵蓋客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前,老一輩農信人放貸、收貸是身背挎包,走村串戶,深入田間地頭為群眾服務;現在,我們的信貸業務實現了平板電腦移動辦公,并開通了線上申貸渠道,能夠隨時隨地滿足客戶的服務需求。以前,手工記賬每到結息日,面對厚厚的賬簿,大家算盤打得噼哩啪啦響;現在,電子化辦公讓我們的工作高效、便捷,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移動支付的出現,讓客戶動動手指、掃掃碼就完成了業務辦理。
不忘來時路,為農堅守,情系民生
從農村信用合作小組到農村合作銀行,歲月改變的是我們金融服務的內容和方式,始終不變的,是我們官渡農合行服務“三農”和小微、助力地方經濟發展的初心和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官渡農信是因農而生,就始終為農堅守,我們從群眾中來,就致力于服務群眾。
上世紀50年代,官渡農合行貫徹國家方針政策,積極配合國家打擊農村高利貸活動,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資金困難。在深化改革、穩步發展階段,官渡農合行勇擔社會責任,在一些銀行撤離鄉鎮網點時,對官渡區轄內村鎮實行金融服務全覆蓋,為山區、偏遠地區的老百姓提供便利。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官渡農合行主動響應國家號召,全力以赴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近年來,全行員工多次開展進村入戶工作,將金融服務帶到農民身邊,為農民致富、農業發展、農村美麗提供資金支持。同時,昆明官渡農合行積極推進普惠金融建設,承擔好社保卡、工惠卡的發放、兌付等民生金融服務工作,并針對轄內城鄉客戶的需求設計產品、開展服務,先后推出了大額存單、自營理財、“易貸系列”貸款、“掌上通”等產品,最大程度地方便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辦好官渡區老百姓自己的銀行,在群眾中獲得了信任、贏得了口碑。
筑夢新時代,與時俱進,實現跨越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新年賀詞中提到:“一個流動的中國,充滿了繁榮發展的活力。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
新中國走過70載,一路上披荊斬棘、風雨兼程,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伴隨著新中國發展的征途,官渡農合行歷經60多年發展,通過不斷深化改革、轉型提升,樹起了支農支小的金融旗幟。
進入新時代,官渡農合行不僅要繼續堅守定位,貫徹鄉村振興戰略和普惠金融政策,發揮好支農支小的作用,還要與時俱進,努力朝著管理規范、產品多元、服務優質、抗風險能力強的現代化金融機構邁進,在自身取得跨越發展的同時,為廣大群眾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強大的金融動力。
夢想凝聚力量,奮斗實現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中華兒女的夙愿,我們農合行人也要努力奔跑,全力以赴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新時代“農合行夢”。
作者供職于昆明官渡農村合作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