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世璟
摘要: 長期無人兌付的國債收款單久放國庫部門,導致國債資金長期掛賬,且時間越久兌付風險越大。本文從分析國債收款單無人兌付的原因入手,分析長期持有的風險及兌付中的壓力,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 國債收款單 催兌 風險 建議
國債收款單是財政部1982年至1988年期間以收款單的形式向單位和居民個人發行的國債,已經于1997年期滿。由于該國債發行時間過久,多數兌付企業已經關、停、轉,所以大部分國債催收單基本失去了兌付的可能性,從而導致人民銀行國庫部門長期保存國債收款單存根聯,出現長期掛賬現象。人民銀行總行為了解決該問題于2012年集中開展了催兌清兌活動,但因為各種歷史原因,部分債權人的收據聯已經丟失,即便能兌付,國債的面值也比較低,加上兌付手續不全等原因,兌付工作陷入“瓶頸”期,從而增加了人民銀行管理成本,并且存在潛在的資金風險。
一、未兌付原因分析
(一)企業關停轉改導致國債收款單無法兌付
計劃經濟時期成立的集體企業、國有企業是此批國債的主要債權人,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期間,國有、集體企業大多改制、破產、解散,原廠址或被拆遷開發、或被轉讓。對于這些單位,《中國人民銀行無記名國債及收款單兌付業務操作規程》(銀辦發[2012]150號)規定了由上級主管部門或工商管理部門出具說明該企業破產、解散、注銷及收款單債權情況的證明材料,但因債權人上級主管部門無法確定、債券債務關系無法明確等因素,國債收款單兌付仍然難度較大。[1]
(二)國債收款單收據聯遺失導致國債收款單無法兌付
在企業關、停、并、轉的情況下,財務檔案也容易在移交中遺失或留存不全,財務人員對遺失或信息不全的國債收款單的金額、開戶銀行、賬號等信息不甚清楚,或者新接手的財務人員尚不清楚還有尚未兌付的國債收款單,無法出具債權單位證明,從而導致國債沉淀無法兌付。
(三)債權人兌付不積極致使國債收款單催兌困難
國債收款單一般面額小、兌付手續繁雜,債權人在兌付時需要提交存根單位介紹信、開戶行賬戶、單位變更證明、兌付人身份證復印件,尤其是企業兼并或國債收款單信息不全的情況下,需要債權人提供更多的債權證明材料,而兌付人認為金額太小、手續太繁,一筆兌付業務要跑多個部門,鄉鎮單位的兌付金額還不夠來回車費,因而兌付不積極,不愿意兌付,從而導致國債收款單沉淀。
(四)債權人記錄的要素信息不健全,提高了催兌難度,導致國債收款單無法有效兌付
1982年發行的國債收款單為人為手工填制,在收款單上記載的信息或過于簡單,或模糊不清,如部分購買單位僅記載為“供銷社”或“木材廠”等概括性名稱,并未具體指明地址,有些收款單上還有錯別字,6年之后有些企業地址已經變更,甚至有些廠商已經關停,此時再進行兌付,給基層人民銀行確定債權人的身份帶來困難,在催兌工作中也不容易聯系到債權人,這也成為國債收款單長期沉淀的原因之一。
二、存在的問題
(一)增加財政存量資金盤活難度
國債收款單首發時間為1982年,至今已過去37年,大部分債權人的信息發生改變,根據不明確的指示尋找債權人線索,其難度可想而知,故而大部分財政存量資金“趴在賬上睡大覺”。
(二)國債管理成本大量增加
一是加大了國債管理成本支出。國債收款單是國庫會計監查重點,國庫部門需要定期進行賬實核對,會計主管每月一查、部門負責人每季一查、分管行長每半年進行一次核查、會計安全人員在每年的年末檢查,內審部門則會在一年內定期開展核對工作,零零總總加起來每年也有20余次。在每次檢查中,都要對張數、金額、賬實情況進行逐一核對,增加國庫部門工作量和監督壓力。二是系統管理資源浪費。人民銀行通過《TMIS國債子系統》對國債收款單進行集中管理,但在基層實踐中該系統利用頻率較低,平均每年2次左右,造成系統資源浪費。三是催兌中人力財力的投入與成效不成正比。人民銀行在催兌工作中,面臨收款單時間長、跨度大、兌付材料收集難等困難,往往為了一份收款單需要多部門核實、甚至走村入戶、費時費力,人民銀行為了催兌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依然兌付成效甚微。[2]
(三)存在潛在的國債兌付風險
一是國債收款單保存帶來的潛在風險。國債收款單存根聯屬于紙質材料,需入柜保管,但紙張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會發生氧化反應,逐漸變得脆化發黃,字跡與印章也會因為各種原因出現褪色、模糊等問題,對國債收款單的頻繁檢查也容易造成國債收款單污損,為日后的兌付工作帶來極大困難。二是國債收款單兌付帶來的潛在風險。在兌付國債收款單業務中,需要通過《TMIS國債子系統》打印收款單可兌付通知書,利用TCBS系統完成表外表內賬戶處理,由于此步驟比較復雜,所以增加了潛在兌付風險。[3]
三、相關建議
(一)橫向鋪開,協助明確債權歸屬
加強內部管理,同時加大長期沉淀債權人尋找力度,是解決國債收款單長期沉淀的重要舉措。一是建議由人民銀行聯合政府、財政、銀行機構成立國債收款單催兌委員會,通過電話催兌、發送國債收款單催兌通知書、上門催兌等形式,對現存未兌付的國債收款單進行集中催兌,國債收款單催兌委員會成員單位各司其職,定期召開聯席會議通報催兌情況,明確催兌工作進度和任務。二是建議開展國債及國債收款單宣傳周活動,通過制度明確某一時間為“國債及國債收款單宣傳兌付周”,在報刊、網上發布催兌通告,以及組織銀行機構在營業網點張貼公告,或者在人流量相對密集的地區分發紙質宣傳材料,借助信息技術構建網絡微平臺拓寬交流與咨詢渠道,為提高國債收款單兌付效率提供支持。[4]
(二)上下聯動,強化管理兌付方式
為及時消除國債收款單管理兌付中的潛在風險,建議規范國債收款單保管方式,并定期舉辦國債培訓交流。一是建議出臺《國債收款單管理意見》,一方面通過票據夾分門別類將國債收款單存根聯放置在相對密封的透明袋中,減少人為翻閱中的污損幾率,另一方面利用高清掃描儀將國債收款單存根聯分類掃描至電子版,分別存放在保管人電腦和刻錄成光盤,在辦理交接中電子數據一并交接。二是由上級行定期組織業務培訓課程與交流活動,要求兌付經辦人深入理解并全面掌握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方針,了解國債兌付流程并按規定開展工作,增強其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確保經辦人在不違背制度要求的前提下開提供咨詢、兌付服務,以此實現增強國債兌付的高效性與持續性。[5]
(三)健全制度,完善國債兌付辦法
對于經過催收、公告仍然無法兌付的國債收款單,人民銀行總行必須對傳統兌付辦法進行革新。先確定資金是否安全,再全面分析兌付企業破產、倒閉、關停、并轉的原因;對于確實找不到債權人國債收款單,可以由財政部門以國有資產管理者的身份進行集中兌付。人民銀行在針對未兌付國債制作清單時,必須保證重要信息的詳細性與明確性,同時添加索引,并采取“一式兩份”式保存法,分別由基層人民銀行、當地財政部門進行永久性保管;當債權人申請兌付時,由當地人民銀行在把握未兌付收款單總金額和總分數的前提下,按照退庫資料審核流程,依據清單信息從國庫資金中向真實合法債權人進行兌付。不僅盤活了部分財政存量資金,也徹底解決了這一歷史遺留問題。[6]
參考文獻:
[1]李紅梅.幾無兌付可能的國債收款單實行財政性入庫處理的可行性探討[J].金融經濟.2016(16):123-124.
[2]崔保平.國債收款單專項催兌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時代金融.2018(30):78.
[3]高志達,安莉.基層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實踐探討[J].吉林金融研究.2009(12):54-55.
[4]萬水平,陳冬梅.淺談國庫部門如何迎接國庫集中收、付制的改革[J].江西財稅與會計.2000(09):23-25.
[5]潘邦強,黃福生,莫俊卿,黃平.改善當前國庫部門外部對賬環境不佳的幾點建議[J]. 區域金融研究.2009(08):76.
[6]胡寶亮,張慧鑫,王靜.國庫集中支付下的內部控制淺析[J].會計之友(中旬刊).2008(01):69-70.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隨州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