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宜勇 袁園
繼3 月29 日通過創新使用纏繩車換繩模式,高效率完成主井首繩更換后,4 月30 日,山東能源臨礦集團古城煤礦機電工區專業化換繩團僅用不到17 小時,又完成了副井首繩更換任務。
“專業化自主換繩,不僅能省下一筆外委費用,還鍛煉了團隊,讓我們能走出去創效。”古城煤礦副總工程師、機電科科長張祿洲說,“這次換繩用時稍微長了些,主要目的是為了探索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練好高質量、高效率、高安全服務基本功。”
2019 年4 月7 日,古城煤礦剛剛成立的一支專業化隊伍從王樓煤礦凱旋,精神頭兒都很好,就是身體太疲倦。這是古城煤礦第一次成立專業化隊伍,第一次中標外委服務項目,第一次走出去創業創效,承攬王樓煤礦主井鋼絲繩更換工程。他們打破了一直以來外委單位換繩的技術瓶頸,為臨礦集團節省了一筆外委工程項目資金投入。
“我們3 個人的嗓子都喊啞了,30 個小時的不間斷施工高度緊張,生怕哪里出問題。”古城煤礦機電工區區長張龍飛嘶啞著嗓子說,一個是機電礦長,坐鎮指揮;一個是機電科長,前沿指揮;還有他,現場指揮。
“3 月21 日,接到通知后的第二天,我們就拿出了3 種方案,最終確定了‘兩根兩根換,一根一根安裝’的方案。”張祿洲說,“23 日,我們滿懷信心地趕往王樓煤礦踏勘現場。先上主井架看了看,實際情況比想象的要復雜,井架子70 多米高,比礦上的高出20 多米,風一大,直晃悠,腿也抖。井架上連個施工吊點都沒有,必須重新加工再固定。”
施工前的準備工作盡管復雜,但是得心應手。因為古城煤礦主副井提升鋼絲繩的更換任務,除了最初一次外委以外,都由機電工區承包了,安全又高效,成為一個“叫得響”的品牌。
4 月5 日,王樓煤礦正式進入換繩階段。經過28個小時的連續奮戰,從穿小絞車鋼絲繩,披新繩,舊繩帶新繩,到鎖繩、換繩、做鉤頭,新繩帶舊繩,拆舊繩進纏繩車,再做另一側的鉤頭……古城煤礦這支專業團隊,安全、順利完成了鋼絲繩更換任務。
2019 年9 月,古城煤礦井筒裝備專業化隊伍出征株柏煤礦,外包副井尾繩更換工程,再下一城,功成名就。
“對外承包工程,最大不利因素就是時間緊、準備倉促、環境陌生。”古城煤礦機電工區書記、區長兼井筒裝備專業化隊伍隊長張龍飛說,他們兩次組織施工骨干,提前深入株柏煤礦進行實地考察。通過下井查看換繩環境,制作了專門的測繩工具,對使用中的舊鋼絲繩進行了測量核實,確保截取新繩的數據精準可靠。
株柏煤礦副井配置2 根尾繩,繩徑為52 毫米,提升行程約為745 米。出于高度信任,副井尾繩的更換任務交由古城煤礦負責。
制作新繩頭時,他們采用噴燈與氣割相結合方式,既保證了繩頭制作質量,又節省了繩頭制作時間。此外,專門制作了3 輛專用盤繩車,將做好的兩根新繩盤至繩車上。施工時,由于該繩為不旋轉鋼絲繩,上繩、盤繩難度較大,就采取了打8 字扣措施,破除新繩繩勁,極大減輕了作業人員勞動強度。
古城煤礦專業化隊伍積極克服工作場所不熟悉、人員配合較為陌生等各種困難,使換繩在循序漸進中產生了加速度,第一根繩換了5 個小時,第二根換繩時間僅為3.5 小時,全程達到了礦上要求的換繩用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