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麗
(桂林理工大學博文管理學院,廣西桂林 541006)
桂北地區是多民族共生和發展的區域,在這里瑤、壯、漢等民族通過碰撞和融合形成獨特的區域文化。在村落文化方面具有明顯的抽象性。在這個區域是文化景觀的一種存在,也是自然和人文要素綜合作用的區域。民居的分布是一種穿越古今的聚落形態,建筑式樣、裝飾和宗教信仰等方面非常獨立。
該區域建筑空間設計多數是地居室的民居,三間堂民居一般是三間平列的房屋構成。民居一般為兩層,底層為廳堂,根據空間為單間,或者是分割為兩個小空間,通過架設木梯上二樓。在心間和次間都運用承重墻承重。房屋建筑為內部框架結構。天井式民居是矩形天井為中心,中軸對稱,前堂后寢,左右廂房模式。堂屋主要是主人供奉先祖,接待客人等場所。長輩居住的是堂屋左右廂房。經濟寬松的家族形成多進式天井,通過側門和巷道等形成分割。從區域性的建筑看,具體的建筑特點和規模,與區域性的地形環境及家庭經濟條件等都具有緊密性的聯系。比如多進式天井結構分布在朗山村和筆山村等平地丘陵村莊,分布得比較廣泛。
桂北民居保護和修繕重點是對于原貌的恢復、功能的完善,以及安全性加固等。對基本沒有被破壞,以及破壞不嚴重的進行傳承式保護。在進行傳承式的保護中,重點是進行建筑劃分和建筑紋樣等方面的保護。對于破壞嚴重以及典型性的民居進行修繕,重點是在外貌方面恢復原貌,進行清洗、油漆和管理。在主體結構方面主要是進行加工,在加固的過程中重點是運用傳統性的建筑要求,以及建筑的模式。在內部方面進行空間的改造提升,在功能方面進行完備和充實,重點是體現新的修繕要求,滿足在經濟價值方面的需求,在修繕中凸顯加固和功能性的融入。
傳統村落本身就是對文化景觀的抽象概括,在文化和自然的結合及作用過程中,展示的是區域性的文化,村落本身就是文化景觀的一種存在形式。在目前的保護和修繕過程中,對于空間的保護主要體現在空間傳承的角度,對于一些損毀的區域進行空間修復。但是桂北傳統民居項目在空間方面比較狹小,在空間格局分布,以及空間的高度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在空間功能塑造,以及空間環境改造方面不足。空間改造是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展示的重要內容,空間改造提升勢在必行,是實現分布、空間性質和建筑造型等方面表達的必然環節。
廣西桂林東南部九甲地區,具有三灣、六堡、九寨,在民族分布方面以九寨作為統一性的稱謂。目前該區域有13個行政村。村落環境和建筑分明,形成獨特的九甲建筑造型風格。隨著區域性的發展,該區域整體村落在分布方面已經發生明顯的改變,巷道作為骨架,順應高線的自由排列組合也已經改變。區域性的地形和地貌是形成村落分布的重要地理環境基礎,但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整體錯落布局發生改變。在建筑外形方面主要是因為時間的積累,以及在村落的變革的程中,傳統民居建筑被損壞,或者是被改造等。村落布局、建筑樣式和裝飾,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都發生改變,傳統建筑造型存在的基礎已經改變。
桂北山區民居從調研的情況來看,完整保存,同時能夠形成持續性保存的建筑已經不多。在進行保護和修復的過程中不能簡單地以保護為主,需要在保護的基礎上發揮功能效應。所以說在進行空間和造型保護的基礎上需要抽象重塑,主要是在功能方面進行迭代,以及賦予其實際應用方面的全新價值和內涵。在抽象重塑方面具有一定的規劃,但是在具體的實施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資金、設計和整體規劃上的難題。
桂北民居具有獨特的個性和風格,尤其是在桂北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區域性旅游產業方興未艾的情況下,桂北民居保護和改造必須賦予其全新的功能,也就是在居住和辦公功能開發和滿足的基礎上,需要在旅游功能方面進行開發。比如在民宿開發,以及在傳統展示方面需要全面結合,但是從目前的保護和修繕的角度來看,還存在很多需要提升和改進的地方。
空間優化方面主要是按照功能的要求,根據保護和修繕的情況進行空間塑造。比如在蘭家老宅的修繕中,就是從功能定位角度提出空間改造和提升的路徑。在進行空間的擴大方面運用三種方法,對于建筑中非承重部分,進行切割和打通,目的是可以擴大空間,滿足展覽和村民聚集等功能。在空間的改造和提升過程中遵循一個重要的原則是盡量在原貌方面進行保留,這是在桂北民居保護和修繕的基本原則,也是在滿足功能要求方面必須解決的問題。比如在空間的擴大方面主要是運用部分抬高屋頂的方式,整體外觀能夠得到保持,但是空間范圍可以進行部分的擴大。在一些狹小的空間方面可以進行合并整合,通過對于連廊等部分的連接,形成符合當地技術要求的設計和構思。在進行空間的改造中,保留傳統,局部提升。
在進行傳統結構保護方面,主要是從傳承符號構建清理、修補和重塑方面完成。因為傳統的典型構造需要具有一定的背景和要求,在進行方案確定中,實現一定的篩選和評估。蘭家老宅有一些標語,在維修中需要刷掉社會主義建設階段的標語,這些標語雖然也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留下的,但是從桂北建筑整體性的風格,或者說是傳統性的遺留方面等格格不入,所以需要去除。在內部墻壁的雕花、磚痕、木質構建等,考慮施工和造價的因素,將相對完好的木梁、木樓板和墻面等進行清洗。對于傳統符號盡量保留,對屋頂和窗扇等部分采取修補措施,這樣可以對典型的符號形成修補,凸顯建筑傳統風貌。
在進行抽象性重新塑造中,主要是對傳統構建損壞的情況進行分析,根據村落典型的傳統構建元素進行重新塑造,目的是可以滿足整體性區域文化元素的保留和傳承。通過分析,在整體修繕策略方面以清潔和修補為主,墻面進行清洗,展示磚木結構和木結構的肌理。屋頂和窗戶等運用修補策略,在充分的體現加固功能下,提高室內環境品質。在內墻改造和多功能的滿足中,融合進入現代元素,尤其是對于局部損壞嚴重的區域,形成現代和傳統結合的改造風格。在進行改造中,需要根據功能的需要,以及在改造中進行充分分析,尤其是在現代建筑技術的使用中,需要形成充分性論證。比如蘭家老宅計劃改造為結合展覽、培訓、集會和學習為一體的村級文化活動中心,對于村落文化進行展示,突出對發展成果等進行展出,體現的是綜合性建筑功能。原來的建筑面積比較小,多種功能安排空間缺乏,在空間的改造中引入大空間改造和修繕的方法,目的是實現在建筑多功能方面的凸顯。
在采光改造中,選擇玻璃瓦改裝模式,在進行立面的處理中,綜合性考量外部形態和采光的要求,舍棄開天窗的設計,避免大面積的增加費用,選擇增大開窗面等策略。在開窗過程中,需要充分考量建筑功能等,以及在建筑外形方面進行充分的考量,重點是不破壞整體性的外形。在通風功能的改造中,盡量保持原貌下,舍棄增加開窗數量的策略。選擇對建筑進行最小量的改造,增設可以開啟窗戶的策略,滿足在建筑方面的通風要求。在進行地面潮濕的改造中,通過硬化地面的方式進行改造,選擇該區域特色性的材料結合水泥,形成在地面方面的重塑,重點是可以起到防潮濕作用。在進行區域的聚會和展示功能滿足方面主要是引入可移動家具,滿足展示和聚會的功能。在現代化的設備引入中,需要考量建筑空間以及考量區域性的建筑風格,這對于功能的完備和充實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桂北山區民居具有典型的民族和區域個性。但是隨著現代新農村的建設過程,大量傳統建筑被拆除,這種背景下,本次從蘭家老宅改造成展示和集會空間的案例出發,提出需要根據建筑的特點和修繕的要求,從空間的改造提升,造型的保護優化和功能的完備充實等三個方面進行全面的改造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