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黃誠
針對當前人社基層公共服務的堵點痛點,溫江區人社局借鑒“深淘灘、低作堰、逢正抽心”的治水箴言,按照“下沉、分流、開源”的思路優化人社公共服務。
本著堅持問題導向的原則,成都市溫江區人社局專題調研1個區級大廳、4個分中心、9個鎮街及部分村(社區),對接工商銀行、中國銀行等5家銀行,實地查看了75個網點,認真分析現狀,摸清當前人社基層公共服務的堵點、痛點,率先啟動下沉工作,推動公共服務向基層、社會化網點及線上平臺延伸。
溫江區目前共有基層公共服務平臺116個,基本實現經辦點位全覆蓋,但由于存在部分事項在基層點位“辦不完”“辦不了”的情況,與“讓群眾少跑路”的期盼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在此次“疫情防控大考”中,公共服務領域供需矛盾日漸凸顯。
一是忙閑不均,服務機制亟待新聯動。以社會保障卡服務為例,5月全區共辦理7796件,基層點位辦件量僅占33.8%,區級大廳“打涌堂”,基層點位“冷清清”。同時,柳城街道辦理1056件,公平、和盛、永寧等鎮(街)辦件量均不足200件,呈現忙閑不均。
二是供給不足,服務主體亟需新延展。目前個人服務事項下移仍不充分,導致點位利用率不高,區級社保大廳企業經辦體驗感不佳、服務質量不優、滿意度不高,亟待引入更加便民的新型供給主體。
三是效率不高,服務方式亟待新變革。目前人社公共服務仍以傳統實體經辦為主,業務辦理、等待時間較長,如社保綜合業務窗口有時群眾辦件等候需要45分鐘,近3年群眾滿意度測評中反映效率偏低的問題占了20%,特別是疫情防控背景下,亟待建立高效、便捷、科學的服務方式。
“深淘灘”,疏通標準化服務主渠道。“深淘灘”運用到基層公共服務中,就是疏通群眾辦事的堵點難點,實現業務辦理順暢、有序、均衡。一是全面梳理人社公共服務事項,將10項高風險個體業務下沉至分中心,64項低風險、高頻次個體事項全部下沉至鎮(街)和村(社區),業務下移占比達86.5%,政務中心服務效率提升30%以上。二是圍繞服務對象需求調整分中心職能,確定了區級重點服務企業,分中心包片管轄、跟班巡回服務,廣泛宣傳鎮(街)、村(社區)服務群眾的供給新模式,引導群眾就近辦理。三是推動標準化試點、規范化試行,提升基層經辦水平。通過集中培訓、實操輪訓、業務技能練兵比武,確保事項沉下去,鎮(街)、村(社區)接得住辦得好。
“低作堰”,擰開社會化服務分流閥。“低作堰”運用到公共服務中就是工作靠前、服務下沉,實現就近就地辦理。一是以社保卡金融合作為切入點,進一步深挖資源優勢,放大與銀行戰略合作關系,達到面寬線長。二是利用銀行網點多、分布廣、周末不休、自助服務24小時“不打烊”的優勢,設立24小時社銀合作點位,有效解決群眾“跑長途”“辦事擁堵”等問題。三是將與資金聯系緊密、風險可控的首批36項業務下放至銀行網點經辦。
“逢正抽心”,打開信息化服務活水泵。“逢正抽心”運用到公共服務中就是應對新問題,適應新常態,用疫情倒逼“互聯網+人社”信息化的進程。一是整合“就業溫江”“掌上人才”等6大業務板塊,將12項業務通過“溫江微人社”公眾號統一辦理。二是推行“一網通辦、一卡全辦”,54項業務通過“蓉e人社”網上服務大廳辦理;開通38個線上招聘平臺,開展10余次專場“云招聘”、3次政策“空中答疑”,服務370余家重點企業,打造線上服務新引擎。三是打造“5G+人力資源”云平臺,智能匹配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目前已收集求職者信息40.98萬條,用工崗位66.12萬個,精準推送崗位13.66萬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