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琳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第11期《求是》雜志發表的《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一文中指出: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近年來,寶應縣堅持把鄉土人才作為引領鄉村振興的寶貴資源,深入實施“寶地英才”培育計劃,建立發現、培養和使用鄉土人才全鏈條機制,引導鄉土人才帶領技藝傳承、帶強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
一、培育鄉土人才服務鄉村振興的寶應實踐
深挖細選,做大鄉土人才“基本盤”。堅持“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理念,積極發現城鄉基層一線創新創業的能工巧匠、民間藝人、“土專家”“田秀才”。一是遴選百佳工匠,追求點上出彩。開展“寶地英才·百佳工匠”推選活動,在走訪調研種植養殖、木雕烙畫、亂針繡等50多個鄉土行當的基礎上,分企業創新、農技推廣、能工巧匠、文化傳承等四大類,遴選表彰100名活躍在基層一線的鄉土工匠。二是打造“工匠學苑”,力爭線上成景。掛牌組建亂針繡、現代園藝、水產養殖、農機技術等9個技能傳承“工匠學苑”,由縣內外行業專家人才、“百佳工匠”擔任特聘導師或指導教師,面向鄉土技藝愛好者、農村青年、下崗職工等群體,開展師徒結對、培訓培養活動,壯大鄉土人才隊伍矩陣。截至目前,“工匠學苑”累計培育鄉土技能人才超過800人次。三是建設人才信息庫,實現面上開花。開發寶地英才信息化管理系統,結合“寶地英才·百佳工匠”推選、“工匠學院”組建,系統梳理“三帶”(帶領技藝傳承、帶強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等各類鄉土人才信息,分層分類建立縣域鄉土人才信息庫,為鄉村人才振興“蓄水養魚”。
優化環境,構筑鄉土人才“棲息地”。打好政策扶持、成長規劃、政治引領“組合拳”,優化發展環境,厚植成長沃土,讓鄉土人才愛上家鄉、扎根基層。一是加碼扶持政策,讓人才安心安業。出臺“寶應人才政策17條”,大幅加碼對鄉土技能人才的支持力度。對創建的“工匠學苑”,管理期內每年最高給予4萬元經費資助,開展科研項目取得成果的擇優最高給予2萬元項目資助;對進入省市鄉土人才大賽決賽的人才最高給予5萬元補助。二是健全培育機制,讓人才加快成長。將鄉土人才培育與高端人才引進工作相結合,組織鄉土人才進高校、拜名師,組隊赴外參加各類藝術節、作品展、博覽會,推動傳統技藝融合現代科技。舉辦各類高峰論壇、高級研修班,邀請全國各地名家名師來寶應交流合作,持續提升本地鄉土人才技藝水平。2018年,35名鄉土人才成功入選江蘇省首批鄉土人才“三帶”行動計劃培育對象。三是細化服務措施,讓人才心有所屬。突出人才政治引領,定期組織鄉土人才參加革命傳統教育和休假療養活動。加強人才政治吸納,發展莫元花、朱軍成等鄉土人才典型成為全國、省、市人大代表和縣黨代表。加大人才典型宣傳力度,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朱軍成、全國人大代表莫元花等一批優秀鄉土人才被省市以上主流媒體多次采訪報道。
搭建載體,激活鄉土人才“富礦池”。圍繞鄉土人才“三帶”目標,積極為鄉土人才搭建創新創業大舞臺,鼓勵和引導鄉土人才發揮自身特長,輻射帶動群眾增收致富。一是推行“鄉土人才+特色產業”工程。聚焦休閑觀光、農業種植等特色產業,引導鄉土人才強化產業意識,打造特色產業。旅游農業人才戈猛興建香榭麗玫瑰園,深度融合古鎮鄉村旅游,發展玫瑰種植、食用研發、休閑觀光,建成省級主題創意農園。江蘇省“333工程”人才許美剛領銜農業類“名師工作室”推廣小麥種植新品種,畝產量在全省縣級單位中名列前茅。二是推行“鄉土人才+龍頭企業”工程。鼓勵引導能人大戶帶頭創辦公司企業或專業合作社,帶強鄉土產業發展。江蘇省“三帶”人才、水產養殖專家李永政,通過推行“公司+基地+農戶+銷售”一條龍模式,助力寶應湖大閘蟹獲評“中國十大名蟹”。農機工匠周必勝牽頭組建收割機專業合作社,帶動186名農機手開展全國跨區作業。三是推行“鄉土人才+創業富民”工程。大力扶持鄉土人才創業富民,引領群眾增收致富。江蘇省“三帶”能手、設施園藝專家劉吉榮牽頭打造的全省單體最大的現代化草莓采摘園,幫助周邊農民致富增收1300多萬元。水生蔬菜種植能手陳喜育成功探索藕田套養小龍蝦新模式,帶動周邊藕農畝均增收2000多元。
二、激發鄉土人才活力引領鄉村振興的思考與建議
近年來,寶應縣雖然在培育鄉土人才、服務鄉村振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亟須解決。一是鄉土人才年齡老化。農業、漁業、農機專業人才隊伍和鄉村教師、醫生、專職文化人才隊伍普遍存在年齡老化、青黃不接、后備人才缺乏等問題。二是鄉土人才流失嚴重。受農村待遇偏低、成長空間有限、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因素制約,在大中城市紛紛升級人才引進政策的背景下,衛生、教育等行業成熟人才流失嚴重。三是鄉村社會治理人才缺乏。部分地方和黨員干部把鄉村振興片面理解為“產業興旺”,對社會治理人才培養工作缺乏足夠重視。針對當前鄉土人才隊伍建設面臨的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結合寶應縣的實踐探索,提出以下建議。
聚焦產業振興,建強專業化“三農”人才隊伍。實現鄉村振興,培養造就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人才隊伍是基礎。一是要加強農技隊伍建設。加大農業科技人才、農機人才等農業技術專業人才招引力度,探索建立農業技術專業人才到農業基地、農業企業、漁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掛職、兼職和離崗創新創業制度。二是要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實施農村鄉土技能人才培育工程,建立完善政府主導、職業學校和民辦培訓機構參與的社會化培訓機制,培養各領域能工巧匠、民間藝人。三是要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支持新型職業農民通過彈性學制參加中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培育一批種養能手、農機作業能手、科技帶頭人等新型農民。
聚焦服務民生,建強高素質公益事業人才隊伍。實現鄉村振興,健全完善農村教育文化衛生公共服務體系是保障。一是要加強教育人才隊伍建設。采用定職定崗、設立任職年限等方式,優先招錄農村學校教師,明確農村教師進出辦法,確保鄉村教師隊伍相對穩定。統籌城鄉師資配置,推行城鄉教師交流制度,提升鄉村教師隊伍綜合素質。二是要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探索文化人才專場招錄機制,補足建強鄉鎮文化專門干部隊伍。圍繞農村特色文藝形式,積極培養農民文化骨干、民間藝人,扶持組建業余文體社團、文化志愿者隊伍,推動農村文化繁榮和文明進步。三是要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推進健康鄉村建設,建設一批區域醫療衛生中心,提升農村醫療機構硬件水平,讓優秀衛生人才愿意來、留得下。訂單式定向培養本土醫學專業學生,暢通編外衛生人員使用機制,緩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無人可用”困境。
聚焦文明和諧,建設多樣化鄉村治理人才隊伍。實現鄉村振興,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打造文明和諧的社會環境是關鍵。一是要選優配強基層班子。常態化選派機關年輕干部到村任職“第一書記”,增強基層黨組織戰斗力。通過實施專項補助、健全村干部報酬自然增長機制等形式,增強村干部崗位對退伍軍人、返鄉大中專畢業生等優秀群體的吸引力。二是要全面建強黨員隊伍。建立競爭性發展黨員機制,加大在退伍軍人、返鄉創業人士等群體中發展黨員力度,提升農村黨員整體水平。廣泛開展設崗定責活動,成立“黨員工作室”,引領黨員在文明鄉風建設、基層治理等工作中發揮作用。三是要有效調動鄉賢力量。探索“村兩委+鄉賢”鄉村治理新模式,通過建立“鄉賢調解室”“鄉賢智囊團”“鄉賢理事會”等,鼓勵和支持退休干部、老教師、老醫生、道德典型、企業家等鄉賢參與村級事務管理和監督,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寶應縣委常委、縣委組織部部長)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