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榮
隨著國家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積極謀劃區域發展新棋局。回顧《201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提到2019年工作任務要落實和完善促進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的改革創新舉措。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促進規則銜接,推動生產要素流動和人員往來便利化。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編制實施發展規劃綱要。長江經濟帶發展要堅持上中下游協同,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和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經濟帶……
一年來,雄安新區、東北振興、長江經濟帶、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等這些重要的國家戰略,各省各地區落實情況如何?《小康》記者通過梳理2020年各省級兩會召開情況發現,不少相關地區將中央各項政策與當地獨特優勢資源充分結合,激發區域發展活力,推動國家頂層設計乃至地方科學發展。雄安新區生態綠色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進展;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格局不斷鞏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積極謀劃“特殊政策”普惠化……
在今年的廣東省“兩會”上,“粵港澳大灣區”成為熱詞。廣東省省長馬興瑞表示,今年將舉全省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更高水平上擴大開放,將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扭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這個“綱”,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
梳理2020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小康》記者發現,廣東為落實粵港澳大灣區中央重大戰略部署,2019年細化實化了各項具體舉措:充分發揮利好疊加的“雙區驅動效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扎實推進;出臺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和三年行動計劃;以“灣區通”工程為抓手,大力推動三地規則銜接,境外高端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全面落實,首期200億元的粵澳合作發展基金運作順利,建筑、旅游、醫療等職業資格認可取得新進展;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獲批實施先行先試政策,支持港澳高校和科研機構參與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首次實現省財政科研資金跨境港澳使用;基礎設施方面,互聯互通加快推進,港珠澳大橋運營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橫琴口岸旅檢大樓建成,皇崗口岸重建工程啟動,等等。
具體到2020年的規劃,廣東各市抓住灣區機遇,不斷明確路線圖、施工圖,灣區建設進入“快車道”。深圳將積極參與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為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撐;廣州已編制穗港、穗澳重點項目庫、創新政策庫等;珠海要推動29個涉澳重點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效;江門今年安排交通大會戰項目94項、年度投資175億元;東莞要全力建設大灣區先進制造業中心……
對于各地積極融入大灣區建設,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陳其海認為城市群內的成員希望“特殊政策”普惠化。他對《小康》記者說,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是世界級城市群,城市群內除了廣州、深圳、香港、澳門中心城市,還有前海、橫琴、南沙三個自貿區,而目前仍沒設置自貿區的城市,如佛山、中山、惠州、東莞、肇慶等地市,熱切盼望前海的利好政策對大灣區所有城市進行覆蓋、普惠。另一方面,沒有自貿區的城市,積極布局自貿區“延伸區”,等待廣東自貿區“擴區”;或謀劃自貿區“無水港”,對接自貿區延伸功能,如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以建設“國際貿易示范鎮”的方式,分享大灣區的政策紅利。在“一核一帶一區”總體發展格局引領下,大灣區周邊城市則在各自定位中,積極謀劃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如粵東汕尾提出“融灣強帶”戰略,利用革命老區政策優勢,從產業、交通、科技、城建、民生、生態等融入大灣區建設,爭取建設沿海經濟帶靚麗明珠。

先植綠、后建城,是雄安新區建設的一個新理念。圖為雄安新區鳥瞰圖。
“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和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陳鴻宇接受《小康》記者采訪談到,粵港澳大灣區是各項工作的“綱”,在空間布局上廣東省基本思路越發完善清晰,整體統籌布局打破行政藩籬,讓資源要素更加充分有效地流動,更有效發揮資源配置的效果和質量,在互動中使各個地方優勢得以發揮,同時防止各行其是或不正常的相互競爭。
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等11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21%,人口和經濟總量均超過全國的40%。長江經濟帶被納入國家戰略以來,一直是相關省份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重點詞匯。
《小康》記者發現,這一國家戰略在多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均有體現。以湖北為例,長江經濟帶多年都是兩會的熱詞。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崛起勢頭正勁,湖北發展大有可為。落地情況方面重點提到污染治理:2019年,長江經濟帶發展“雙十”工程全面推進,15個專項戰役、91個綠色發展重大項目和58個重大事項有力有效。關改搬轉沿江化工企業110家,整治“散亂污”企業2172家,消除城市黑臭水體212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持續安全穩定供水。2020年,湖北仍將聚焦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雙十”工程,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堅決落實長江、漢江干流湖北段全面禁捕,持續推進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排污口排查整治、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抓好河道采砂管理、礦山生態修復。
“習總書記對湖北多次考察,對湖北的未來發展寄予希望和要求,湖北在貫徹落實中央有關精神方面,也一直不遺余力攻堅克難。”湖北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葉學平接受《小康》記者采訪談到,就長江經濟帶而言,湖北在長江經濟帶輻射的范圍最長最廣,全省在落實長江經濟帶戰略發展上也是全域推進,聚焦綠色高質量發展。從這些年的貫徹過程來看,在推動發展戰略的過程中,湖北各項經濟指標穩定增長,產業結構得到優化調整,沿長江經濟帶的化工產業嚴格落實環保要求,長江流域保護不搞大開發。
湖北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正在作出“湖北貢獻”,比如截至2019年9月,全省已有74個縣(市、區)初步建立了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此外,《小康》記者注意到,全國一盤棋共抓大保護。湖北與長江上下游省市聯手推進長江大保護,湘鄂贛攜手共建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先行區,合力推進湖泊濕地管理保護、生態修復。其中,恩施與湖南湘西協作,立法共護一汪清清酉水;黃岡與安徽安慶開始龍感湖流域水污染聯防聯控……
20世紀90年代以前,東北地區是我國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同時也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逐漸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區。有鑒于此,國家提出了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
隨著振興戰略實施,東北地區加快了發展步伐。在梳理2020年黑龍江省政府工作報告時,《小康》記者發現,該省2019年“干成了一些多年想干而沒有干成的事,期盼已久的戰略舉措落地生效,許多標志性工程和關鍵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振興發展成效正在顯現。”比如以“辦事不求人”為切入點,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實施黑龍江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出臺關于重塑營商新環境的意見,省市縣三級建立營商環境建設監督機構;大力推行“網上辦、一次辦、我幫辦”,不動產一般登記實現5個工作日內辦結,企業開辦時間由8天壓縮至3天以內;實行“首席服務員”“告知承諾制”“承諾即開工”等舉措,營造“人人都是營商環境”的社會氛圍。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所長笪志剛接受《小康》記者采訪談到,黑龍江在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東北振興的戰略方面,應該說可圈可點,有很多階段性成果。比如營商環境,以前是“投資不過山海關”,但從去年年初黑龍江的兩會開始,通過了改善營商環境的條例,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推動高質量增長,改善營商環境促進對外開放,這些方面取得了很多進展。如今黑龍江整個經濟社會逐漸動態發展,呈現出“投資得過山海關”到“投資正過山海關”的喜人變化。
“東北振興當然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油田、煤炭、森林資源的開采等對黑龍江經濟發展帶來致命因素,黑龍江省經濟結構上對石油、天然氣、煤炭等依賴性比較強,直接導致GDP的下滑。”黑龍江省當代中俄區域經濟研究院院長宋魁向《小康》記者介紹,“我們也在研究老工業基地的轉型,如何發展產業及促進資源型城市轉型等。現在初現成效,比如發展林下經濟,發展煤化工等新思路。不動產權改革等顯然會幫助黑龍江振興增加新活力,加上中俄跨境合作、文化產業產權交易等都將帶來新的發展引擎。”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重大戰略。這對長三角一市三省來說,既是前所未有的機遇,更是沉甸甸的政治責任。作為長三角重要一員,江蘇之長,主要在于制造業發達、科教資源豐富、開放程度高。《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要求江蘇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那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在江蘇落實情況如何?《小康》記者梳理發現,江蘇高質量推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全面實施《規劃綱要》,大力推進產業創新、基礎設施等“六個一體化”,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啟動建設。按照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的話,推動“六個一體化”,就是把大處著眼與實處著手結合起來、系統推進與重點突破結合起來、干好“自己的事”與做好“我們的事”結合起來,從產業創新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區域市場一體化、綠色發展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省內全域一體化這六個方面實質性推動一體化進程。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呂永剛接受《小康》記者采訪時認為:江蘇推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取得積極進展。一是組織機制高效運轉。成立江蘇省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和12個專題工作組,制定貫徹落實《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重點工作任務、重大平臺項目、重要改革舉措清單。二是特色定位更加彰顯。在省一級層面,揚制造業之長,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供實體經濟支撐,做上海國際科創中心的技術試驗場和成果轉化地;在市一級層面,蘇州市提出要爭當長三角一體化的C位,重塑與上海的近鄰、緊鄰、親鄰關系;南通市提出以上海“1+8”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編制實施為契機,加快融入蘇錫常都市圈,深入對接服務上海。三是示范區建設扎實推進。吳江區與上海青浦區、浙江嘉善區協同推進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聯合發布一體化發展工作方案,就產業協同、生態共保、服務共享等達成共識,開通長三角跨省(上海、浙江)異地就醫門診直接刷卡結算,三地跨省公交線路初成規模。四是項目建設有力有序。圍繞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積極推進涉及江蘇的8個方面266項重點任務。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南沿江、北沿江、通蘇嘉鐵路及過江通道建設積極推進,江蘇與滬浙皖之間11條省際“斷頭路”加快打通;在產業協同方面,江蘇25家企業入駐上交科創板,數量位居全國第二,凸顯“上海金融”與“江蘇制造”的緊密合作;在公共服務一體化方面,徐州、鹽城、南通率先實現與上海門診異地結算。
對于縱深推進“六個一體化”,呂永剛認為,推進“六個一體化”是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江蘇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主抓手。其中,產業創新一體化重在建設自主可控的先進制造業體系和產業科技創新高地,基礎設施一體化重在構建適應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需要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區域市場一體化重在打破要素自由流動的行政壁壘,綠色發展一體化重在協同推進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修復,公共服務一體化重在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共建共享,省內全域一體化重在以局部一體化先行助推區域一體化。
2019年1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從北京出發,冒著嚴寒來到河北雄安新區。這是總書記2019年國內考察的第一站,也是時隔近兩年之后再次視察雄安。一年后的2020年年初,河北省政府新聞辦透露,今年河北省將全力打造雄安新區交通強國建設先行區。
大力實施征遷安置工程,為新區建設發展騰出空間;大力實施容東片區和高鐵站片區建設工程,塑造新區品牌和形象;大力實施啟動區建設工程,打造新區建設的示范和樣板;大力實施地下管廊和基礎設施配套工程,筑牢綠色智慧城市基礎;大力實施綜合交通工程,構建內外結合的快捷高效交通網絡……
《小康》記者了解到,一年來,雄安新區建設發展十大工程順利推進,涉及的67個重點建設項目,到2019年11月底已全部開工建設。據介紹,2019年10月,河北雄安新區被交通運輸部列入全國第一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在此基礎上,河北省全面啟動打造貫徹新發展理念示范區、區域交通一體化樣板區、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試驗區工作。雄安新區“四縱三橫”高速公路網和網格化普通干線公路網以及27個重點建設項目全部納入《河北雄安新區綜合交通專項規劃》。
先植綠、后建城,是雄安新區建設的一個新理念。2017年秋,雄安新區啟動了以建立城市森林為目標的“千年秀林”工程。與傳統的城市造林不同,新區的“千年秀林”以近自然林為主,截至2019年年底,已累計完成造林31萬畝,植樹1400萬棵。未來,新區森林覆蓋率將由現在的11%提高到40%。
“中央給雄安的定位非常準確,雄安新區核心功能是圍繞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地,探索中國城市發展的道路。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發展邏輯,雄安新區前期靠政府主導非常必要,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為后續發展奠定基礎,后期需要市場主導更有活力。”天津城建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王振波對《小康》記者說。
談到雄安新區在河北的落地情況,王振波認為,規劃以來,雄安新區在生態綠色的發展、基礎設施的建設等方面做得不錯,包括前期植樹造林白洋淀地區的生態保護,包括不可見的地下管網建設等等,都取得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