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保 曾錦標
目前內地醫學高等教育主要包括兩種形式,一是獨立發展的醫學院校,二是綜合大學內設的醫學院。獨立醫學院校由于其專業的特殊性仍然具有較好的發展潛力,但當前的高等教育評價和資源分配體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獨立醫學院校的發展。綜合大學辦醫學院,其辦學模式和管理方式各不相同,根據近十年發展成效來看,實行“一校兩制”的模式,讓醫學院相對獨立發展更適合中國的國情,發展得也非常好。
當前,在體制尚存差異的前提下,粵港澳灣區內高等教育如何發展和深度合作,特別是獨立醫學院校如何借助大好機遇實現突破性發展,“一校兩制”的發展模式值得探索。
“一校兩制”是指在一所高校內實行兩種不同的管理體制、措施和方式。由于高等醫學教育的特殊性,在獨立建制的醫學院校并入綜合院校后,有一部分學校采取了“一校兩制”這種管理模式,對當前破解醫學院校發展中的瓶頸或許有所啟發。
北京大學醫學部管理模式。2000年,北京大學與北京醫科大學合并后即組建北京大學醫學部,醫學部實行主任負責制,北京大學授權醫學部主任全面負責學校醫學教育、科學研究、附屬醫院及相關行政管理工作,管理自主權的保留也基本適應了醫學教育發展特殊性的需求和要求。醫學部充分利用北京大學綜合學科優勢,加強交叉融合助力學科發展,推動醫學教育改革與科學研究,努力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啟動并不斷探索醫學、藥學與預防醫學學生長學制的培養模式,大力推進醫學學科與理科、工科、人文社會學科的交叉,學科實力顯著提升,學科布局進一步優化。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管理模式。2000年,同濟醫科大學合并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保留了很大的管理權限,同濟醫學院為學校統籌、協調、管理醫學教育的機構,以學術管理和服務保障為主要職責。2006年,華中科技大學成立醫科管理委員會,調整同濟醫學院的管理職能,更允許其對外代表華中科技大學醫科,其中涵蓋所有醫科院系和附屬醫院。
在當前醫學高等教育競爭日趨白熾化的今天,醫學院校已面臨不進則退的嚴峻形勢。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醫學院校的發展模式充分考慮到醫學院校發展的相對獨立性,產生了較好的效果,值得借鑒。
高度尊重醫學高等教育發展的特殊性。相對而言,醫學高等教育具有特殊性,它的培養周期更長、培養成本更高、培養難度更大,培養過程對實踐要求較高,培養對象的職業相對更加固定,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交叉更加緊密。長周期、高成本更是決定了高校要對醫學教育有著充足的投入和充分的耐心;較高的時間要求決定了醫學教育必須依托附屬醫院開展;與其他學科的聯系緊密決定了開展醫學教育不僅要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護理學、藥學、醫學技術等基礎性學科體系,還要有人文社會科學等作為支撐。
因此,綜合性大學在并入醫學院校后,必須充分尊重醫學高等教育發展的特殊性,采取“一校兩制”管理模式,將醫學院(部)與其他二級學院區分開來,在人、財、物等方面賦予醫學院(部)充分的自主權和獨立性,使醫學院(部)在享有綜合性大學更高層次的資源的基礎上得到全新的發展,并以更高水平的發展助力綜合性大學在學科完整性、綜合實力等方面邁上新臺階。
充分依托大學綜合性學科資源培養復合型醫學人才。醫學院校并入綜合性大學后,正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綜合性大學的學科門類更加齊全的優勢,在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等方面強化工科、醫科、農科、文科等多學科的融合交叉、相互滲透,既注重醫學生多學科知識的培養,又加強非醫學生醫學知識的習得。通過全學制期間多學科知識的不斷融合打通,逐步填平不同學科之間的溝壑,加強基礎知識教育,注重專業技能培養,構建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協調培養的課程體系,最終培養專業過硬、視野開闊、符合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大力完善創新組織機構管理服務體系。鑒于醫學高等教育的特殊性,綜合性大學在納入醫學院校后,必須與其他二級學院進行區別對待,并通過大學章程對醫學院(部)的管理體制和組織機構進行明確。醫學院(部)應是綜合性大學內部中的一種特殊的獨立存在,其作為獨立院校之前的相應行政級別應進行保留,在管理體制上實行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醫學院(部)黨政聯席會議是最高決策機構。醫學院(部)黨委書記、院長應分別同時兼任綜合性大學黨委副書記和副校長,深度參與大學治理。大學按照醫學院年度辦學預算,以整體劃撥原則,將辦學資源劃撥到醫學院(部),醫學院(部)享有相對的人事、財務、對外合作和資產管理的自主性,同時醫學院(部)的招生指標、職稱申報和獎項申報指標等進行單列。
港澳高等教育具有較為鮮明的國際化、現代化的特點,在辦學理念、師資隊伍、專業設置和學術發展上與國際接軌。廣東院校則在生源保障、科研平臺、臨床研究等方面有著自己的優勢。通過彼此深入的合作,形成優勢疊加,充分實現融合發展,將對粵港澳大灣區醫學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醫療服務都有較大的提升。
推進港澳高校與內地高校合并,實施“一校兩制”管理模式,是積極投身改革之舉。香港、澳門的高等教育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但是香港、澳門高校也同樣受到諸多條件的制約。灣區內高校特別是在醫學高等教育方面,如何進一步深度合作,共同培養高質量的人才是當前面臨的一大難題。目前灣區內高等教育的合作一方面鼓勵港澳大學在大灣區內建設分校區;另一方面更多集中于科研或者醫療項目的合作,在聯合培養人才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和辦法。香港部分高校在大灣區內建設分校區并不能解決體制和機制的問題,仍然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培養體系。大灣區內地高校可以借鑒國內內地高校“一校兩制”的模式,提出大灣區內高校與香港、澳門的高校合并的設想,實現深度合作,開展“一校兩制”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醫療衛生及教育的全方位合作。
例如,探索香港理工大學與廣州醫科大學深度合作成立“香港理工大學廣州醫學院”,在遵循“一國兩制”的前提下實施“一校兩制”,以此拓展學校的辦學空間和辦學資金,為學校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更多的支持;拓展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探索一種新的高等教育合作機制和發展模式,為增強大灣區高等學校的綜合實力、匯聚優秀人才和資源創造更有利的條件。能夠實現大灣區內地高校的跨越式發展(按照國際一流學校的目標發展);可以解決目前內地高校發展面臨的瓶頸問題(研究生指標受限、非雙一流大學負面效應)。
需要指出的是,院校合并并不是一種簡單的物理結合,高校合并效益要實現1+1>2,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大學治理者在觀念和體制變革方面不斷推陳出新,納入“一校兩制”管理體制,為醫學院校發展打開一片新天地,也為綜合性大學向前邁進提供一種新可能。(作者:劉金保 廣州醫科大學副校長;曾錦標 廣州醫科大學發展規劃辦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