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榮
地處河南省西北部的輝縣市,是一座有3000多年歷史、集壯美太行山水和厚重文化底蘊為一體的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輝縣市圍繞打造“旅游天堂、太行水鄉、文化圣地、活力新城”目標,全力做好“一山一水一業一城一鄉”五篇文章,推動縣域經濟踏上了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作為河南省“三山一灘”重點區域,輝縣市現有貧困村79個(其中深度貧困村25個),已脫貧66個,未脫貧13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8055人,歷年脫貧23449人,未脫貧4606人。2019年,輝縣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緊緊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以決戰決勝的姿態狠抓責任、政策、工作“三個落實”,嚴格落實“四個不摘”,切實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全年順利完成18個貧困村退出和6292名貧困人口脫貧目標任務,努力以脫貧攻堅實效檢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成效。
圍繞脫貧攻堅三年行動計劃和年度目標任務,輝縣市聚焦深貧問題、“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先后召開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脫貧攻堅工作指揮部會、全市脫貧攻堅推進會30余次。市委書記、市長對脫貧攻堅工作親自掛帥,親自部署,親自督戰,對全市22個鄉(鎮)、辦事處、79個貧困村實現縣級領導包幫全覆蓋,同時聚焦深度貧困村,重點力量向深度貧困村傾斜,實現市黨政領導班子對25個深度貧困村包聯幫扶全覆蓋。縣級領導深入包聯村和貧困戶,幫助解決發展中的難題,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干,以上率下,層層壓實脫貧攻堅責任。
縣、鄉簽訂目標責任書,細化減貧任務,傳導工作壓力。22個鄉(鎮)、辦事處參照縣級領導包村聯戶模式,鄉鎮、市直單位黨員干部包聯幫扶539個行政村,構建起縣鄉村三個層面干部對全市貧困戶全覆蓋、立體式的幫扶體系,形成三級聯動推進脫貧攻堅的格局,推動駐村結對幫扶深入開展。壓實行業部門責任。進一步明晰行業部門承擔行業扶貧職責,制定完善行業扶貧政策,督促政策落實和項目實施,確保行業扶貧政策不折不扣落實到位。堅持單位作后盾、隊員當代表、全員搞幫扶,針對79個貧困村選派79名優秀干部擔任第一書記,堅持全部脫崗,五天四夜吃住在村,緊緊依靠村黨組織,帶領村“兩委”成員開展工作,重點抓好建強基層組織、推動精準扶貧、落實基礎制度、辦好惠民實事四個方面工作,幫助貧困村謀劃思路、找準項目、推動脫貧。
全市幫扶責任人,點對點與所有貧困戶結對幫扶,充分利用自身特長和單位優勢為幫扶對象解決實際問題,面對面向幫扶對象解讀扶貧政策,根據貧困戶主要致貧原因和致富意愿,完善幫扶措施,抓好政策落地,解決實際困難。同時大力開展干部培訓,提升攻堅本領。嚴格按照培訓計劃,分期分批對扶貧干部進行攻堅能力水平提升培訓,2019年舉辦培訓班52期,培訓扶貧干部5720人次,促進干群抱團發展、聯動脫貧,夯實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堅實基礎。

輝縣市易地扶貧搬遷社區“佳怡社區”。
《小康》記者了解到,為了聚焦群眾增收,提升造血功能,輝縣市將產業發展作為實現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2019年全年實施產業扶貧項目284個,投入資金6528.4萬元,有效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一是“集體自營產業+貧困村”模式。加強對建成66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的運營和維護,覆蓋79個貧困村,實現年發電收益3300萬元,79個貧困村年集體收益至少5萬元,2019年前三季度對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貧困群眾發放公益崗位工資2319.85萬元,對無勞動能力貧困群眾發放直補資金1220.3萬元。二是金融扶貧模式。大力推行“戶貸戶用”,通過“貧困戶+合作社+企業”模式,全年發放貸款1783萬元,獲貸群眾1830戶,戶均年收益800元。三是“土地流轉+務工”模式。通過流轉貧困戶土地、吸納貧困戶務工發展農業種植類項目,增加貧困戶財產性收入、土地流轉補貼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實現“一塊土地三份收入”。截至目前,流轉貧困戶土地4699.79畝,吸納1536戶貧困戶融入扶貧產業鏈,其中直接吸納貧困人口務工334人。四是鄉村旅游扶貧模式。充分發揮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鼓勵引導旅游景區和旅游企業通過提供就業崗位等形式幫助貧困群眾增收脫貧,南太行、寶泉、轎頂山等景區企業先后安置建檔立卡貧困戶87人次,發展各類采摘園、農莊、合作社等涉旅經營主體62家,共流轉貧困群眾土地468戶1040畝,每畝500—1000元,直接吸納208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77戶從事攤位、商店、餐飲等旅游服務業。五是電商扶貧運營模式。以河南省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設為契機,建成市電商扶貧運營中心1所,免費為貧困人員提供培訓和創業空間;在有條件的行政村建設農村電商綜合服務點,基本實現鄉村電商快遞服務全覆蓋。先后與郵樂網、云書網、山之孕、思故鄉等知名電商平臺合作,不斷挖掘本地農特產品優勢資源,助推電商扶貧和經濟發展。截至2019年11月底,通過電商促進農村產品上行金額1408萬元,其中貧困地區上行金額120萬元。六是“百企萬戶”模式。充分利用全市優質企業資源,大力鼓勵加工制造類企業優先吸納貧困戶務工。今年全市安排資金75.21萬元,實施項目12個,帶動貧困人口184人實現穩定就業。
作為“三山一灘”重點區域,部分深石山區貧困地區生活生產基礎設施條件差,為解決深度貧困地區這一短板,輝縣市實行縣級領導蹲點督辦機制,脫貧攻堅推進組和鄉村干部現場辦公,開通規劃設計、招投標、建筑材料綠色通道,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確保各個工程項目順利實施。

輝縣市將產業發展作為實現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圖為當地食用菌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2019年全市共安排安全飲水、道路交通等基建類項目69個,資金規模3996.12萬元。
抓安全飲水,讓群眾吃上放心水。聚焦深度貧困地區,以79個貧困村安全飲水為重點,實施農村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配備凈水設備、加強水質監測,實現18個退出貧困村安全飲水全部達標,79個貧困村水質全部達標。
抓道路交通,讓群眾走上暢通路。實施通村公路項目12個,村組道路項目26個,投入資金2700.7萬元,全市79個貧困村全部實現通硬化路、通班車。
抓危房改造,讓群眾住上安心房。抓實農村危房改造政策措施,規范審批程序,嚴抓質量管理,嚴格驗收標準,確?!拔7坎蛔∪?,住人無危房”,2019年共對253戶貧困群眾危房進行了改造。
抓教育扶貧,讓適齡兒童、少年不因貧失學輟學。
抓就業扶貧,讓群眾穩定就業增收致富。有針對性地解決有勞動能力且能外出務工貧困群眾、有勞動能力或弱勞力但無法離家務工貧困群眾的個性化需求,全年實現勞動力轉移就業6939人;對849名有勞動能力且有培訓意愿的貧困勞動力進行了基本就業技能培訓,發放培訓生活補貼15.13萬元。等等。
輝縣市堅持黨建引領,夯實基層基礎,將脫貧攻堅作為鍛造人才、錘煉干部的平臺,著力在精準扶貧主戰場識別、發現、選用、鍛煉干部,樹立鮮明工作導向。
保持南寨鎮、西平羅鄉、南村鎮、拍石頭鄉等4個脫貧任務重的鄉鎮黨政正職始終穩定,不脫貧不調離;選拔12名優秀年輕干部、6名優秀市直機關干部,充實到脫貧任務較重的鄉鎮班子,對南寨、南村2個脫貧任務重的鄉鎮增設1名黨委副書記,不斷強化貧困鄉鎮領導班子力量。對在扶貧一線工作的34名市直單位干部以及13個脫貧任務較重鄉鎮的61名鄉鎮干部提拔重用,有效調動了扶貧一線干部工作積極性。
認真實施“五個一批”,優配村黨支部書記178名,持續選優育強“領頭雁”;持續開展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整頓,37個村實現轉化升級;評選“星級黨支部”31個,其中“穩定脫貧產業發展星”9個,不斷建強堡壘,夯實脫貧攻堅的組織基礎。創新推廣紅分管理制度,著力把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工作深度融合,使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黨建活力轉變為攻堅動力,逐步形成“干部帶頭、黨員主動、群眾自覺”共同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良好局面。全市已完成540個村78.8萬人的信息錄入工作,發放紅分卡5萬張,生成紅分85萬分。

輝縣市強化產業扶貧,扶志、扶智相結合,讓貧困群眾有穩定的增收渠道。圖為當地特色的山楂產業。
狠抓整改落實,確保掛賬銷號。以脫貧攻堅工作指揮部辦公室為依托,堅持面線結合,緊盯各鄉鎮和單位,強化日常整改監督,確保整改扎實有效開展。截至目前,2018年至2019年各級成效考核、暗訪調研反饋問題共667條,已整改完成;2019年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發現突出問題和共性問題,市級層面排查認領四個方面30條問題,已全部整改完成。
著力建章立制,規范項目資金。在項目資金上,更加注重專項資金使用的安全和效益,嚴格執行扶貧資金項目實施“兩個一律”(即國家、省、市、縣扶貧資金分配結果一律公開,鄉、村兩級扶貧項目安排和資金使用情況一律公示公告),讓扶貧資金在陽光下運行。建立扶貧資金動態監控系統,加強對項目資金的全程監控,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引入第三方驗收機制和項目監理機制,確保項目建設質量和安全。全年共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9290.6萬元,現已支付8603.76萬元,支付率92.6%。
據悉,按照中央實施精準扶貧、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部署要求,輝縣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窮盡一切力量、用盡一切資源、想盡一切辦法,舉全市之力全面推進脫貧攻堅,有效推動了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民生改善長足進步,城鄉面貌明顯改善。2016年以來,全市財政收入總量增長1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26.6%。全市貧困人口從2.8萬人減少到現在的4606人,貧困發生率從4.58%下降到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