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年初,作為觀察當地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窗口,省級地方兩會一直都備受關注。2020年伊始,隨著新疆率先進入“兩會時間”,全國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兩會也就此進入“兩會時刻”。而一并進入大眾視野的還有建言獻策代表委員們的一言一行,他們從基層群眾中來,了解群眾所思所盼,履職又一年的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熱點有哪些?又在過去一年有什么收獲、新一年帶來哪些建議?
《小康》記者采訪發現,今年省級兩會,代表委員們的關注和期盼依舊很“接地氣”,鄉村振興、城鄉建設、脫貧攻堅、生態環保、就學就醫、改善醫患關系等成為地方“兩會”代表委員們頻頻提及的“關鍵詞”,這些密切關乎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民生為底色繪就出新一年的幸福新畫卷。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這一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跨越的重要關口。用什么來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參會的代表委員們都在認真思考。
安徽省人大代表謝婷來自基層,她對近年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頗有感觸。她認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已初見成效,一大批村莊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善。但同時,她也關注到在一些老舊村莊,差距也在不斷拉大。對此,謝婷建議,政府應盡可能加大對農村基礎建設資金的補助力度,創新項目捆綁機制將鄉村基礎建設項目納入有補助渠道的項目范圍內,為村集體解決資金問題創造條件。此外,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上要加大對老村莊基礎設施投入,重點在道路、下水道、路燈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農村住房改造攻堅戰是改善農村面貌、回應群眾期待的一大行動,也是實施鄉村振興的一項破題舉措。在日常調研中,江蘇省政協委員張華賢發現,許多地方老房、新房一起拆,既攤薄了上級扶貧資金,又限縮了重點對象受益面。同時在產業發展、鄉村治理模式上,形成蘇北農房治理改造的瓶頸。“蘇北農房更要加快建設步伐,走好農房改善后半程。”張華賢表示,在加強頂層設計和規劃布局的同時,要在提升群眾利益保障上下功夫,真正做到“愿意搬”“搬得起”“放心搬”。

來自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肩負著人民的重托,齊聚一堂,圍繞轄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城市建設、民生福祉、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等話題,積極建言獻策,共商發展大計。圖/ 韓靜
1月14日上午,湖北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聽取了湖北省人大常委會關于《湖北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草案)》的說明,這也是湖北在全國率先邁出的以立法促鄉村振興的重要一步,由此引發了代表委員廣泛熱議。湖北省人大代表、潛江市浩口鎮第三小學校長秦開美首先從“人”的角度表達了他對鄉村振興的理解:鄉村振興,它要讓老百姓安居樂業,要能夠把村子里的人能留住,其實很大程度上,不僅僅是要富起來,而且還要滿足他們對醫療、教育、衛生環境等等,滿足他們對這些的需求。湖北省人大代表、來鳳縣農園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向輝則表示,要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保持政策的連續性非常重要,后續對產業的跟進,不能立馬就把政策脫鉤。
湖北省政協委員、湖北順豐速運公司總經理潘韋認為,找到適宜的產業,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還必須有暢通的物流渠道。他建議,只有不斷完善鄉村最后一公里物流網絡才能把村里的“土特產”銷往全國,最終達到美麗鄉村和鄉村振興的目的。
《小康》記者采訪了湖北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葉學平,他表示,統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是接下來的重點。“2019年全國各地的脫貧攻堅力度很大,湖北在今年的政府報告中也透露,湖北的貧困村在2019年已全部出列,這樣的成績對湖北來說來之不易,接下來脫貧攻堅進入決勝時期,湖北要走在前面,就要建立更行之有效的機制防止貧困戶返貧。”葉學平對此建議,針對相對貧困依舊存在的情況,湖北接下來的后脫貧時代的主要方向也應該朝著建立長效機制方面下功夫。如繼續加大技術扶貧和教育扶貧的力度,把技術送到農村,把產業幫扶就業幫扶的好措施落實到基層,不斷壯大貧困戶的造血功能才是長久之計。
而在與湖北相鄰的湖南,代表委員們最關心的還是扶貧。湖南省政協委員、新化縣三聯峒景區負責人黃樂表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目標就要強化兜底作用,讓老弱病殘等精準扶貧“最后一公里”上的弱勢群體跟得上,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這個群體大多數是因為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生活困苦,他們需要公共性基本服務保障和普惠性基礎民生兜底。
“我認為,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的民生保障,是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也是發展惠及人民的促進機制。建議從省級以上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健全老弱病殘群體生活標準自然增長機制,進一步提升對弱勢群眾的保障水平,才能真正意義上做到發展成果全民共享。”他建議整合完善殘疾人福利政策,對提供救助的企業和單位給予政策傾斜支持,推動社會力量參與扶弱助殘項目;全面落實特困人員生活補助和護理補助政策,確保“應養盡養,應救盡救”;全面落實資助參保、疾病救助等政策,切實減輕城市困難群眾看病就醫負擔;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實現城鎮低保、低收入群體“住有所居”。
作為世界著名的古老灌區之一,河套灌區位于巴彥淖爾市境內引黃灌溉已有兩千多年歷史,至今依然澆灌著1100多萬畝的沃土良田。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娜木罕建議,把河套灌區的管理、保護、開發和利用作為內蒙古自治區政協“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協商議題的重要內容,組織委員開展視察調研,發揮政協優勢,積極爭取國家、自治區項目資金支持,研究制定《內蒙古河套灌區灌溉工程遺產保護利用規劃》,推動灌區現代化升級改造,讓兩千年歷史的河套灌區保持蓬勃生機,世代延續、生生不息,從而促進鄉村振興。
支持返鄉入鄉創業創新,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讓更多青年憑借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在就業總量壓力不減、結構性矛盾凸顯,新的影響因素還在增加的情況下,如何穩就業,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依舊是今年省級兩會各地代表委員高度關注和熱議的話題。多位受訪代表委員認為,就業一頭連著老百姓的民生、收入問題,一頭連著產業發展,可謂“上聯下接”。
來自深圳的廣東省人大代表易鳳嬌告訴《小康》記者,目前廣東省制造業發展正處在由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加快轉型的關鍵時期,而且今年的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也首次提出要穩供應鏈,這對廣東省的制造業做大做強起了關鍵作用。“既然要穩鏈,那就意味著高中低鏈條企業都會同時在廣東存在,我們既要高尖端高科技制造,同時也還需要基礎制造企業作為鏈條支撐,這也意味著我們不單單只需要高端人才,同時中低端人才我們也是需要的,這樣才能是一個完整的鏈條。目前隨著對自動化設備的升級,以及客戶的要求不斷提升,大部分制造業的工作環境已經有很大改善,大都是整潔干凈,管理人性化了。但目前制造業還是面臨高中低人才都難招的情況,對企業的新產品研發,長遠發展都有影響。”因此,易鳳嬌建議廣東省政府未來能多舉措吸引人才進入制造業工作。
“現在制造業主要面臨兩個困難,一是招工難,二是轉型升級面臨較大壓力,希望省政府能夠有多一些的舉措,鼓勵現在的中小型企業能夠盡快轉型升級、自動化。”從人才吸引方面,易鳳嬌希望表彰在制造業工作十年以上的員工,同時希望更多的文體設施能夠偏向工業園區。
浙江省政協委員顧時杰長期關注浙江省職業技術人才的就業情況。“在浙江制造業發展中,掌握現代技術和現代管理知識的人才缺口較大。”顧時杰帶來了一條關于加快發展高水平職業教育的提案,呼吁社會各界提高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以填補職業人才空缺、提升就業能力。
技能工人隊伍是支撐吉林制造、吉林創造的重要基礎。推動吉林高質量發展,需要數量充足的技能人才作支撐。李凱軍是吉林省的人大代表,他認為,“僅從工資待遇方面來看,與南方一些城市相比,我們并不占優勢。但是我們可以政策留人,感情留人。”李凱軍表示,過去一年,吉林省針對技能人才出臺一系列政策,不但提高了技能人才的福利待遇,還打通了職業上升渠道。
“技能人才如果發展好了,應該可以和管理人才一樣,也能成為管理干部。”李凱軍建議除了開展技能培訓和技術大比武練兵之外,還應發揮模范技能人才的帶頭作用,用榜樣的力量提高他們的心氣。
民生,是地方和全國兩會最接地氣的熱門話題。
從今年的地方兩會看,醫療、養老、環保等民生領域傳統“熱詞”仍備受關注。比如,湖北、重慶、上海、安徽等地代表委員關注異地醫保,建議推進醫保城鎮、農村并軌和全國層面“漫游”。北京、浙江、江蘇、廣東等地代表委員建議以立法規范養老資源的投入分配,解決社區養老服務需求。
異地就醫何時能實現統一結算?報銷難問題如何解決?在2020年陜西兩會上,陜西省人大代表、陜西路安特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于鳳玲建議,快速推進醫保卡全省跨區域使用,協調統籌各地市的醫保結算系統,實現省內異地相互關聯結算,方便百姓異地就醫,解決看病難、住院難、報銷難的問題,讓老百姓能夠根據自身的病情狀況、經濟條件等,在省內選擇相應的醫療機構就醫治療,享受醫療保險的真正便利。
記者注意到,在各省級兩會舉行期間,還有不少代表委員關注如何防范醫患糾紛等議題。河南省政協委員、中國政法大學政治經濟研究中心秘書長劉云雷建議,在醫院設置法治副院長,建立完善的預防方案,妥善及時處置醫療事故、醫患糾紛,及時化解矛盾,給醫院一個正常的診療環境,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