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璇 吳雪
口述實錄
陳璇,武漢市民。丈夫被隔離。自己和兒子也被隔離,等待城市恢復生機。
我叫陳璇,今年48歲,湖北咸寧市嘉魚縣人,2013年,我和老高從奮斗了17年的中山市,回到了湖北家鄉,我在武漢做烘焙工作,老高在嘉魚縣,我們還有一個23歲的兒子,目前在中山某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一年到頭,一家人團聚的次數很少,今年春節,我本打算開車和老高一起到中山過個團圓年,但事情在1月21日發生了轉折。
1月20日上午,關于新型冠狀肺炎的新聞開始陸續在手機上出現,當時武漢街上的市民似乎并沒有當回事,沒有幾個戴口罩的,但我心里有點忐忑。在老高從嘉魚來武漢之前,我再三囑咐他:一定要戴口罩,一定要戴口罩。但和我預想的一樣,倔強的老高一點都不在乎,就這樣“光禿禿”地回家了。
21日早上我們出發前往中山,當時武漢還沒有封城,一路上,同事和朋友紛紛發信息給我說,他們都選擇居家隔離觀察,并叮囑我們一定要戴好口罩,到了中山不要亂跑。此時我們防范意識已經很強,一路上都戴著口罩,未曾取下,但這時候,老高開始有點低燒,體溫大概在37.2攝氏度左右,我開始有些慌:萬一感染了咋辦?
武漢超市賣場戴口罩的售貨員。
老高被隔離的醫院中山市第二醫院。
老高安慰我說,沒事,也許是普通感冒。雖然嘴上這么說,但在見兒子之前,我倆都不約而同地多戴了層N95的口罩。兒子知道這個情況后,第一時間送我們去了醫院,并主動告知醫生說,我們是來自湖北,看是否需要采取措施。結果是幸運的,去了普通門診和發熱門診測量體溫都是36.7,醫生建議居家觀察。
一直到大年三十老高都未曾再發燒,但因為老高之前有過發熱,為了安全起見,我們一家三口仍然不敢松懈,平時除了吃飯喝水都戴著口罩,餐具全部分開,吃飯用公筷,家里所有手接觸點全部擦拭消毒。大年三十那天,我看到小區物業發朋友圈要求業主上報武漢人員信息,我們主動上報并登記了人員信息。
當天下午,市疾控中心的人來了,量了體溫,配發了口罩,叮囑居家隔離。1月28日,老高再次發燒,還伴隨著拉肚子、嘔吐,我們趕緊去中醫醫院檢查,并說明了近幾天的情況。醫生拍了CT說肺部有些問題,疑似但并未確診,建議隔離,后轉入中山市第二醫院隔離治療。老高被隔離了,我有些慌,但在兒子面前還是要表現鎮定,回到家后,我把老高接觸過的所有東西全部消毒了一遍。
睡前,兒子特意囑咐,要求我們的房門都開著,有不舒服就互相照顧。第二天醒來,醫院傳來了兩個好消息。一個是我和兒子的結果都沒問題,但醫生說需要請示專家,看如何防護。另一個是,在醫生的悉心照顧下,老高的燒已經退了。在居家的這幾天,我們基本不外出,吃飯在家解決,買菜、倒垃圾等需求請求物業幫忙。
1月30日,市疾控中心打來電話說,疑似病例的親密接觸者需進行隔離,所有的費用全部由政府負擔,讓我們準備下。這下,我心里有底了,懸著的心終于可以稍稍放松下,和兒子收拾好行李,一起上了救護車。沒想到,第一次坐救護車,是這樣的情景。
到了定點酒店,工作人員穿戴防護服、戴著護目鏡,然而態度非常好。第一次被別人用另類的眼光對待,雖然不太適應,但特別能理解。這個酒店規模很大,環境不錯,我和兒子分別被隔離在一個單人間和一個雙人間,酒店工作人員每日定點送三餐,垃圾定點收取。早餐有瘦肉粥、包子、稀飯、油條,午餐、晚餐還有中山當地的腸粉,甚至十幾塊錢一斤的荷蘭豆、炒臘肉也有。
防疫人員也非常負責,每天上門兩次測量體溫,目前都很正常。一個漂泊在他鄉的湖北人,在這個特殊時期,能得到政府溫暖的關懷,非常感動。而遠在千里之外,我的同事們,也正在為武漢一線的醫護人員盡一份力。自從各區150家烘焙店停業后,他們每天輪流自發地做盡可能多的面包送往武漢各大醫院。目前,已經和武漢市九醫院、武漢市八醫院、漢口醫院等16家醫院溝通好配送事宜,其他援助醫院也在持續對接中。
今天是老高隔離的第六天,我和兒子隔離的第四天,早上在群里和他們視頻,兒子已將情況報告給學校,每天看書、練吉他,生活充實;老高入院后,也從開始的乏力、食欲不振,到現在胃口大好,食欲大增,他還打趣地鼓勵起我來說:“等到我出院了,你可要做一桌拿手好菜給我吃啊,我們還要一起跑步鍛煉身體呢......”
和老高一樣,我們都等待著這一天,作為一名在武漢打拼的普通市民,我愛這座城市,希望武漢好起來,希望我的故事能帶給你們力量。
陳璇被隔離的酒店房間。
陳璇的同事每天免費提供面包到武漢一線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