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摘要:青少年一代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他們在社會交往、娛樂休閑和學習需要等方面對互聯網都有很強的依賴性,但是在信息急速增長的環境中,他們并不能高效的利用互聯網上豐富的信息資源來解決自身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不容置疑的是青少年的身體和心理正處于成長發育階段,未成熟的心智和在行動上對成年人的依賴使其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不足,處于劣勢,青少年群體中存在著信息貧困的現象。結合信息行為的相關理論和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分析出青少年信息行為的規律和影響因素,幫助他們解決在信息查詢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并給出解決青少年信息貧困的建議,進一步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養,使他們更好的順應時代的要求,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
關鍵詞:信息貧困? 青少年? 信息行為
一、引言
在對信息貧困和數字鴻溝的研究中大部分學者將注意力集中在偏遠的農村地區、少數民族聚集區和殘障人士等直接和經濟貧困相關的地區和群體,而出生在互聯網技術不斷普及的青少年由于學習能力比較高,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新技術在青少年群體中有很高的普及率。使得青少年相較于其他群體更能方便的獲取信息,這也成為青少年很少被納入信息貧困的研究范圍內的主要原因。青少年所處在人生階段的特殊時期,會出現青春期叛逆的自我封閉和情緒波動等各種心理問題,這些生理上的缺陷會嚴重影響到信息有效的獲取,即便是生活在基礎設施完備和信息資源豐富的環境中,還是會將自己陷入信息貧困的狀態,青少年的信息貧困問題應當得到重視。從信息貧困視角對青少年信息行為進行解讀,不僅是從新的角度看待信息貧困問題,更有助于對青少年信息行為的更全面的理解。
二、相關概念界定
(一)青少年的概念
青少年時期是介于兒童期之后、成人期之前的身體和心理發育過程中的一個年齡階段。在人類的生命周期中是一個重要的成長發育的轉變時期。這個時期正是心智發育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自我意識逐漸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形成,隨著身體的明顯變化,青少年的心理變化也十分明顯,處于特殊成長階段的他們會出現情緒波動大、注意力難以集中、高度敏感、自控能力差等各種問題。學術界對于青少年年齡段的劃分一直都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世界衛生組織將青少年的年齡定義為10~19歲。本文對于青少年年齡的界定則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
(二)信息貧困
中國國情研究專家胡鞍鋼教授在馬蒂亞·森的貧困定義基礎之上提出信息貧困是因為各種原因導致的無法獲取知識和信息的群體,這里包括缺乏相關的信息獲取能力和信息獲取渠道,進而無法在信息社會中積極參加信息生產、傳播與共享等活動,形成一種封閉的、保守的、與外界缺乏溝通的“小世界”群體,在信息社會中逐漸被邊緣化,進而脫離整體社會發展軌道。簡言之就是因為一方面由于外部因素的原因比如經濟條件貧困引起的信息基礎設施的貧乏,另一方面是信息主體的自身因素引起的個人知識水平低、缺乏相應的信息素養造成的信息獲取和利用的困難,從而形成的惡性循環。
(三)信息行為
信息行為是情報學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費曼(Feynman)和他的同事將不同種類的信息行為分成個人內在(intrapersonal)、人際之間(interpersonal)以及超個體因素(extrapersonal)三種。泰勒認為信息行為是使信息變得有用的一系列行為的總和。學者胡昌平于認為信息行為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行為,系指主體為了滿足某一特定的信息需求,在外部作用刺激下表現出的獲取、查尋、交流、傳播、吸收、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行為。 因此可以將信息行為看作是信息主體主動或是被動的對信息的搜尋和利用,包括人與人之間主動的交流也包括被動的接受行為。
三、青少年信息貧困的表現
(一)青少年的信息需求
青少年具有靈活的思維能力,對信息需求意識敏感度較高。青少年在信息需求的感知與表達環節中對信息需求的感知是青少年信息行為的優勢所在,而青少年的信息貧困主要是表現在信息需求的表達上,青少年旺盛的求知欲、敏捷的思維和極強好奇心使其在生活中遇到很多的困惑,便有了大量的信息需求,很多時候,他們能夠認識到自己有信息需求,但是由于缺乏基本的信息素養,無法對自身的信息需求進行有效的表達。除了顯性的信息需求無法準確的表達,青少年由于知識結構的不完善,很多的信息需求都是隱性的,他們只是模糊的知道自己有問題需要幫助,就是無法表達,不知該如何尋求幫助。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的知識儲備增加,面臨的問題也越來越復雜,信息的需求變得更復雜和多樣,對信息的深度和廣度的要求更高,增加了青少年信息需求表達的難度。同時,青少年還面臨著巨大的升學壓力和作業負擔,用來自由支配的時間極為有限,這從客觀上限制了青少年的信息行為能力。
(二)青少年的信息獲取
一方面青少年的信息獲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被動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教導,長輩的經驗;在學校學習中,老師的授課,同學的交流等這些被動的機械接受他人給予的信息已經是青少年信息獲取行為的常態。從外在因素來看,在信息化加速發展的社會中,青少年被動接受著各種各樣的信息,從父母長輩老師那里得來的經驗、電視節目上的廣告、公共場所的商業化屏幕、上網時的各種推送。由于這些信息沒有經過篩選和辨別,總體的可用性并不高,青少年被如此繁多的信息困擾,會分散其注意力,極易混淆青少年最初的信息需求。從內部因素來看,在“青春期”這一特殊的成長階段,青少年的自我意識逐漸形成,獨立的愿望也越來越強,他們渴望實現真正的獨立而在有意的擺脫對父母老師的依賴,就很容易形成青春期的叛逆行為,造成自我的封閉,形成與外界相對封閉的小世界,就造成對從父母老師那里被動信息接收的抗拒行為,從而容易導致信息的貧困。
另一方面青少年具有開放式的心理狀態,興趣廣泛時常會有主動信息獲取的行為,從外部因素來看,青少年主動獲取信息困難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由于學業壓力造成的時間不足,學校家長刻意對青少年上網的管束使得他們缺少與網絡接觸的機會,無法主動的從網絡中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檢索工具的使用也是一個影響因素,檢索工具存在缺陷和對青少年群體的不友好,使得青少年獲取的信息質量不高,效率低下。從內部原因來看,青少年對主動獲取的信息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加之在信息獲取時常常缺乏耐心,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高度集中,所以在種類繁多、雜亂無章的信息里傾向選擇最少努力所得到的最容易獲取的信息,這些信息廣度較大,但深度不夠,大大降低了信息的獲取效率難以滿足青少年的信息需求。
(三)青少年的信息使用
信息的使用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信息的判斷,通過對獲取的信息進行辨別和篩選,最終用戶會選擇能夠滿足自身需求的信息進行使用。二是信息的吸收和使用,對篩選過的信息進行有效的利用,解決問題,增加知識儲備,滿足自身的信息需求。
在進行信息判斷時,用戶需要具備通過自身固有的知識體系和各種經驗進行對信息挑選的能力,但我國青少年的信息能力普遍低下,缺乏信息能力的培養,他們的信息素養只是在生活中不經意間積累或偶然經過他人指點得到的,信息素養不成完整的體系。在面對巨大的信息量時,他們獲取到的信息也同樣巨大和繁瑣,這樣的信息質量,必須通過精準的信息篩選才能夠被有效利用和吸收,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和困難。由于注意力有限,青少年在進行信息檢索時并不能夠對所有的信息進行認真閱讀,常常是將網上查詢到的信息進行全部的利用。因為不能在信息檢索之前對自己的信息需求準確表達,并且缺乏依據自身信息需求辨別信息的能力,所以在大量紛繁復雜的信息中常常迷失自我,無從選擇。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他們擁有較少的可支配時間,沒有用足夠的精力進行信息的甄別。
信息的吸收過程是一個將從信息中甄別出來的顯性知識通過邏輯性的思考和結構性的整合轉化為能和自身知識結構體系相匹配的隱性知識。是用戶與信息雙向建構的認識活動過程。自身因素在于用戶的知識結構,外部因素在于信息的質量。從自身因素來看,信息吸收的效率取決于信息與用戶原有知識結構的匹配程度,用戶對于自身所熟悉領域內的信息吸收效率很高,對完全陌生的領域內的信息的吸收效率就很低。同時也與用戶自身知識水平和信息素養的高低相關。青少年的知識結構不完善,缺少對知識構建的能力,對于檢索到的信息不能很好的整合,新信息的吸收效率就很低。從外部因素來看,獲取到的信息本身的質量也是影響青少年信息吸收的重要影響因素,對于有序的、真實的、準確的、可靠的信息用戶的接受程度遠遠高于良莠不齊的形式復雜的信息。青少年在信息爆炸的環境中由于缺乏對自身信息需求的精確描述,再加之信息的獲取能力和辨別能力有限,所以最后可利用的信息質量不高。
四、消除青少年信息貧困的建議
(一)重視對青少年信息素養的培養
信息素養是獲取信息、辨別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包括對電子產品正確的使用、自身知識結構的構建,對信息的表達、理解和吸收。青少年信息素養的教育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信息意識的教育,即加強思想意識層面的教育,培養青少年對信息需求的正確表達能力、提高獲取信息的能力、正確判斷有效信息的能力。二是信息能力的教育,主要是技術層面的教育,培養青少年的科學知識素養,了解有關計算機、互聯網、信息傳播、多媒體技術、信息檢索的基本科學常識,能夠熟練的使用電子設備進行信息的獲取和有效利用。三是信息道德的教育,青少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處于一個形成的時期,內心敏感行事容易沖動不計后果,在缺乏教育引導的情況下很容易誤入歧途,所以在青少年的教育階段就應該加強對信息道德素質的教育,增強法制意識,學會遵守相關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
(二)加強對網絡環境的監管和有序整合
大量無序的信息存在使網絡信息環境十分復雜,青少年對信息的獲取和辨別十分困難。各種搜索引擎的數據庫中的信息量只是一小部分信息,分布在互聯網各處的大量信息是無法查詢到的,在加之不同數據庫的使用方法不同,更是加大了青少年信息查詢的難度。所以要加大對網絡信息有序性的整合,改善復雜的信息環境秩序,使更多的網絡信息能夠被青少年有效的利用。由于網絡信息監管法律的缺失,監管力度不夠,網絡上有大量毒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良信息。家長、學校、政府和社會聯手,共同維護青少年網絡環境的健康。家長應及時監督青少年在上網時瀏覽行為,及時制止青少年因為一時好奇心訪問不良信息網站。學校應開設相關的教育課程,教導青少年應如何避免接觸到不良信息。政府應該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為營造青少年良好的上網環境提供應有的制度保障,社會應做到給青少年提供一個良好的網絡信息環境,使青少年遠離不良信息的毒害。
(三)重視對青少年的信息服務
這里就要充分的發揮圖書館的信息服務功能,針對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要進行充分的調研,熟悉青少年的信息行為,開發適用于青少年群體的特色數據庫和相應的具有便捷操作性的搜索引擎。并在對青少年進行信息服務時給與充分的引導和幫助,要考慮到青少年用戶的特殊性,設立有針對性的信息服務板塊和區域。另一方面青少年由于學業壓力大、作業任務重,很少有多余的時間去圖書館查閱資料,圖書館難以向青少年提供信息服務。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加強學校與圖書館的合作,圖書館的各種服務走進校園,比如在學校定期開設有關信息素養的講座,培養青少年的信息能力。積極加強數字圖書館的建設,使青少年利用學校的計算機設備也可以享受到圖書館提供的信息服務。
由此可見,青少年生活在信息資源豐富和信息設備完善的環境中,并不能認為他們在信息的使用上就占有足夠的優勢。青少年群體的個性特征、信息環境的復雜、信息服務的缺乏都是導致青少年信息貧困的主要因素。家長、學校和社會要對青少年信息貧困的問題重視起來,攜手幫助青少年擺脫信息貧困,幫助他們更好的利用網絡信息提高自身能力,讓他們真正成為數字化時代的創新力量。
參考文獻:
[1]張敏,鮑紅瓊.認知情感視角下青少年信息查詢行為研究進展述評[J].圖書情報工作,2016,60(14):142-148.
[2]牛麗慧. 信息貧困形成的經濟學機理及其援助制度的設計[D].山西大學,2016.
[3]王潔瑾. 基于信息貧困視野的青少年信息行為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
[4]牛婧.基于小世界行為理論的青少年數字化貧困成因分析[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8,30(04):132-135.
[5]劉亞.將青少年納入信息貧困研究視野:來自青少年信息行為研究的證據[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2,38(04):12-20.
[6]呂艷飛.我國城鄉青少年網民網絡信息行為比較研究[J].現代情報,2011,31(11):79-81.
[7]鄭文暉.青少年信息需求與利用的調查與分析——基于廣東省茂名地區7所中學的調查[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19):68-74+99.
[8]吳丹,蔡衛萍.青少年網絡信息查詢行為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4,58(19):61-67.
[9]蘭亞春,劉航.網絡時代青少年信息素質現狀及其培養途徑[J].情報科學,2013,31(09):67-72.
[10]陳成鑫.青少年信息查詢行為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1(01):32-35.
[11]張彤.中外公共圖書館青少年信息素養培養對比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9(04):103-105.
[12]王艷,邢心菊,李欣.基于信息行為理論的移動圖書館用戶行為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5,37(11):94-97.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信息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