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劍俠
(洛陽正骨醫院 康復科,河南 洛陽 471002)
股骨粗隆間骨折多見老年人,臨床治療以手術為主。術后深靜脈血栓(DVT) 發生率較高,嚴重影響手術效果,延長住院時間,甚至引發肺動脈栓塞(PTE) 而危及生命安全[1]。PTE 為圍術期死亡及院內非預期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對骨科大手術患者實施有效的預防措施,降低DVT 風險尤為重要。研究指出,促進下肢靜脈血流可通過預見性護理的方法實施干預[2]。而風險評估在預見性護理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選取我院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65 例,探究Wells 評分導向下的預見性護理對術后下肢DVT 發生率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65 例,根據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n=32) 與觀察組(n=33)。對照組女14 例,男18 例,年齡60~82歲,平均年齡(70.75±4.83) 歲,骨折AO 分型:A1 型17 例,A2 型9 例,A3 型6 例,合并癥:高血壓9 例、糖尿病12 例、肥胖6 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8 例,中學15 例,大專5 例,本科及以上4 例;觀察組女13 例,男20 例,年齡60~83 歲,平均年齡(71.06±5.12) 歲,骨折AO 分型:A1 型19 例,A2 型9 例,A3 型5 例,合并癥:高血壓10 例、糖尿病13 例、肥胖5 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9 例,中學17 例,大專4例,本科及以上3 例。2 組基線資料(年齡、合并癥、性別、骨折AO 分型、文化程度) 均衡可比(P>0.05)。
二、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 ⑴均有明確外傷史;⑵符合《實用外科學》[3]中相關診斷標準;⑶均行內固定術治療;⑷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承諾書。
2.排除標準 ⑴術前已確診有下肢DVT;⑵血液系統疾病;⑶嚴重心、肺、肝、腎等器官疾病。
三、方法 1.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⑴術前:做好心理護理,加強下肢DVT 知識宣教(病因、危險因素、危害等);⑵術后:嚴密觀察血壓、呼吸、脈搏及肢體情況,間隔2h 翻身1 次,注意觀察雙下肢皮膚顏色、溫度;做好體位、功能鍛煉指導;給予超前鎮痛護理;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主動活動踝關節、足趾、腓腸肌、股四頭肌,15~20 次/組,4~5 組/d。
2.觀察組 于對照組基礎上實施Wells 評分導向下的預見性護理。Wells 評分內容包括惡性腫瘤、臥床時間>3d、整條腿腫脹、深靜脈區有壓痛、肢體癱瘓或接受外固定、患肢周徑較對側增大3 cm、淺表靜脈的側枝循環、患肢凹陷性水腫等,每項1 分,累計9 分。評分標準:<2 分、2~6 分、>6 分分別為低危、中危、高危。⑴低危。機械預防:術后當天開始使用足底靜脈泵、持續被動活動(CPM),足底靜脈泵通過間歇性充氣,使小腿由遠而近受壓,CPM 可持續帶動關節及肢體被動運動,二者均利用機械性原理增加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減少血流淤滯,進而減少下肢DVT 發生。但充血性心力衰竭,下肢DVT、下肢嚴重畸形、下肢血管嚴重動脈硬化等情況禁用機械預防措施。⑵中危。告知患者Wells 評分的意義,并在機械預防的基礎上增加藥物預防。藥物預防:抗凝血藥物療法為防治下肢DVT 主要方法,低分子肝素鈉安全、有效,為首選預防用藥。術后12h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鈉,根據體質量調整劑量,注意僅可使用一種藥物,應用抗凝藥物后,定時復查凝血功能、血常規,嚴密觀察是否有出血跡象(皮下、皮膚、鼻腔、牙齦、消化道等),若發生嚴重出血傾向,立即通知醫生;術后注意行D- 二聚體檢驗,結果異常者行下肢血管超聲檢查;已發生下肢DVT 者給予華法林口服,注意觀察是否有出血跡象。⑶高危:術后1d 行D- 二聚體檢測及下肢血管超聲檢查,根據檢查情況確定術后功能鍛煉方案,具體方案同中危患者;增加護理巡房次數,嚴密觀察患者是否發生胸悶不適等情況;已發生下肢DVT 者,注意心理疏導,緩解患者及家屬焦慮情緒。
3.檢測方法空腹采集靜脈血3mL,D- 二聚體以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檢測,纖維蛋白原以凝固法檢測,試劑盒購自深圳市新產業生物醫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四、觀察指標 1.下肢DVT 發生率、住院時間。2.2 組手術結束時、干預后凝血指標(纖維蛋白原、D- 二聚體)。3.護理滿意度:以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SNS) 評估,非常不滿意、不滿意、一般、滿意、非常滿意,將滿意、非常滿意計入滿意度。
五、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1.0 統計分析軟件,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 表示,2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2 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一、下肢DVT 發生率、住院時間觀察組下肢DVT 發生率較對照組低,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P<0.05),見表1。
二、凝血指標 干預后觀察組纖維蛋白原、D- 二聚體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三、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討論 骨科下肢大手術與DVT 三大危險因素(靜脈損傷、血液高凝狀態、靜脈血流停滯)密切相關,為發生DVT 的極高危因素[4]。骨折創傷本身可引起血管壁機械性損傷、血液高凝狀態,加之術中長時間被動體位,麻醉反應、腫脹、疼痛等限制下肢活動,使下肢血液處于緩慢狀態,進而引起血液淤滯。此外,老年患者伴多器官生理性退變,血管彈性、動力較差,血液處于高凝狀態。以上多種因素均使患者易發生下肢DVT[5]。研究顯示,骨科大手術后DVT 發生率可達41%~60%,年齡>65 歲為高危險因素[6]。且有研究指出,髖、膝關節置換術后DVT 發生率預防組顯著低于未預防組[7]。因此,醫護人員應對術后DVT 預防給予充分重視。預見性護理為超前護理模式,有效實現了被動護理向主動護理的轉變。現階段,骨科血栓預防指南下開展的預見性護理使術后DVT 及致命性PTE 顯著降低,但如何發現潛在危險因素為臨床護理難題[8]。Wells 評分通過全方位、系統的評估,有效發現危險因素,針對患者個體差異,實施個性化預防性護理。骨科大手術術后24h 內為DVT 高發期,預防應盡早進行,抗凝藥物為主要方法之一,但越早進行藥物預防,出血風險越高,故確定藥物預防時間應慎重權衡風險與收益。Wells 評分通過評估將患者分為低危、中危、高危,低危患者僅采用機械預防,中、高危患者加用藥物預防,在保證下肢DVT 預防效果的基礎上,最大程度降低出血風險。同時,對于中危、高危患者,術后注意行D- 二聚體檢驗、下肢血管超聲檢查,以及早發現已經發生的DVT,避免患肢活動,及時應用抗凝藥物、溶栓藥物,以防止栓子脫離引起PTE。對于PTE 這種致命性并發癥來說,早期預防、診斷、治療為關鍵,而只有做到早期預防DVT 及血栓脫落,才可減輕患者痛苦,挽救患者生命。因此,Wells 評分導向下的預見性護理通過全面綜合評價,有效發現潛在危險因素,合理應用機械預防、藥物預防,進而有效預防骨科下肢大手術后下肢DVT 形成。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下肢DVT 發生率較對照組低,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干預后觀察組纖維蛋白原、D- 二聚體較對照組低(P<0.05)。表明Wells 評分導向下的預見性護理應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可改善凝血指標,縮短住院時間,降低下肢DVT 發生率。同時,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其原因可能與DVT發生率降低、住院時間縮短有關。
表2 2 組凝血指標對比(±s)

表2 2 組凝血指標對比(±s)
注:與同組手術結束時相比,aP<0.05
組別 例數 纖維蛋白原(g/L) D- 二聚體(μg/L)手術結束時 干預后 手術結束時 干預后觀察組 33 4.72±0.69 2.93±0.47a 639.38±80.29 382.19±68.51a對照組 32 4.77±0.75 3.86±0.64a 642.43±82.35 581.43±76.29a t 0.280 6.692 0.152 11.086 P 0.781 <0.001 0.880 <0.001

表3 2 組護理滿意度對比[n(%)]
綜上可知,Wells 評分導向下的預見性護理應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可改善凝血指標,降低下肢DVT 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提高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