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華云 彭 勝
1.湖北省襄陽市中心醫院(湖北文理學院附屬醫院)護理系,湖北襄陽 441021;2.湖北省襄陽市口腔醫院三門診,湖北襄陽 441021
腦卒中也稱急性腦血管意外或中風,通常包括腦栓塞、腦出血及腦梗死等[1]。近20 年來,其發病率和致殘率逐漸升高,已成為老年人致殘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2],有文獻報道[3],該病患者43.2%生活無法自理,致殘率更是高達70%~80%,給患者和家屬造成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鄧桂芳等[4]曾調查過,腦卒中患者的主要健康問題包括缺乏鍛煉、不按時服藥、焦慮和便秘等[5],研究顯示[6],不良的情緒和抑郁的狀態會嚴重阻礙患者各方面的康復。由于我國目前醫藥資源不足且區域分布不均衡,導致腦卒中患者急性期穩定后,大多數便出院轉至社區和家庭繼續治療和康復。但是由于社區和家庭主要照護者經驗不足、知識缺乏、技能水平參差不齊,對患者心理問題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心理護理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KTH 整合式護理干預是融合知信行模式(KABP Mode 1)、跨理論模式(TTM)和健康信念模式(HBM)3 種模式開展社區健康教育的社區護理干預方法[7]。本研究旨在探討KTH 整合式護理干預對社區腦卒中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樹立健康信念,增強自我管理能力,規范日常行為。
便利抽樣法選擇2018 年1~12 月襄陽市襄城王府社區腦卒中患者92 例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47 例和對照組45 例。男50 例,女42 例;年齡55~72 歲,平均(58.42±18.35)歲,其中對照組男20 例,女25 例;平均年齡(58.75±12.05)歲;小學及以下16 例,初中18 例,高中或中專8 例,大學及以上3 例;觀察組47 例,其中男27 例,女20 例,平均(61.70±8.25)歲;小學及以下13 例,初中17 例,高中或中專12 例,大學及以上5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腦卒中患者(非急性期,病情相對穩定),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8]中的相關診斷,且同時符合《2010 版美國抑郁癥治療指南》[9]的診斷標準;②意識清楚,能配合量表測評;③研究期間在本社區生活>1 年;排除標準:①有惡性腫瘤、嚴重的并發癥、實質臟器疾病者;②有精神病病史、家族史;③有內分泌疾病者;④有語言障礙者。本研究已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學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和健康教育,如飲食和用藥指導、生活護理、心理護理、功能鍛煉指導、康復訓練指導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KTH 整合式干預和護理,具體措施及步驟:①準備階段:由來自臨床、護理和公共衛生、流行病學等專業的專家組成干預小組,成員經過干預技巧培訓,干預前對患者進行基線評估,發放宣教手冊進行細致地講解。②實施階段:根據知信行理論對患者的認知水平、文化程度進行評估,再根據跨理論模式將腦卒中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態劃分為不同的層次,最后根據健康信念模式理論,結合神經病學的專科特色,為患者制訂個性化的護理計劃,實施健康教育方案,采取問卷調查、訪談、講座、入戶隨訪、網絡支持等多項舉措落實計劃。
1.3.1 KTH 整合式護理干預 ①重建認知,目前我國的醫療資源相對不足,還有一些腦卒中患者由于家庭經濟條件限制或缺乏對疾病的正確認識,沒有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需要護理人員幫助患者重新建立對疾病的正確認知;②行為訓練,增強護患溝通和交流,掌握患者的心理動態,指導患者學會調控情緒,干預小組與患者家屬共同協商,制訂個性化訪談方案,包括診療護理措施、中西醫結合康復鍛煉計劃、營養治療方案、心理狀況評估,并根據動態變化,隨時調整方案;③健康宣教,健康信念模式建立在需要和動機理論、認知理論和價值期望理論基礎上,關注人對健康的態度和信念,重視影響信念的內外因素。干預小組通過采用一對一面談、科普講座、宣教手冊、視頻播放等多種患者喜聞樂見的形式使患者加深對疾病知識的理解,增強恢復健康的信心。
1.3.2 院外延續護理 觀察組在患者出院2 周內實施院內院外延續護理,并保證干預效果。在電話隨訪、入戶訪視的基礎上,采用網絡教育,通過建立微信群或QQ 群宣傳功能鍛煉知識、飲食用藥、風險預警知識,同時,醫生每周登陸微信群或QQ 群與患者在線溝通疾病相關知識。
采用Zung 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10]評估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SAS 量表50~59 分者為輕度焦慮,<59~69 分者為中度焦慮,>69 分者為重度焦慮,cronbach alpha 系數為0.833;SDS 量表53~62 分者為輕度抑郁,<62~72 分者為中度抑郁,>72 分者為重度抑郁,cronbach alpha 系數為0.826。
采用SPSS 20.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SAS、SDS 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后,兩組患者SAS、SDS 得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均P <0.01)。見表1。
近年來,腦卒中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7》概要顯示,目前中國腦卒中發病人數已達1243 萬,且≥40 歲的人群發病率、病死率逐年遞增,防治刻不容緩,已上升為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11-13]。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SDS 得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SDS 得分比較(分,)
注:SAS:Zung 焦慮自評量表;SDS:抑郁自評量表
隨著病程的進展和病情的變化,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均可能造成不良影響。腦卒中患者出院回家后,由于患者及家屬缺乏疾病相關康復鍛煉、飲食用藥等知識,生活質量與日常生活能力不能有效改善,會加重焦慮抑郁的程度,給家庭與社會增加負擔[14-15]。相關研究顯示[16-19],機體生理和心理狀態二者之間具有相關性,積極樂觀的情緒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有利于康復治療,反之,消極負面的情緒則會影響系統的新陳代謝,從而給治療康復造成不良影響。
本研究顯示,在臨床基線資料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兩組患者干預前SAS、SDS 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后,兩組患者SAS、SDS 得分均低于干預前,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均P <0.01),負性情緒有明顯改善。提示腦卒中患者實施KTH 整合式護理干預模式,能夠顯著降低社區腦卒中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分析可能的原因為:KTH 整合式護理干預模式不僅僅關注患者的知-信-行水平,同時融健康信念理論和跨理論模式為一體,尊重患者的心理規律,從觀念和行為兩個方面進行專業干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患者感知到疾病對健康的威脅,了解疾病的易感性和嚴重性后,從而樹立健康信念,采取相應的健康行為[7]。
腦卒中患者由于起病急、進展快、致死率高、后遺癥多,很容易導致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的產生。因此,在護理過程中,除了指導患者飲食、用藥、康復訓練外,還應當對患者的負性情緒進行疏導,通過適時的健康教育,告知病情相關知識及后遺癥發生的原因,評估患者心理狀態并及時給予疏導,講解情緒調節的方法和放松技巧,從而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焦慮、緊張、抑郁等負性情緒,提高其對疾病的認知,樹立健康信念,早日適應角色變化,增強自我管理能力,保證康復效果,提升生活質量[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