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話語:社會分工是社會進步的標志,學科分工是學科發展的動力。20 世紀是經濟迅速發展的世紀,經濟學獨占鰲頭,其中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分工便是重要表現。進入21 世紀,政治對經濟活動的主導愈益突出。與此相應,政治學需要不斷創新和深化。在以國家為單位的宏大敘事基礎上,以社會基本單元為基礎的微觀政治形態研究方興未艾。通過微觀政治形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國家政治。國家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中表現的形式不一樣,只有從微觀政治形態的角度,才能更好地理解國家政治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從國家進程及其特性看,可以分為前國家、初級國家、次級國家和高級國家。不同的國家形式可能同時存在于一定國家地域空間中,并通過不同地方的微觀政治形態表現出來。國家是一個活動著的有機體,其特性是由基本單元的性質決定的。以社會基本單元為基礎的微觀政治形態是理解國家政治的一把鑰匙。政治社會的基本單元是日常生活的載體,與人的生活和命運直接相關。只有從微觀政治形態的角度,才能了解處于歷史和社會關系中每個具體的人的生活狀態和命運。這也是華中師范大學提倡田野政治學的重要依據所在。田野政治學以具體的歷史和社會關系中的人作為出發點,以實證調查為基本方法,它與歷史政治學和微觀政治學形成天然的有機聯系。
本組論文便是田野政治學、歷史政治學和微觀政治學三位一體的產物,力圖從歷史上的微觀政治形態發現和理解中國的國家政治特性和進程。
政治形態和活動受特定的關系支配,并因為關系特性和組合而形成不同的政治樣式。中國是一個具有延續性的多民族國家。在中國,社會和國家演化不是一種關系簡單替代另一種關系,而在相當程度表現為不同關系的相互疊加。這種疊加關系使得社會和政治形態表現出特殊性和復雜性。本組論文以關系疊加作為視角,揭示中國歷史上存在著若干微觀政治形態及其與國家政治的關聯。
本欄目的第一篇論文認為,將作為社會基本單元的“家”與作為國家基本單元的“戶”合為一體的家戶制度是傳統中國最有特色的基礎性制度。漢族地區,由于生產力的發展,率先從原始公社、宗法宗族社會走了出來,形成家戶合體的制度。基于血緣與地域關系雙重疊加的家戶制政治形態產生的是社會與國家的相互滲透和包容,使其構成傳統國家政治的堅實基礎。
民族區域自治和基層群眾自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深厚的歷史基礎。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少數民族地區以村寨為基本單元,形成了特有的微觀政治形態,成為自治的重要載體。《關系疊加視角下的村寨制政治形態——以西南傳統侗族村落社會調查為基點》一文,以西南傳統侗族村落社會調查為基點,以血緣關系的延續與雙重性地域關系為視角,對傳統的村寨制政治形態及其轉變進行了探討。
國家是一個成長過程。國家的起源對于之后的國家進程有著深刻影響。中國國家形態的多樣性是世界上少有的。其中,傳統彝族社會具有十分獨特的特征,缺失國家直接統治下的彝族社會得以長期延續,重要原因便是財產關系與血緣關系疊加下的家支制度,形成了家支制的政治形態。《關系疊加視角下的家支制政治形態——以傳統彝族家支社會調查為基點》一文對此進行了專門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