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明, 康傳紅, 秦川麗, 范乃英, 王 彬
(黑龍江大學a.化學化工與材料學院;b.實驗室建設與設備管理處,哈爾濱150080)
高校實驗室是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基本平臺,是人才培養和教學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建設一流本科的重要支撐和加速器,在高校雙一流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支撐作用[1-3]。
在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實驗室規模的擴大,專業的增多,實驗設備的數量、種類、實驗人數日益增加,各種安全隱患層出不窮[4]。近年來,高校實驗室特別是化學實驗室安全事故頻發,實驗室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課題,實驗室安全管理如何為學校全面發展保駕護航是“雙一流”建設必不可少的基礎性工作[5-8]。
實驗室安全關系到高校乃至整個社會的安全和穩定,國家對高校教學實驗室安全工作做了全方位的規定,對高校實驗室日常安全管理提出了基本要求[9]。在“雙一流”的背景下,實驗室安全管理面臨更多新的挑戰,如何保證高校實驗室安全穩定運行,建立長效機制,構建安全和諧校園,建立相對完善的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助推“雙一流”建設,已成為高校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工作的重要研究課題[10]。我校根據實驗室自身實際和運行情況,圍繞實驗室安全進行了廣泛研究與探索,做了大量實際工作,逐步構建了獨具特色的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
實驗室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是一流學科建設的必要條件,建設一流的學科必須建設一流的實驗室基地[11]。“雙一流”建設重在質量和特色,提高教學水平和科研創新能力是關鍵。整合資源,建立多層次實驗教學大平臺、構建高水平隊伍、打造多功能的科研平臺,對實驗設備集中統一管理,開放共享,服務于社會,實現大型實驗設備的充分利用。同時,雙一流”建設具有雙重任務,既要出成果又要出人才,實驗室要為科研和教學服務,對教學實驗室與科研實驗室盡可能打通和融合,以提高實驗室的總體效益。
2018 年,我校進入黑龍江省“雙一流”建設A 類高校,“雙一流”建設成為學校的重點推進工作。化學學科是學校的優勢學科,自2011 年以來,連續進入全球機構ESI Top前1%行列。學校的化學實驗室種類層次繁多,數量龐大,實驗室總面積19 000 多m2,設備總值近億元。在一流實驗室建設中,學校已做了大量工作。為滿足創新人才培養需求,學院構建了“化學基本技能訓練、專業綜合實踐訓練、科研創新能力訓練和虛擬仿真”四大實驗教學平臺。基礎實驗與專業實驗有機結合,科研實驗室與教學實驗室交叉共享,為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豐富的實驗教學資源。
學院雄厚的科研實力,為建設一流科研實驗室奠定基礎。學院擁有化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科技部國際合作研究基地、黑龍江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黑龍江省農藥中試基地等高水平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平臺。科研實驗室與教學實驗室有機融合與共享。實驗室為全校7 個學院21 個專業的學生開設化學基礎類實驗課程,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作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平臺,為本科生提供實驗室開放課題、畢業論文等所需的實驗場所;同時,為全省的科研院校和企事業單位服務;在省內開展環境評價及環境檢測項目,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貢獻;通過“實驗室開放項目”“大型儀器設備使用培訓班”等方式對本科生開放。
“雙一流”建設給實驗室安全管理增加了新的困難和挑戰,化學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變得愈加復雜。傳統實驗室安全管理已不能適應雙一流實驗室建設的新要求。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探索新的安全管理模式,建立完善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勢在必行。
制度建設是實驗室安全管理的核心[12]。我校從校、院和實驗室(中心)三個層面制定制度和相應規范。學校根據教育部《高等學校實驗室工作規程》《黑龍江大學實驗室工作管理條例》等文件要求,進一步修訂、完善了“黑龍江大學實驗室安全管理辦法”“黑龍江大學實驗室工作管理條例”等安全制度;學院制定適合自己特點的安全管理辦法和應急預案等文件,如《黑龍江大學化學化工與材料學院本科生實驗安全管理辦法》《黑龍江大學化學化工與材料學院研究生實驗安全管理辦法》《黑龍江大學化學化工與材料學院實驗室安全事故應急處理預案》等;各實驗室制定本實驗室安全管理細則和操作規程等;學校、學院和實驗室(中心)均建立實驗室安全檢查制度。各層面的制度建設使實驗室管理各項工作都能夠有章可循,為開展相關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學校根據“誰使用、誰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建立校、院、實驗室(中心)三級管理,實行分管校長領導下的分工負責制,落實分級負責制。學校成立黑龍江大學安全生產委員會。由校長擔任主任,分管主管安全保障工作的校領導任常務副主任,其他校領導任副主任。實驗室建設與設備管理處全面負責學校實驗室安全工作,在學校安全生產委員會的指導下開展工作。學院院長是本單位的實驗室安全工作第一責任人,全面落實和指導學院的實驗室安全工作。實驗室(中心)則實行實驗室主任負責制,負責實驗室安全日常管理工作。實驗室實行各級人員責任制,實驗室負責人是實驗室安全的直接責任人,學生和老師均對所在實驗室和自身的安全負責,導師對自己學生的安全負有直接責任。
學校于2018 年6 月制定并實施了“黑龍江大學實驗室安全準入制度”,要求進入實驗室學習和研究的學生、新教師及進修訪向學者等外來臨時學習人員必須參加實驗室安全教育培訓,本科生、研究生、新教師等進入實驗室之前,必須經過安全準入考核,讓每一個進入實驗室工作或學習的人對自己所處的環境和可能的安全隱患有充分了解。實驗室負責人須核實其準入資格,未取得準入資格的人員不允許進入實驗室。
“雙一流”的建設背景下,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戰場,安全教育是提高師生員工的安全意識和安全素養的有效手段。開展系統的安全培訓教育是做好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礎,積極創新安全宣傳教育形式。針對不同類別的學生及員工進行分層次的教育模式,新入學的本科生、研究生、新入職的員工及特殊人群分別構建不同知識體系的安全教育培訓內容及在線課程,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和員工學習需求,形成更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網絡教學資源,提高教學和學習效果。
采用多種形式的安全認知教育和培訓。開展“化學實驗室安全知識”MOOC,進行分層次、系統性和全面性的安全知識理論教育;編寫《化學實驗室安全手冊》進行實驗室安全知識的通識教育;開展消防知識培訓和事故應急演習等普及安全防護知識、傳授安全技能等實踐培訓;開設化學實驗室安全專題講座;利用微信、QQ等平臺推送安全教育知識及信息;建立考核機制,配備多元的試題庫,深入落實實驗室安全準入制度。已形成了系統的化學實驗安全教學內容和體系。
加強高校實驗室網絡信息化建設,是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加快推進高校“雙一流”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需要[13]。我校依托實驗室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和微信平臺,實現了實驗室信息化安全管理。通過信息化技術,進一步提高實驗室安全管理水平和效率,將實驗室安全管理水平推向新的高度[14]。
建立化學試劑耗材申購系統。在實驗室安全管理的全鏈條中試劑管理是動態變化且相互關聯的,是安全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在購買化學品之前,在系統上提出試劑申購計劃,包括名稱、數量、規格、廠商等。在經過學院、學校相關職能部門批準后實施招標采購。通過化學試劑申購系統,采用信息化手段,對試劑進行源頭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危化品的隨意采購問題,讓各級管理人員詳細掌握化學物品的使用情況,實現試劑采購的監管和掌控。
構建實驗室管理公眾號及微信群。通過公眾號推送有關實驗室安全制度及相關資料,保證安全教育效果。為了獲得更好的信息傳播效果,可在微信群里發布資料及實驗室安全檢查的通知和反饋等。
加強硬件基礎設施建設。硬件設施是實驗室安全的物質保障,高校應加強實驗室的安全設施建設,足量配備必要的勞動保護用品[11,15]。化學實驗室配備了必要的安全設施,如滅火器、緊急安全通道、滅火毯、監控系統、危險氣體報警、通風系統、洗眼裝置等安全設施。學生進入實驗室必須戴護目鏡,實驗室配備必要的防毒面具和手套,確保師生的人身和財產的安全。每個實驗室配備急救箱,危險處張貼警示標志。加強實驗室安全設施的管理工作,做好更新、維護保養和檢修工作,確保其完好性。教學實驗室安裝門禁系統、監控裝置,學校實施校園一卡通管理,將門禁與校園一卡通實現聯動管理,對進入實驗室的人員授權后方可刷卡出入實驗室。學校不斷加大投入專用經費,完成了實驗室通風裝置等安全隱患的整改及實驗室滅火毯、鋼瓶架和急救包等補充。
集中處置廢棄物。規范處置危廢品,不僅可有效消除實驗室安全隱患,且對于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具有重要意義[16]。對實驗產生的廢棄物分類收集,定期交由環保部門進行處置,學校出資配置相應廢液回收容器,同時承擔大部分廢液處置支出。
實施常態化安全檢查。學校、學院和實驗室(中心)定期或不定期針對危險化學品、水電及儀器設備等進行安全檢查。形成了實驗室常規自查、學院定期檢查、學校不定期抽查的安全檢查機制,成為學校抓實驗室安全的巨大助力。每次檢查結束后,對發現的問題和隱患進行梳理,分清責任并積極整改,對整改結果進行跟蹤和復查。并將檢查結果形成報告,報送學校。對實驗室安全檢查中發現的安全隱患能整改的要立整立改,對短期內無法整改的要有事故防范辦法,并制定后續整改辦法。
新形勢下高校化學實驗室安全管理面臨的新挑戰,實驗室安全管理應與時俱進,以“雙一流”建設工程為契機,不斷優化和探索,更新實驗室安全理念,完善實驗室隊伍建設,不斷完善管理機制和制度,從根本上保障師生員工的人身財產安全和學校教學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為“雙一流”建設提供堅實基礎與可靠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