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小敏 何曼 黎菲菲
成都市新都區人社局對勞動爭議案件進行系統分析,將區內勞動爭議將面臨的情況展開了剖析與思考。
為推動全面開啟復工復產工作,穩定勞動關系,促進產業發展,助力營商環境建設,成都市新都區人社局對240家重點企業進行了調研,并結合1月26日至4月10日期間受理的勞動爭議案件展開了勞動爭議現狀的分析。
疫情期間,新都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以下簡稱仲委會)采用“預約登記+現場立案”方式,累計受理勞動爭議案件數量有所下降,受理案件行業分布主要為家具、物流運輸、人力資源管理、房地產;受理案件類型主要集中在勞動報酬、解除終止勞動合同、工傷待遇、確認勞動關系。同時,新都區仲委會累計辦結案件數量有所提升,案件辦結方式多表現為調解和申請人撤訴。
隨著疫情防控降級和全面開啟復工復產工作,勞動爭議案件量雖較去年同期有明顯下降,但不排除可能出現因疫情導致的勞動爭議案件的增加,預估新都區勞動爭議可能存在以下發展趨勢和問題。
一是勞動報酬爭議存在增加風險。受疫情影響,企業停工停產營業收入驟減,全面復工復產后不能支付或不能足額支付勞動者疫情期間應當享受的勞動報酬。
二是解除終止勞動合同引發的勞動爭議存在增加風險。受疫情影響,企業縮減規模、裁減人員謀求轉型,小規模裁員現象顯現,解除終止勞動合同后容易引發經濟補償金、賠償金等方面的勞動爭議案件。
三是部分不規范企業受疫情影響關停后勞動用工糾紛凸顯。部分“多、小、散、雜”小微企業、特別是家庭作坊式企業,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用工管理制度不規范,受疫情影響關停后,勞動用工糾紛開始凸顯。
四是集體勞動爭議可能增加。前期大多數集體勞動爭議通過協商調解方式處理,引導勞企雙方多在感情上相互“溝通”和“理解”,積極加強政策宣傳落實,但疫情可能還將在一段時期內對經濟活動造成影響,集體勞動爭議糾紛風險性可能會增加。
一是以協商調解為中心,堅持問題導向維護勞企雙方合法權益。依托勞動關系宣傳月,專班持續下沉鎮(街道)、產業園區,深入企業找準在復工、用工等方面的問題,以便“對癥下藥”;指導企業建立健全內部協商機制和勞資雙方溝通機制,有效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開展“企業關愛職工、職工熱愛企業”主題教育活動,減少勞企之間摩擦;三是大力宣傳《新都人社“惠企抗疫”十四條》,明確援企穩崗兌現流程,引導企業“拿補貼、不裁員”,讓政策能“落地見實”。
二是以聯動調解為抓手,堅持法治思維全力化解勞動爭議。利用“互聯網+調解仲裁”平臺,通過微信、電話等方式,為勞企雙方提供仲裁調解服務;注重仲裁案件質量,尊重生效仲裁效力,創新完善裁審銜接機制,聯動法院調處勞動爭議,擴大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影響力;加強勞動關系風險監測和研判,引入律師、工會等第三方力量,促使矛盾糾紛化解在調解階段;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完善重大事項溝通制度,對重大勞動爭議糾紛,及時通過電話、書面或座談會等形式溝通,群策群力共同處置。
三是以穩定勞動關系為使命,堅持便民理念提升群眾滿意度。設置農民工、集體勞動爭議、疫情引起的勞動爭議等案件綠色通道,采用先行裁決、先予執行等措施保障弱勢群體基本權益,堅持限期結案,避免糾紛惡化,釀成集體性事件;創新辦案模式,著力打造網上接件、網上調解、網上仲裁的新型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庭,實現功能設備適應的“互聯網+仲裁”服務平臺,逐步完成“智能化”仲裁提檔升級;選出有關疫情影響導致勞企矛盾的典型案例開展現場仲裁,達到既處置案件,又能引導企業完善勞動關系制度管理和成熟應對勞動爭議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