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巴中市平昌縣人社局堅持把扶持創新創業作為助推脫貧攻堅、促進鄉村振興發展的主抓手和主路徑,深入實施“回引工程”,累計回引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2.8萬人次,發展各類產業項目1100多個,帶動1.8萬農戶及貧困戶戶均增收1.6萬元。縣人社局先后榮獲全省農民工服務保障先進縣、全省農民工返鄉下鄉創業示范縣等榮譽稱號。
“因地制宜”打造創新創業平臺。一是引導人才、資金、技術等向園區聚集,在園區開辟眾創空間、創業創新孵化器、創業示范園區等專門區域,建成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園區(孵化基地)1個,市級創新創業平臺1個,累計孵化培育企業180余家。二是圍繞全縣兩個“3+1”產業發展規劃,引導返鄉創業者因地制宜發展茶葉150余家、花椒200多家、生態養殖130余家、鄉村旅游360多家。三是依托電子商務進農村項目,著力打造具有平昌特色的農村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培育引進電商企業27家、物流寄遞企業44家,為創業創客的產品營銷、物資運輸提供了便利平臺和快速通道。
“量體裁衣”構建扶持政策體系。一是落實財政扶持、稅收減免、土地保障等27條創業扶持措施,支持雙創基地建設、優質項目扶持、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等,累計兌現回引創業補助資金1.5億元。其中,兌現生產經營主體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貧困勞動力創業、就業扶貧基地等創業補助資金240萬元。二是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中小企業應急轉貸基金、發展擔保基金、創業擔保基金和分險基金“五大基金”,量身定做“雙創貸”“創夢貸”等金融產品,為創業者提供各類貸款達2.4億元。三是按照政治上有地位、事業上給榮耀、經濟上得實惠的原則,從優秀農民工中選拔后備力量、選拔村居干部。先后培育1300余名種養殖大戶和專業合作社業主,引進農村特需人才、職業經理人2000余名。
“真幫真扶”持續提升服務質效。一是依托縣、鄉、村三級人社服務平臺,開設“雙創”服務窗口,開通“綠色通道”,一站式從簡從快辦理相關手續。二是依托縣職中、通用職校和定點培訓機構,先后組織農民工等人員開展科技、職業技能、實用技術和返鄉創業提升培訓等900余期,共培訓5.5萬余人次。三是依托平昌青花椒采摘文化旅游節等各類活動,借助東西部扶貧協作浙江省青田縣“華僑之鄉”的外商外貿優勢,多形式多渠道推介產品商品,助推“平昌產”“平昌造”出川出國,平昌1.6噸青花椒首次出口意大利,獲得良好反響。
實施回引工程,扶持創業帶動就業。出臺創新創業扶持辦法,兌現農民工返鄉創業獎勵1.5億元,發放農民工創業貸款6300多萬元。2019年,新增農民工返鄉創業485人,投資規模達100萬元以上的經濟實體項目132個,投資25245萬元,產值11162萬元,帶動吸納就業人口3.2萬余人。
搭建就業平臺,勞務輸出轉移就業。一是舉辦“春風行動”“就業扶貧”“東西部扶貧協作”等專場招聘活動,搭建對接平臺,累計推薦農民工就業3.8萬余人。二是搭建勞務輸轉平臺。依托10個勞務基地聯絡處和25個農民工服務工作站,常年提供就業推薦、培訓登記、勞動維權等異地就業服務,與浙江溫州、青田等勞務輸出地建立長期勞務合作關系,組織農民工轉移就業達12.5萬人次。三是搭建園區就業平臺。鼓勵園區企業吸納就業,向東城物流園、施邁電器等園區企業推薦就業2000余人次,兌現吸納就業獎勵20余萬元。
強化技能培訓,促進就地靈活就業。圍繞花椒、茶葉、生態養殖+鄉村旅游農業產業和機械制造、清潔能源、白酒食品+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兩個“3+1”產業和“五小經濟”“川廚師、川焊工、川妹子(保姆)”等勞務品牌,累計組織各類培訓600余期,培訓8.7萬人,培訓后,依托“六大產業”載體吸納農民工就地就近轉移就業達6.8萬人。
加強部門聯動,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強化人社、工會、司法、公安等部門聯動,設立農民工工資兌現保障維穩辦公室,實現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案件受理、調查核實、協調處理“一站式”辦理。2019年和2020年春節期間協調處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300余件,協調兌現農民工工資1800多萬元,對嚴重拖欠農民工工資的企業予以立案辦結4件,涉嫌構成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依法移交公安機關3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