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承孝 劉莎莎 盧冰
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進程中,解決企業用工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對于推動勞動者高質量就業,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助力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具有積極作用和深遠意義。
近期,成都市新都區人社局對區內企業用工現狀開展了全面調查,調查共涉及企業273家,覆蓋制造業、建筑業、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及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其中制造業占比最大,為53.85%。
一是企業“招工難”。據調查的企業反映,人力資源供給相對有所不足。有30%的企業表示目前最缺乏技術類工人,35%的企業迫于“用工難”不得不降低對勞動者技能方面的要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年輕勞動者就業觀念發生變化,趨向于新經濟用工和自由就業方式,不愿意從事流水線式的枯燥工作。而企業則希望招聘熟練工、技術工,尤其是新項目、新行業,更需要高學歷、高技術、高水平的知識型人才。
二是企業勞動用工形式趨于多樣化。大部分企業依然以勞動合同用工為主要用工形式,但非全日制用工和勞動派遣作為補充的特殊用工形式也有所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勞務派遣工和非全日制工作者表示自身合法權益未能得到保護,具體表現為工資相對較低、單位沒有為其購買社保等。
三是企業用工穩定性存在風險。從勞動者方面看,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人數有所增加,自主創業人員也不斷增多。從企業用工環境看,勞動條件相對較好、工資水平及福利待遇較高的企業用工相對穩定;而部分待遇較低的企業,員工招得進留不住,離職跳槽頻繁。從產業結構來看,軌道交通、航空動力、生物醫藥等行業的用工相對穩定,家具制造、物流等行業招工較難,員工相對不穩定。
當前,新都區新產業、新項目不斷投產,勞動密集型企業數量不斷增加,新經濟、新業態用工形式不斷涌現。作為勞動用工公共服務職能部門,區人社局不僅要著力滿足適應企業的用工需求快速增長趨勢,還要高度重視勞動者對就業環境、勞動條件和薪酬待遇的需求,切實維護勞資雙方正當權益,努力促進勞動用工穩定局面。
優化產業結構,強化職業技能培訓。一是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對區內創新能力強、市場前景好的增長潛力型企業給與一定的政策支持,從整體上增強新都區企業的吸引力;二是加大對一線職工的技能培訓,對高校畢業生、下崗失業人員、農村富余勞動力等重點就業群體進行訂單培訓、定崗培訓、分類培訓等;三是拓寬信息發布渠道,積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加大培訓力度和規模。
保護特殊用工形式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針對勞務派遣工及非全日制用工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情況,應將工作重點放在保護勞務派遣工的權利上,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政策法規,如適當提高勞務派遣工的最低工資,減少正規就業者與勞務派遣工及非全日制用工之間工作條件、工資報酬以及社會保障方面的差距,消除社會對勞務派遣工及非全日制用工的歧視。
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增強企業對勞動者的吸引力。針對企業“招人難”“留人難”的困境,應采取措施增強企業對勞動者的吸引力。引導企業高度重視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全面實行勞動合同制度,積極推動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保障職工享受社會保險和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形成激勵人、鼓舞人、留住人的企業文化。政府要高度重視外來務工人員社會融合問題,大力解決外來務工人員的住房、子女上學、醫療等問題。
深化新時代勞動關系公共服務。為滿足企業在勞動關系方面的多樣化需求,應采取系列措施深化新時代勞動關系公共服務。主要包括為企業提供行業人工成本信息,切實降低企業用工成本;提供勞動關系多元服務支持,建成勞動關系公共服務體系;引入和培育勞動關系領域各類社會組織參與勞動關系多元共建;以政府補貼加市場議價相結合的方式,實施小微企業勞動關系事務托管服務;建立新都區人力資源管理數據庫,健全貫穿全程的公共就業服務功能,構建人力資源管理服務共享機制;建立勞動關系法律服務體系,完善便捷高效的勞動維權投訴受理服務方式;建立勞動關系預警監測機制,提升勞動關系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服務能力,實現“菜單式”供給、“訂單式”服務、“精準化”化解,打造新都勞動關系公共服務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