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內江市就業創業促進中心各項目標任務全面完成,就業創業工作取得顯著成績。全市城鎮新增就業51740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30%;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14300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30%;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3900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30%;城鎮登記失業率3.79%。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勞動力培訓1080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54.29%;在65個貧困村開發440個公益性崗位安置貧困勞動力就業,完成目標任務的135.38%。青年勞動者技能培訓5217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49.06%;勞務品牌培訓2789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16.21%;農民工返鄉創業培訓2980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98.67%。新增返鄉創業1386人,新增登記返鄉創辦企業179戶,新增返鄉創辦企業吸納就業6765人。預計實現勞務收入206.54億元,完成目標任務的142.24%。
截至2019年年末,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達到90個,完成目標任務的180%,吸納400名符合條件的青年參加見習。新建立65個就業扶貧驛站,開發65個扶貧專崗;開辦65間培訓課堂,每個脫貧村至少開展2次集中培訓;培養就業創業能人5957名;建立65個就業產業扶貧基地,吸納336名貧困勞動力就業;建立65個創業服務平臺。
狠抓就業形勢分析,把準“風向標”。市就業創業促進中心對全市重點行業、企業、園區用工情況進行實時監測,主動與工商、稅務、電力、統計等部門協調對接,打通數據信息孤島,實現數據信息共享,每半年形成一份《就業形勢分析報告》,為黨委政府準確研判就業形勢提供有力支撐。
狠抓災區就業援助,增設“快車道”。威遠縣5.4級地震發生后,市就業創業促進中心立即制定抗震救災專項行動方案,開展底數摸排行動、崗位上門行動、貸款幫扶行動,積極向省廳爭取抗震救災專項經費。截至目前,共計召開抗震救災專場招聘會6場,幫助災區群眾達成就業意向924人次。
狠抓企業穩定發展,筑牢“壓艙石”。實行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費率,同時,深入開展援企穩崗“護航行動”、技能提升“展翅行動”。截至目前,共計發放穩崗補貼1382.05萬元、技能提升補貼85.99萬元,惠及企業職工31750人。
狠抓就業精準扶貧,搭建“連心橋”。一是就業扶貧與鄉村振興相結合。按照鄉村振興規劃部署,微觀施策精準扶貧,由“輸血”救濟到“造血”自救,激發脫貧內生動力。二是就業扶貧與城鄉環境整治相結合。結合城鄉環境治理“五清行動”“河長制”工作,成立了首支鎮級鄉村環境綜合治理護衛隊和首支村級鄉村環境綜合治理護衛隊。三是就業扶貧與返鄉下鄉創業相結合。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大政府對返鄉下鄉創業政策支持力度,帶動更多群眾尤其是貧困群眾創業就業,形成歸雁效應。
狠抓創業帶動就業,打造“雙引擎”。優化貸款政策,提高創業貸款額度,擴大貸款對象范圍,徹底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培育優質項目,內江蜀洋水產有限公司、四川博豪登峰科技有限公司的創業項目獲得國際、國內多項大獎,童星未來說項目進入第二屆“天府杯”創業大賽大學生組決賽前十強。
狠抓公共就業服務,錘煉“金剛鉆”。一是“就業云”提升內江就業加速度。在全省率先依托市政府“大數據中心”,共享經濟部門數據資源,創新開發“內江就業云平臺”,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享受指尖上的就業服務,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路。2019年7月,內江市就業創業促進中心作為全省唯一市州代表就該項工作在全國推進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交流會上作交流發言。二是研發就業“110”系統,提高內江就業識別度。全省率先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就業“110”系統,實現“3個工作日,不挑不選實現就業”。目前,內江就業“110”由最初的三大模塊擴展為現在的五大模塊,已成為行業標桿,被人社部、省人社廳多次“點贊”。截至目前,已累計幫助934名困難群眾,1843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三是職業指導定位內江就業精準度。內江市就業創業促進中心被中國勞動保障科學研究院確定為全國僅有3個,全省唯一一個“職業指導分級服務體系構建研究”試點單位,深入開展分級服務體系構建方案的研究,為求職者精準施策開展職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