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陽榮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就業壓力和矛盾更加艱巨突出。成都市溫江區人社局作為就業工作牽頭部門,在全面抓好復工復產的同時,圍繞目標任務,站高謀遠,通過專項調研、大數據分析等方式,研判疫情對就業形勢和趨勢的影響,并提出對策建議。
一是三次產業復工復產“喜憂參半”。在積極的穩崗政策支持下,三次產業吸納就業能力基本穩定,但實際生產經營狀況并未全面復蘇,存在復工未全面復產、復產未達到滿產、滿產卻銷售不暢等現象,特別是旅游、商貿、餐飲、住宿等傳統服務業營收下降,稅收相較2019年同比減少近三成。
二是項目復工開建“參差不齊”。截至3月29日,全區166個重大項目復工率100%,人員到崗率100%。區人社局通過“線上+線下”等方式,為全區重大項目保障用工484人。但是受上下游供需、物流運輸、資金鏈以及復工人員心理因素等影響,項目投資實物量還未明顯回升,進度還未實現預期。
三是求職形勢“冷熱不均”。通過走訪233家規上企業,有用工需求的達76%,全區企業通過37個平臺發布需求達3026個,關注量達5.1萬人次;通過對400余名群眾的調查,對就業狀況“保持樂觀”的占71%,有求職意愿的占82%。但從關注度、推薦數、錄用人數綜合分析,人崗匹配度不高,錄用人數比2019年同期減少503人,錄用率僅15.9%。企業用工需求“旺盛”與求職成功率“偏低”的“冷熱不均”矛盾需要一定時間消化。
一是中小微企業穩定的挑戰。中小微企業受疫情沖擊最直接,且自身抗風險能力較弱,復工復產中面臨的痛點更多,可能引發生產經營困難、關停倒閉、人員裁減等風險,導致集中失業的“蝴蝶效應”。
二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的挑戰。疫情加速了人工智能、遠程辦公等新技術的普及,加之社會對醫療器械、醫養健康等產品和服務急增,使研發型、技術型的人才需求猛增。而勞動者在短期內無法快速提升技能,轉型適應崗位需求,“招人難”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有人無崗就業難,有崗無人招聘難”的結構性矛盾還將在一段時間繼續存在。
三是用人成本拉高的挑戰。受疫情影響,企業用人成本普遍上升,除基本薪酬福利外,還額外增加了疫情管控、員工返崗、異地招聘等成本,企業間競爭也導致薪酬攀升,用工成本同比平均上漲15%。
建強機制兜住底,穩住“基本盤”。一是部門聯動監測機制。整合社會化服務網格,對重點企業和重大項目用工情況進行實時動態監測;定期召開產業部門、園區聯席會,對裁員風險進行預判,制定應對預案、化解方案,嚴防規模裁員。二是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形成人社、司法、工會等部門勞動關系調解合力,整合線上+線下資源,指導用工單位加強內部管理,暢通勞動監察、調解等多元調處渠道。三是裁員分流保障機制。提供轉崗培訓、就業推薦、就業援助等全方位服務,采取“共享員工”、協商薪酬、彈性工時、代招代聘等方式分流潛在失業人員,保障裁員分流再就業,轉崗不下崗、轉業不失業。
兌現政策釋紅利,卸下“重包袱”。一方面,強化援企穩崗政策支持。加快落實社保減、免、緩和就業返、補、貼等惠企政策,尤其要精準扶持小微企業,穩定就業崗位。另一方面,強化重點群體扶持。加強對農民工、就業困難群體、大學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幫扶,開發人工智能、遠程辦公等新崗位,實施公益崗位開發、援助基地吸納、靈活就業擴面、服務基層“四個計劃”,吸納重點群體就業。
釋放活力增動能,破除“絆腳石”。一是撬動市場擴“增量”。發揮知名人力資源機構作用,搭建高校與“三醫兩養”企業的人才輸送平臺,開展雙選會、“蓉漂人才薈”,引進急需緊缺技能型、技術型人才,優化用工結構,促進產能轉型。二是做強培訓優“存量”。建立企業需求、院校供給、項目培訓“三張清單”,圍繞醫療器械、醫養健康、人工智能等新產業、新業態需求,開展各類技能培訓。三是優化服務提“質量”。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及時兌現引才安家補貼、引才獎勵等政策,深化專業技術職稱制度改革,持續推進“人才+項目+資金”引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