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明
近幾年,成都市青白江區就業局在做好就業創業補助資金監管發揮就業促進方面積累了一些實踐經驗,同時也作了一些思考,并以就業創業補助資金支出中占比最大的社保補貼及崗位補貼為例進行了分析。
就業創業補助資金落實情況。青白江區就業創業補助資金總體支出呈逐年增長態勢。其中,社保補貼、崗位補貼支出比例大幅增高,在就業創業補助資金支出總額中占比達88.02%。
就業創業補助資金的監管情況。一是健全管理制度。區就業局先后制定了強化就業創業補助資金使用管理、操作流程、財務管理等制度,針對資金使用量最大的社保補貼、崗位補貼,專門制定了加強公益性崗位管理、就業困難人員認定等相關制度,對內做到了完善流程、規范審核,對外保障了責任明確、違規制約。二是完善內控體系。圍繞組織管理、權利運行、崗位職責、業務流程等方面建立完善內控體系,規范各項業務活動,制約經辦審核權限。三是規范業務操作。通過嚴格資料審查、注重現場檢查、運用數據比對等方式,核實申報人員的真實性。加強業務培訓,確保政策執行不走樣,強化基層服務指導,從源頭規避資金風險。
就業創業補助資金的就業促進情況。通過強化就業援助宣傳與服務,主動吸納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的用人單位從2016年的80家增長到2019年的133家,新增吸納重點群體崗位數合計1389個,有效促進了重點群體的就業和再就業。
一是新形勢下就業創業補助資金監管難度大。電子商務、網絡約車、網絡送餐等新業態經濟為低學歷低技能勞動力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但因其雇用關系靈活化、工作內容碎片化、工作方式彈性化、創業方式互聯網化等特點,造成從業者就業界限模糊,就業、創業狀態不易鑒別,資金監督和資金使用部門對專項資金政策理解不同,撥付條件界定出現分歧,導致就業創業補助資金監管難度變大。
二是就業促進政策覆蓋范圍不夠。現行就業創業補助資金相關政策主要針對傳統就業方式給予扶持和援助,而如今新業態已成為吸納重點群體就業的新領域,讓新業態從業者享受就業政策扶持是就業工作新的突破口。
三是資金追回難度大。由于目前就業服務系統大數據應用不足,監管手段局限等客觀原因,無法及時準確掌握服務對象就業、創業動態,容易發生“就業困難人員”認定撤銷需追回就業補助資金的情況。用人單位不具有對被吸納就業者創業動態的監管及核查職責,但作為吸納就業類補貼申報主體,卻會因就業者騙取的“就業困難人員”認定被撤銷而依據相關規定要求追回有關補貼,特別是設置公益性崗位基層行政機構和非盈利性社會組織等用人單位,更是無財力退還相關補貼,為資金追回帶來很大難度。
明確“就業”與“創業”邊界。就業部門應主動理清并規范“就失業登記”人員范圍和退出條件,明確“失業人員”在網絡平臺穩定就業是否應退出失業登記等問題。
適應新業態從業特點完善政策。研究制定新業態就業創業政策補助政策,鼓勵新業態用人單位積極吸納就業困難人員,對與網絡平臺合作分成、線上加盟推廣、直撥帶貨等形式創業并吸納“就業困難人員”穩定就業一定期限的,可以給予創業者一次性吸納補貼。
進一步加強就業困難人員的認定和管理。深化大數據應用,實時掌握“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創業動態,對認定條件發生變化的,及時退出認定。實行申請人及補貼申報單位信用承諾制,確保就失業登記的客觀性、真實性。
依據主客觀因素區別執行對申報主體處罰執行力度。對非主觀原因造成的冒領就業創業補助資金,經查實后主動配合退還資金的單位和個人,免于對其行政處罰。對故意虛報、瞞報等方式騙取財政資金的單位和個人,按相關規定,由行政機關追回有關資金,并處以罰款。對拒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的,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并納入政府誠信黑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