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湯鵬程 張輝 代洪剛
德陽市中江縣有農村勞動力77.65萬人,截至4月,實現勞務輸出44.28萬人,較2019年同期增加0.08萬人,增幅0.18%。
從產業結構看,通過實現轉移就業人員里,從事第一產業4.06萬人,從事第二產業27.51萬人,從事第三產業12.71萬人。
從輸出區域看,省外轉移就業的20.25萬人中,7.1萬人分布于廣東、福建、浙江、北京等6個省市,占比35.06%;縣外省內就業的24.03萬人中,17.83萬人集中在成都、德陽、綿陽等經濟發達城市,占比74.19%。除湖北省外,農村勞動力輸出區域分布情況較去年變化不大。
從輸出方式看,通過親戚鄰居帶動、成功人士引導的約占68%;通過政府有序引導、統一組織轉移輸出的約占16%;通過勞務基地、勞務中介機構轉移輸出的約占12%;自發轉移輸出、不定時外出的約占4%。
綜上,在全縣農村勞動力總數減少的情況下,農村勞動力勞務輸出出現逆勢增長,表現為縣外省內轉移就業人數增加和省外轉移就業人數減少。此外,通過政府、中介機構實現轉移輸出的僅占勞務輸出總數的28%,反映出人力資源市場培育仍不成熟、功能發揮仍不充分,人力資源服務能力與勞務產業發展的需求不相適應,制約勞務經濟發展。
全縣農村勞動力在家留守人員33.37萬人,同比減少1.53萬人,降幅4.38%。其中,縣內轉移就業5.39萬人,同比增加0.38萬人;在家務農27.82萬人,同比減少1.88萬人;閑置勞動力0.16萬人,同比減少0.03萬人。
綜上,農村勞動力總數減少主要是在家留守人員總數減少,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家務農人數和農村閑置勞動力人數的大幅減少。
一是返崗潮較往年推遲。出于疫情防控需要,節后返崗時間較往年均推遲20至50天。
二是配套服務更加成熟。中江縣率先開展網上“春風行動”系列服務,累計推送1299家企業的7.32萬個工作崗位,提供免費健康體檢30.29萬人次,組織“點對點”服務專車3383車次,實現勞務輸出人員100%零滯留。
三是就業援助力度更大。持續開展“走基層、送服務、解難題”活動,通過“成德眉資”人力資源合作,啟動成都等地重點企業專項招聘,并與浙江瑞安等地簽定勞務合作協議,定向輸出受疫情影響未就業農民工、農村貧困勞動人口3.89萬人。此外,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為7276人進行精準托底,實現就業困難的農村勞動力100%有保障。
四是家鄉機遇日漸顯現。面對重大發展機遇,全縣農民工返鄉創業人數累計達到20243人。據測算,縣外轉移就業與縣內轉移就業的勞動人口比例由2019年的8.82:1下降為目前的8.21:1。
提升人力資源市場服務。加強與大中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對接聯系,積極促成與成都等地就業部門簽訂人才戰略合作協議,促進務工人員就近轉移就業和城市經濟發展。依托第三方服務機構,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提升人才流動、資源儲備等服務能力,為企業選人用人、勞動者順利求職和各類人才順暢有序流動提供支撐。
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用好用足技能提升專項資金,依托“項目制”“學徒制”等培訓機制和“校企合作”等組織形式,開展勞務品牌培訓和青年勞動者技能培訓,并為培訓合格人員發放職業證書,提升勞務輸出市場競爭力和規模質量。
打造中江優質勞務品牌。從工程建筑、安裝施工、家政保姆等行業領域入手,做大做強“中江表哥”“中江表妹”等勞務品牌,讓中江籍務工人員具備外出打拼的“通行證”,實現勞務經濟效益最大化。
勞務輸出與人才回引并重。制定“輸出-服務-回引”工作機制,做到勞務輸出與人才回引并重。有序組織青年勞動者、低端勞動力到發達地區打拼,有效解決轉移就業問題,同步做好后續跟蹤服務配套,待其開闊視野、學會技術、積累資金后,積極實施優質人才、成功人士“引鳳還巢”,在承接發達地區產業技術轉移的同時,助力家鄉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