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兆春
(中共廣州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 廣東 廣州 510070)
2018年5月28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指出: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1]。近年來的中美貿易摩擦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國家綜合國力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粵港澳大灣區要打造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廣州作為廣深科技走廊的重要節點和國家創新中心城市,敏銳地意識到目前全球間城市競爭已經進入了新階段。過去聚集普通創新要素實現“攤大餅”式發展的時代已逝去,立足全球聚集高端創新要素已成為城市發展和相互競爭的關鍵[2]。高端創新要素是指現代社會生產中所必需的、基礎性的、具有輻射帶動性的科技創新要素,主要包括高端人才要素、高端技術要素、有影響力的資本要素、高端科學儀器等[3]。本文分析廣州高端創新要素的現狀以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促進高端創新要素聚集的政策措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和實踐價值。
廣州產業門類齊全,專業市場發達。目前,廣州已形成了石油化工、電子產品、汽車制造、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電力和熱力生產及供應等5個超千億級的產業,超百億級的產業有船舶、冶金、紡織服裝、食品飲料、煙草、醫藥等多達23個(不含千億以上),其中汽車制造、船舶制造、電子產品、成套設備等發展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據統計,廣州共有978個專業市場,成交額突破萬億元大關,占全國專業市場交易總額的1/7;其中,紡織服裝、中藥材、塑料、木材、水產品等行業已形成了“廣州價格”,影響全國乃至全球[4]。
近年來,廣州市IAB產業(IAB是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三個產業的英文首字母)發展迅猛,規模穩步擴大。全市IAB領域共有國家、省級工程中心(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約110家,形成了較完整的技術研究和創新體系。2017年全市IAB產值達到5200億元,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產業集聚效應凸顯,愈來愈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戰略引擎[5]。
2016年,廣州全社會R&D人員全時當量10.93萬人年,占全省21.1%;每萬就業人員中R&D人員134.71人年/萬人,是全省的1.62倍[6]。在高層次人才方面,廣州擁有高級職稱專業技術人才13.37萬人,占全省的32.8%;目前廣州市已有“兩院”院士36人,占全省87.5%;在廣州工作的兩院院士共有77人,約占全省的70.0%。2016年新入選中央“千人計劃”專家46人,占全省的47.9%;新入選“萬人計劃”專家52人,占全省的74.3%;新入選“廣東特支計劃”249人,占全省的15.2%[7]。
繼續推進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建設,集聚全省三成的科研機構,主要創新平臺數量都位居全省第一。截至2016年底,廣州建有各類科研機構156家,占全省31.0%,其中央屬15家,占全省68.2%,省屬65家,占全省92.9%;國家重點實驗室19家,占全省73.1%;國家級工程中心18家,占全省39.1%;國家企業技術中心24家,占全省27.6%;省級重點實驗室191家,占全省69.3%;省級工程中心658家,占全省33.1%;新型研發機構44家,占全省24.4%。規上工業企業設立企業研發機構比例提高至24.8%,大型工業企業設立企業研發機構比例提高至39.5%,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
廣州高新區是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區核心區,以一區五園(廣州科學城、天河科技園、黃花崗科技園、廣州民營科技園、南沙資訊園)模式推動錯位發展,促進高新技術產業聚集。2016年,廣州高新區實現營業收入6024.22億元,占全省高新區實現營業收入的21.9%;工業總產值3903.52億元,占全省高新區工業總產值的16.8%[8]。在科技部公布的2016年全國高新區總體排名中位居第12位。在重大產業布局上,進一步聚焦IAB、NEM產業,打造若干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目前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平板顯示兩大千億級產業集群,新材料、生物與健康兩個五百億左右級的產業集群。
廣州已初步形成由科技創新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標桿企業組成的創新企業集群。截至2016年底,廣州科技創新企業規模不斷增加,數量達到12萬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740家,同比增長146.9%,占全省的23.9%,實現工業總產值4832.13億元,同比增長30.7%,占全省的12.3%;進入培育后備企業3688家,占全省的40.7%。4740家高新技術企業中,年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的有2家;電子信息領域2311家,機電一體化領域609家,新材料領域401家,生物與醫藥技術領域377家,以上4個技術領域涵蓋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量的78.5%①。
廣州將全省一半的國家科技獎勵收入囊中,專利和發明專利申請量出現跨越式增長。2016年,廣州獲國家科技獎勵16項,占全省的48.5%。PCT國際專利申請量1642件,同比增長163.6%,約占全省的7.0%。專利申請量99044件,同比增長56.3%,占全省的19.6%。專利授權量48313件,同比增長21.3%,占全省的18.7%。發明專利申請量31892件,同比增長58.8%,占全省的20.5%。發明專利授權量7668件,同比增長15.8%,占全省的19.9%。截至2016年底,廣州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22.4件,是全省的1.4倍[9]。
2016年,廣州地方財政科技撥款達到112.87億元,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提高至5.81%;全社會R&D經費達到457.5億元,占全省的22.5%,R&D/GDP提高至2.33%。同時,設立政府引導基金,金融服務科技能力顯著增強。截至2016年底,全市各類天使投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機構從2012年的100多家增至約1300家,管理資金規模超過3000億元;廣州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已受理418項貸款申請,合計授信金額42.47億元,授信規模全國最大;廣州股權交易中心有188家掛牌企業獲得風險投資,融資額19.89億元。同時,科技企業的上市數量不斷增長。2016年,廣州新增上市高新技術企業25家,累計84家;新三板掛牌企業累計347家,廣州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累計2728家[10]。
一是技術資源配置能力偏低,科技成果轉化渠道不暢。高校和科研機構擁有重要的科技資源,但沒有成果轉化的有效機制,導致科技成果轉化動力不足。2016年廣州技術合同成交金額289.58億元,僅為上海的35.19%、深圳的61.78%;技術合同成交金額占GDP比重為1.48%,低于上海(3.00%)和深圳(2.40%)。二是人才政策吸引力不夠。當前廣州依然存在人才優惠政策辦理程序繁瑣、限制過多的問題。三是科研院所管理問題,管理太過于行政化而不是以應用導向。四是受財稅分配體制的制約,廣州市本級的財力相對有限,2016年廣州公共預算收入1393.85億元,不到深圳(3136.42億元)的一半,這嚴重限制了對科技創新活動的投入[6]。
一是大科學工程建設滯后。根據國家戰略,在廣州布局建設的重大基礎設施目前只有1個,在數量和規模上,與北京(6個)、上海(4個)和合肥(3個)三個先行城市的差距較大。二是廣州國家實驗室建設零的突破仍未實現。三是PCT國際專利申請量落后。2016年,廣州PCT國際專利受理量為1642件,略高于上海(1560件),但只占到北京的24.69%、深圳的8.36%。四是引領關鍵技術創新的戰略方向不聚焦,廣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要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健康等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及精準醫療、高端智能機器人、可穿戴設備等五個前沿產業領域進行關鍵技術創新。而這些領域幾乎囊括了新一代科技革命的絕大部分領域,過于寬泛的領域必然導致創新資源的分散,難以形成突破性的科技成果。
廣州缺少具有國際影響力、行業平臺型和具有行業引領型的領軍企業,在相應領域的產業集聚能力和人才集聚能力受到較大局限。2016年,世界500強企業總部位于廣州的僅2家(南方電網和廣汽),而北京、上海、深圳分別擁有58家、8家和7家(恒大總部遷入深圳);在2017年廣東省企業500強榜單中,營業額過千億的特大型企業為6家,落后于深圳(10家)??萍计髽I方面,雖然廣州擁有廣電運通、珠江鋼琴、達意隆等創新型標桿企業,但這些與華為、騰訊、格力、中興等諸多卓越的創新企業不能比??萍疾炕鹁嬷行陌l布的《2016年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也指出,2016年我國獨角獸企業已達131家,主要集中在“北上杭深”,這四個區域獨角獸企業數量分別為65家、26家、12家和12家。而廣州獨角獸企業只有2家[11]。
民營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力量,但廣州的民營經濟發展有待加強。2016年,廣州民營經濟增加值7821.43億元,占GDP比重39.9%,低于深圳(8319.51億元、42.7%);民間投資2519.77億元,全年僅增長5.3%,比2015年的35.8%下滑30個百分點,與深圳(61.5%)相比差距明顯,且60%以上集中在房地產開發領域。當前,廣州共有14家民營企業入選2017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低于杭州(44家)、深圳(26家);其中,2016年度營業收入超1000億元的9家民營企業中,廣州僅有1家,低于深圳(5家)。2016年,廣州私營個體共有143.29萬戶,遠低于深圳(260.65萬戶);注冊資金(含個體工商戶資金數額)19815.1億元,僅為深圳(130554.82億元)的15.18%。
由于產業結構的限制、創新產業鏈不完整、總部經濟不強、薪酬缺乏競爭力等原因,對高層次創新人才和團隊吸引力不足。目前在廣州工作的諾貝爾獎獲得者6人、兩院院士79人、“千人計劃”專家267人,與北京、上海的差距顯著;科技活動人員27.41萬人,不到北京市的一半[12]。且高層次人才結構分布不合理,大部分集中在科研機構和高校,而深圳高層次人才大部分在高新技術企業,其參與創新經濟的程度和作用比廣州市高得多。
廣州金融市場發展相對滯后,2016年底廣州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為347家,低于北京(1524家)、上海(924家)、深圳(721家)和杭州(361家)。從金融實體來看,北京擁有央行、四大國有銀行和各大保險公司總部;上海擁有交通、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各大外資銀行中國區總部以及上海證券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和各大證券公司總部;深圳擁有深圳證券交易所、平安保險和招商銀行總部及國信證券、南方基金等知名金融機構;廣州僅有廣發銀行、廣州農村商業銀行、廣州銀行等中小規模銀行總部,其他的金融企業很多都是地區總部或分行。另外,相對于深圳大規模引入社會資本和多樣化融資渠道,廣州以自有資金或銀行借貸等為主的資金獲取方式相對單一,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壯大。
廣州產業布局不夠合理,較為分散,產業集聚度不高。除琶洲互聯網產業集聚區和生物島之外,其他大多數科技園區功能分工不清晰、產業特色不突出,產業集群效應不明顯。廣州市科技創新走廊及珠江兩岸創新帶的各大科技園區還沒有形成協同合作以對接外部創新資源的體制機制,有可能出現“單兵作戰”、重復建設的情況,急需形成一套有效的聯結共生機制,從而讓各個園區錯位發展,協同提升。
廣州要建設好國家創新中心城市必然要通過聚集高端創新要素。廣州聚集高端創新要素首先要明確城市長期發展目標,抓住當前科技發展熱點、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不斷強化創新驅動發展思路,著力造環境、建平臺、育主體,完善創新創業生態,布局重大產業,積極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增強科技創新顯示度,快速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廣州匯聚了一批高水平的大學和科研院所,在創新發展上具有先天的優勢,關鍵是要科技體制機制上獲得突破才能全面激活區域創新活力。第一,加快構建與高端創新要素集聚相適應的創新體制機制。廣州要加大力度建設好自主創新示范區,力求在自創區范圍內突破體制機制的一切束縛,吸引國內外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在廣州設立創新創業機構。匯聚海內外創新資源。第二,完善高端創新要素集聚的政策體系。一是開展創新政策“回頭看”,延期、優化、完善原有的“1+9”科技創新政策。二是保持財政科技投入強度,引導全社會加大研發投入力度。三是落實集聚產業領軍人才政策,用好“人才綠卡”,加快引進培養高端創新人才。四是擴大對內開放,創新政策適當向民間資本傾斜。第三,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推動高校和科研機構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改革以及配套改革。
爭取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布局廣州,在重點產業領域推動企業建設技術創新中心。一是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發揮富士康、科大訊飛、百濟神州等骨干企業優勢,推動在相關領域建設技術創新中心。二是強化重點實驗室建設。依托再生醫學與健康、環境科學、海洋科學廣東省實驗室,爭取申報建設國家實驗室。三是提升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創新能力。大力資助本地大學和科研院所,力爭實現一批突破性、顛覆性產業創新成果。
產業是創新的載體,在創新的引用上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廣州應著眼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趨勢、新方向,依托本地產業基礎和優勢資源,特別是聚焦IAB、NEM產業,持續引領產業中高端發展。其次,尊重科技創新的區域集聚規律,結合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完善全市產業發展布局,整合政策、人才、資本、產業等資源,形成密切聯系、各具特色、錯位發展的格局。再次,推動全城創新。在優化新城區創新布局的同時,充分利用舊城區的文化傳統優勢、人文氣息優勢,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時尚產業、高端服務業和創新服務業。最后,推動政策協同。統籌協調廣州高新區、自貿區、自創區及各區的優惠政策,防止各區之間的不公平競爭,形成統一的政策體系且覆蓋全市。
龍頭企業對創新的引領作用越來越明顯,是聚集高端創新要素的重要抓手。第一,按照“加大力度引進一批、通過技改壯大一批、著眼長遠培育一批”的思路,圍繞對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扶持、平臺支撐、金融支持、人才集聚“四條”主線,做強做優做大全市科技創新企業。第二,以龍頭企業集聚高端創新要素。設立IAB、NEM產業技術重大專項,實施“六個一”打造全鏈條支撐。通過龍頭帶動、配套推動、鏈接互動,向產業鏈上下游挖掘新項目,不斷吸引相關企業集聚和推動中小微企業成長壯大,形成若干百億級、千億級的產業集群。
優良的創新生態才能吸引高端創新要素,廣州可以從以下方面加強創新生態建設。第一,進一步提升行政體系效率。繼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商事制度改革、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等一批關鍵性基礎性改革。第二,推動普惠式創新。延期、優化、完善“1+9”科技創新政策,采取更多普惠制政策推動創新,逐步減少科技項目立項。第三,建設人才高地。優化人才長期留用服務保障體系,爭取海外人才、創業人才、科技人才、風投人才居留、就業、出入境等便利政策。第四,提高創新服務能力。培育和引進更多為企業創新提供專業服務的定制服務供應商、技術服務提供商和整體方案解決商,推動廣州由產業“制造者”向產業“組織者”升級。
一是實施打造中國風險投資之都行動計劃,加快設立財政投入50億元的廣州市科技成果產業化引導基金;積極引入大型金融機構。二是實施中小企業科技信貸行動計劃,將現有4億元的科技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規模增加至10億元。三是實施以新三板掛牌為抓手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行動計劃。
一是設立新的價值創新園區。建設以價值創新為導向,以龍頭企業為引擎,以全鏈集成為核心,生產生態生活融合的新一代產業園區。聚焦IAB產業,著力打造富士康科技小鎮、思科智慧城、GE生物科技園、廣汽智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南沙區人工智能產業園等十個以上重點價值創新園區。二是加快形成“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的科技企業孵化育成體系,按照“國際化、專業化、資本化”的理念,建設有全國示范意義的龍頭標桿孵化器。三是引導創新型龍頭企業利用自身的專業、資金、人脈、經驗等優勢,對本行業內的小微企業進行孵化,由龍頭企業裂變出若干小的創新企業,形成裂變式創新。四是建設基于互聯網大數據的科技創新交易服務技術平臺,形成廣州創新指數,掌握科技創新定價權。
廣州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和試驗區,應放眼全球進行開放式創新。第一,緊密對接“一帶一路”戰略,增強全球創新資源配置能力,與美歐及“一帶一路”沿線城市在研發創新、知識產權、新興產業、科技金融等領域開展合作。第二,借助廣深科技走廊打造開放型的創新產業集聚區,加強城際合作,發揮對創新資源的整合和集聚作用,打造中國“硅谷”。第三,推動粵港澳科技合作和灣區經濟發展,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共贏發展。第四,發揮廣州對外開放的傳統優勢,堅持立足國內和全球視野相結合,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
注釋:
①數據來源:廣州市科技創新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