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穎
(嶺南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廣東 湛江 524048)
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征。高校原理課作為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傳播的主陣地,在教學中必須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的原則。
原理課闡釋了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及其發展過程,旨在幫助大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統一,認識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作為指導思想的重要意義,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會運用唯物辯證的思維方法分析和看待資本主義社會所面臨的各種問題,正確認識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加深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的理解;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讀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自覺投身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馬克思指出:“以往的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P506)改變世界的社會實踐需要科學理論來指導,馬克思主義正是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理論武器而產生。但是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自己的理論不是僵死不變的,而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指出:“《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2](P5)這是因為,認識是一個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反復、無限發展的辯證運動過程,這一過程充分體現了主觀與客觀、理論和實踐之間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主觀與客觀、理論和實踐之間具體的統一是指,主觀認識要同當時的客觀實際相符合;主觀與客觀、理論和實踐之間的歷史的統一是指,主觀認識要同變化了的客觀實際相適應。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要求人們,當客觀實際的具體過程還未結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暴露和展開,向另一個具體過程轉變的各種條件還不具備的時候,就不能人為地強制超越歷史階段,把將來才有可能做的事情勉強拿到現在來做,結果欲速則不達;而當客觀實際的具體過程已經向前推移,主觀認識就應該隨之而發生改變,如果思想保守僵化,墨守成規,就會坐失良機。這正是革命斗爭過程中的“左”的或右的機會主義錯誤的重要思想根源。
原理課教學只有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涵和精神實質。
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作為黨觀察和處理問題的根本出發點,這是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在認識領域的具體體現。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就必須理論聯系實際,理論聯系實際既包含從實際出發,又是從實際出發的進一步深化,它是對現存事物全局本質做出的科學概括,是對事物發展作出合乎一般規律的引導。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是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指從實際情況出發,從中發現事物固有的而不是主觀臆想的規律性,以此作為行動的向導。實現實事求是的基本途徑,就是要在實踐中檢驗真理、發展真理。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個整體,其核心就是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它是貫穿于其中的靈魂。
因此,原理課作為黨課,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才能更好地貫徹黨的思想路線及其路線、方針和政策。
習近平在充分肯定馬克思主義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地位的同時,為了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當代國際社會所面臨的種種問題,不唯書、不拘泥于理論框架的約束,只唯實,進行大膽理論創新。他從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和中國的特殊國情出發,以唯物辯證的歷史觀通盤分析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提出了一系列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戰略,這些戰略思想不僅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深度解讀,而且是對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深刻把握,其每一觀點都全面而深刻地彰顯了實踐的特點,是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的光輝典范。例如,“四個自信”的立國之本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直接現實性;“從嚴治黨”的執政理念詮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的自覺能動性;“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宣告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社會歷史性。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當代的馬克思主義。原理課教學只有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才能確保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如前所述,實踐性不僅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要旨,而且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于其他哲學的顯著標志。這就要求原理課教學必須借助豐富多樣的實踐形式,科學詮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內涵和精神品質。
首先,通過“聽故事”的方式,進行閱歷境遇教育,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人類具有先天的感知他人閱歷或經驗的能力,這種閱歷或經驗與其所處的社會歷史條件密切相關,這種歷史條件就是人類思想產生的沃土。梅林在1893年寫作的《論歷史唯物主義》中深刻地指出:“唯物主義歷史觀是服從于它自己所制定的那個歷史運動規律的。它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在較早的時代,它是不會被任何最偉大天才的頭腦虛構出來的。只有達到一定高度時,人類歷史才能解開它自己的秘密。”[3](P3)馬克思指出:“人類始終只能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他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4](P33)同理,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有其深厚的社會歷史背景,這種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以及馬克思恩格斯和其他馬克思主義者個人的閱歷和境遇賦予了他們深厚的人民情懷。原理課的教學就是要以這種高尚的人民情懷為契機,通過組織學生聽故事、觀視頻等感性直觀的形式,直面偉大領袖在歷史背景中的親身經歷,深刻理解革命導師的人生追求與大我超越小我的無私境界,使學生從情感上認同無產階級革命家解放全人類的豪情壯志。
其次,通過“讀語錄”的方式,進行立場原則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崇高信仰。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質,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培養有理想、有信念、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合格人才。馬克思指出:“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地,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5](P15)毛澤東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6](P1301)“階級性”和“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原理課教學必須以原著為抓手,通過指導學生閱讀《共產黨宣言》、《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論聯合政府》、《十九大報告》等著作中典型的、有力量的語錄,堅信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才能真正實現人民幸福和國家富強,使學生從理論上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再次,通過“看變化”的方式,進行使命擔當教育,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心。任何教育都是意識和良知的喚醒,這對于身處在社會轉型期的大學生尤為重要,它不僅決定他們的人生信仰和家庭幸福,也決定我們的社會是否具有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的社會品質,更決定我們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是否后繼有人。習近平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7]因此,原理課的實踐教學就是要通過觀察社會現實,引導學生調查政府精準扶貧工作狀況以及不同時期黨的各種惠民政策,對比家鄉的歷史變遷,了解中國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深刻領會黨“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責任和擔當,使學生從思想上認同中國共產黨救國救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責任心。
最后,通過“講黨課”的方式,進行目標行為教育,培養大學生的政治參與力。理論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的物質力量,服務于實踐。教育要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培養接班人,不是坐在書齋里面高談闊論的空頭理論家,而是具有豐富實踐經驗、能經得住各種復雜問題考驗的馬克思主義實干家。習近平教導“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7]。鑒于此,原理課教學要把課外活動當作實踐教學的“第二課堂”,使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由被動的“受教育者”轉為主動的“教育者”。通過鼓勵學生以親自擔任主講教師的身份,舉辦一些社區或校園黨(團)日活動,解讀黨的十九大報告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使學生從政治上認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內涵和實踐要求。
習近平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牢記我們黨從成立起就把為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而奮斗確定為自己的綱領,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不斷把為崇高理想奮斗的偉大實踐推向前進。”[8]大學生的人文情懷、崇高信仰、社會責任感以及政治參與力是理解和踐行中國共產黨的“初心”、“綱領”、“理想”、“實踐”的必備條件,這正是原理課教學的目標要求。
教師是教育的靈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因此,建立一支高質量的原理課教師隊伍,不僅是貫徹執行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講話精神的需要,而且關乎馬克思主義傳播的質量,關乎國家意識形態的鞏固,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而最直接、最具體的則是關乎黨的思想路線的貫徹執行。
其一,教師要有博大的教育情懷。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的前提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這就要求教育必須為學生的成長需要服務。因此,教師必須要有博大的教育情懷,這種教育情懷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愛學生;二是愛教育。愛學生是指要尊重學生,把學生當作獨立的、有血有肉的生命個體,使學生有自主學習的自由;愛教育是指要把教育當作神圣的事業而不僅僅是職業,用科學文化知識滋養學生健康成長,使學生從認識必然中獲得自由。馬克思恩格斯直接把唯物史觀稱為“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在《資本論》里,馬克思強調要達到的理想就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并把共產主義社會稱為“自由人聯合體”。恩格斯認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于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9](P455)所以,愛學生和愛教育綜合起來就是,讓學生從“自主”學習開始,最終達到“自由”行動的目的。這里的自主學習和自由行動充分體現了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教育情懷的實質就是把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當作貫穿于教育全過程的核心理念,它既是教育的出發點,又是教育的落腳點。對于原理課教師來說,這種教育情懷則直接表現為對黨的教育事業的由衷熱愛,這種由衷熱愛就是情感認同,它是對原理課教師的職業要求。
其二,教師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的基礎是教師要有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馬克思指出:“理論只要能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質。”[5](P9)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是講好原理課的前提,也是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關鍵。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都是以唯物史觀為理論依據的。對于原理課教師來說,只有具備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才能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間的“源”“流”關系,這種正本清源就是理論認同,它是對思政課教師的專業要求。
其三,教師要有深切的現實關照。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的途徑就是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發展真理。因此,教師要密切關注國際國內形勢和政策的變化,通過多種社會實踐方式,把近代中國社會的歷史變遷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的偉大成就和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聯系起來,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聯系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知識上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自覺,這種精神自覺就是思想認同,它是對思政課教師的立場要求。
其四,教師要有正確的育人目標。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的目的是理論為實踐服務。馬克思主義理論就是要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服務,為共產主義的偉大事業服務。教育的根本問題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習近平指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教育全過程,堅定理想、敢于擔當、提高素養、崇尚勞動。原理課擔負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培養接班人的重任,要完成這一歷史重任,教師首先要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堅定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旗幟鮮明地追求馬克思主義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價值目標和社會理想,并以自己的理想信念影響學生的理想信念,這種理想信念就是政治認同,它是對思政課教師的信仰要求。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指出,每位教師都要執著于教書育人的事業,有熱愛黨的教育事業的定力。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這既是對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新要求,也為原理課教學指明了努力方向。高質量的教師隊伍不僅是教好原理課的前提,對其他思政課教學也將產生深遠影響。
高校原理課教學只有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為指導,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才能幫助大學生深刻認識和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理論依據,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刻內涵和實踐意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做到“真學”、“真懂”、“真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