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永
(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福建 福州 350000)
“鄉村振興戰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此后被寫入黨章,這標志著新時代鄉村振興理論的正式形成。此后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后頒布《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 年—2022 年)》,開啟了新時代鄉村振興理論在國家制度層面的偉大實踐。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新時代鄉村振興理論是對習近平“三農”思想的自我超越,它著眼于黨和國家事業全局,深刻把握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新特點、城鄉關系變化新特征,順應了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期孕育形成的偉大理論創新,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文化基因。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發展,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理論的歷史根基。
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化,鄉村是中華文明的基本載體。習近平強調,推動鄉村文化振興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鄉風文明具有凝聚民心、教化群眾、淳化風尚的重要作用。樹大在于根深,只有在鄉村傳統優秀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傳承,鄉風文明才能枝繁葉茂,鄉村振興事業才能基業長青。鄉村文化形態因地各異,因時不同,并具有顯著的異質性,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本身便是重塑鄉村文化生態的過程。
費孝通先生將傳統中國鄉村社會概括為以差序格局為基本結構的禮治社會,它是建立在宗法制度、家國同構基礎上而形成的相對封閉的鄉村自治形態。近代以來,中國鄉村社會經歷了巨大轉型,宗族人治讓位于村民自治,法制觀念漸入民心,倫理觀念日趨式微,其內在的治理體系經歷了瓦解—重構的過程。習近平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1](P32),這是對傳統治理模式的合理批判、科學繼承和機制創新。
鄉村社會是歷史傳承、民俗流變、文化記憶的時空載體,而這一載體即文化遺產,可分為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習近平指出,“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文化遺產”[2],這就要求既劃定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線,保護有形文化遺產,尤其是歷史文物古跡,又要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我國除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1982)、《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2011)等法律文件,還開展了“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中國傳統古村落”等評選。這些有利于保護鄉村原有建筑風貌和村落格局,也有利于把民間文化傳統元素融入鄉村建設。
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近代以來,存在于鄉村社會的宗族、市場等“權力的文化網絡”[3](P15)遭受到強烈沖擊,鄉村社會秩序面臨現代化道路的選擇困境,重建鄉村社會成為近代中國最重要的社會問題之一。正所謂“惟中國以農立國,必立國之基石穩固,然后一切措施,有所附托。故充實國力,又以復興農村為根本要圖”[4](P1)。
上世紀20、30 年代,以梁漱溟、晏陽初等為代表的知識界自覺開展的鄉村建設運動成為時代潮流。楊懋春先生統計數據顯示,僅1925 年—1934年間全國興辦的鄉村建設、農村改造、民眾教育、自治建設等計劃有63 處[5](P107)。然而,這場轟轟烈烈的鄉村建設運動,并沒有成為改造中國的法器,以至于“我國農村經濟的破產,無論何人,在任何事件方面,都可以感覺到”[6](P317),“國難已深,農村凋敝,國基動搖”[7](P10)。
鄉村建設運動之所以沒有達到復興農村、拯救國家的既定目標,根本上是由社會性質決定的。民國農村經濟統制理論專家羅敦偉曾頗富洞見地指出:“(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勢力)這兩種剝削和壓迫即是中國農村破產的本質的因素?!盵8](P176)而這兩大剝削和壓迫正是中國共產黨要解決的重大時代命題。
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在1919年就指出:“我們中國是一個農國,大多數的勞工階級就是那些農民……中國農村的黑暗,算是達于極點……只要農村生活有了改進的效果,那社會組織就有進步了?!盵9](P287-290)毛澤東將“農村黑暗”的原因概括為政權、族權、神權和夫權四條極大繩索對中國農民的束縛[10](P31)。
鑒于農民所受階級壓迫之重、人數之眾,以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實踐經驗,中共一大便明確了要把農民同工人和士兵一起組織起來進行社會革命。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步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總戰略,即“農村包圍城市”。而農村的根本問題又在于土地制度,農村的改革必須從土地改革入手。于是中國共產黨先后頒布了《井岡山土地法》(1928)、《興國土地法》(1929)、《土地法》(1930)、《蘇維埃土地法》(1930)、《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1931)、《陜甘寧邊區土地租佃條例草案》(1942)、《關于土地問題的指示》(1946)、《中國土地法大綱》(1947)等一系列法律條文??梢哉f,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農村觀”在于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使農民獲得土地,為鄉村建設提供最基本的生產資料。
新中國成立前夕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明確提出:“從現在起,開始了由城市到鄉村并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移到了城市。”[11](P479)隨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53 年,中國農村開始了互助合作運動,試圖以此將農民重新組織起來,彌補農村社會組織的困境,但由于脫離當時農村生產力發展的實際水平,加上高度集中的勞動方式和分配中的平均主義,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受到制約。這一被動局面直到改革開放才逐漸扭轉。
(一)人物分析。以“項羽”為例,依據高中語文必修課本中的《鴻門宴》、高中選修中的《項羽之死》等文本,研究項羽的多面形象。
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曾明確指出:“我們的改革和開放是從經濟方面開始的,首先又是從農村開始的。為什么要從農村開始呢?因為農村人口占我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農村不穩定,整個政治局勢就不穩定,農民沒有擺脫貧困,就是我國沒有擺脫貧困。”[12](P237)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正式揭開了我國新時期農村改革的序幕,激活了農村潛在的生產要素,農民生活水平得以顯著提高。
1982 年元旦,中國共產黨正式出臺了歷史上第一個關于農村工作的文件,即“一號文件”。此后的連續五年,以及2004 年—2018 年的連續十五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均以“三農”為主題,圍繞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等方面。
然而,受制于城鄉二元結構性約束,鄉村在社會發展和市場經濟體系中仍然處于被動地位,鄉村社會逐漸顯現出空心化、自然環境惡化、鄉村治理主體參與度低、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發展滯后等多重發展困境,我國勞動力人口紅利正逐步消失[13]。著名社會學家周谷城先生上世紀30 年代指出的“中國近幾十年都市發展的事實,恰恰是破壞農村的”[14](P181),這一局面并未從根本上扭轉。
概而言之,中國共產黨的“鄉村觀”經歷三大轉變:就工作重心而言,從農民的政治解放,到農業的經濟繁榮,再到“三農”的整體發展;就農村主要生產要素土地的產權而言,經歷了農民所有、個體經營,集體所有、集體經營,集體所有、家庭承包,集體所有、自由流轉的歷程;就國家整體制度設計而言,從“農村合作社”“新農村建設”到“鄉村振興”。出生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習近平,親身經歷了中國共產黨“鄉村觀”的轉變,并在此基礎上繼承和創新,運用于長達38 年的地方執政工作實踐之中。
習近平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理論的主要創立者。習近平曾先后在陜西、河北、福建、浙江和上海等地工作,豐富的地方執政實踐探索逐步發展和完善了鄉村振興思想,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來源和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科學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上世紀60 年代末,習近平來到陜西梁家河大隊,開始了七年的知青歲月。期間,習近平以扎實苦干、敢于擔當的實干精神,著力改善鄉村生活質量,建設了“陜西第一口沼氣”“知青淤地壩”“知青井”等鄉村民生工程,并通過創辦鐵業社、代銷點、縫紉社、磨坊等集體產業,梁家河1974 年糧食總產量由1971 年的109465 斤提高到179946 斤,人均生產糧食689 斤。目前,梁家河村已經成為全國新農村建設的示范單位。
河北正定是“近平同志從政起步的地方”[15],他在正定的“三農”思想和實踐是其“三農”思想形成的實踐源頭[16]。分管農村經濟等工作期間,習近平沖破多重阻礙,力主并率先在里雙店公社推行農村改革,開創了河北省“大包干”的先河。同時,他還提出了“不丟城,不誤鄉,利城富鄉”的“半城郊型”城鄉聯動經濟發展思路,以及“開放式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立體化大農業”等農村發展理念,這些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的系統思維和戰略眼光,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和指導性。
浙江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理論的重要發源地,其中以習近平親自部署推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2003 年6 月)和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2005 年的8 月)為標志。浙江省積極踐行新時代鄉村振興理論,同時圍繞提升農民生活質量,著力引導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覆蓋,努力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為浙江在全國率先實現鄉村振興贏得了先機。2007 年,1181 個村建設成為“全面小康建設示范村”。2008 年率先建立低收入農戶數據庫。2015 年底,浙江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 元(高出國家標準一倍)以下貧困戶,在全國率先完成脫貧任務。2017 年浙江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33 年位居全國各?。▍^)第一,城鄉居民收入比繼續縮小為2.054:1。習近平充分肯定了浙江為我國建設美麗中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帶來實踐經驗,要求進一步推廣浙江好的經驗做法,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20]。
此后,習近平將這一深入思考和實踐探索帶到上海,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著力于加快轉變農村生產生活方式,讓上海在解決“三農”問題、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上走在前列,樹立榜樣。
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21](P54),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別于其他理論的顯著特質。通過對比習近平在不同地方主政時期關于“三農”的思考與實踐,我們發現其中既有一以貫之的思想理念,如始終重視深化農村改革、促進農民增收、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等方面;又有結合地方實際的積極探索,如在福建孕育并構建了“真扶貧、扶真貧”等“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扶貧思想。
“三農”,即農村、農業和農民的簡稱。新時代鄉村振興理論是對習近平“三農”思想①的自我超越,這種自我超越本身就是“鄉村振興戰略”對“三農”問題的超越,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1996 年溫鐵軍在《戰略與管理》上公開發表了《制約三農問題的兩個基本矛盾》,提出人地關系高度緊張的基本國情矛盾和城鄉二元結構的基本體制矛盾。這是“三農”作為一個概念的首次見諸報刊發表[22]。這里的“三農”在詞源語境上指代的是“三農問題”,即改革開放初期,農村、農業和農民成為亟待研究、討論并加以解決的矛盾、疑難。而“鄉村振興”則是在黨的十八大以來,“三農”工作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的基礎上所進行的振發興舉、增強活力的實踐,它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城鄉關系發生變化的語境下的新生物。
新時代鄉村振興理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鄉村領域的具體表現。鄉村振興思想在理論框架上對“三農”思想都有很大的提升,這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必然結果。其中,最為顯著的理論框架超越在于:將黨的建設視為鄉村建設的根本保障,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強調鄉村治理效率和農民群眾的主動參與。
新時代鄉村振興理論是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期孕育形成的,它指向的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三農”思想旨在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性約束,指向的是農民日益增長物質文化需要的滿足。這種超越從根本上來說,是由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所決定的。
十九大以前,我國關于“三農”問題側重的是圍繞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等具體或單一面向的制度設計,最高制度設計成果是1982 年以來黨中央出臺的21 個“一號文件”。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2018 年1 月2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了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即《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9 月26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 年—2022 年)》,是指導各地區各部門分類有序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依據。該文件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在我國“三農”發展進程中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
新時代鄉村振興理論是對習近平“三農”思想的自我超越,并不是將兩者置于對立關系,也不是簡單地呈現兩者在時間順序上的先后之分,而是強調前者在理論層面是后者的總結升華,在實踐層面是后者的更高階段。新時代鄉村振興理論總體上延續傳承了“三農”思想,體系日臻完善,并構成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框架。
務農重本是傳統中國的國之大綱,“三農”問題始終是關系我國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然而,當代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卻最為突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國家基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新特點、城鄉關系變化新特征的精準判斷,破解歷史性的“三農”問題的良方,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部署。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思想遵循和行動指南的新時代鄉村振興理論,是對習近平“三農”思想的自我超越,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時代鄉村振興理論是經過艱辛探索創立的,經過了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體系完整,脈絡清晰,內涵豐富。它厚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鄉村觀”的繼承和創新,是習近平地方執政實踐的理論總結和升華,也是對習近平“三農”思想的自我超越,具有深厚的理論淵源和堅實的實踐基礎。新時代鄉村振興理論是“中國智慧”的結晶,也為國際社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開展鄉村建設、消除貧困提供了一份可資借鑒的“中國方案”。
注釋:
①習近平“三農”思想,亦被稱之為“習近平‘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如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 年-2022 年)》)。但前者更為通行于學界或社會,2018 年11 月5 日在中國知網以“三農思想”為主題詞檢索資料701 篇(含期刊論文502 篇、學位論文95 篇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農業農村部黨組書記、部長韓長賦在《學習時報》發表的《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指導鄉村振興》(2018 年3 月28 日)。暫時未發現以“‘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為題的撰文。本文為通約之便,采用“習近平‘三農’思想”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