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優軍 曹銀忠
(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勞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曾在2018 年9 月10 日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1],首次系統而明確地將勞動精神上升到價值觀培育的戰略高度。勞動精神凝結著勞動對人類社會發展和社會經濟進步的感性實踐與理性總結。大學生作為新時代奮斗者,他們將勞動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必將在勞動實踐中耕耘出屬于他們和新時代的甜美果實。因此,我們應深入研究勞動精神的哲學淵源及其培育之道。
歷史上關于人的起源有著十分豐富的遐想和論證,其中恩格斯就在《自然辯證法》一文中堅定認為,整個人類生活正常運行有著諸多條件,但勞動無疑是首要的基本條件,“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2](P88)。換言之,“手不僅是勞動的器官,它還是勞動的產物”[2](P990),“語言是從勞動中并和勞動一起產生出來的”[2](P991-992)。由于勞動和語言的共同影響,猿腦才順利完成向人腦的過渡,并隨著人腦發育擴容產生出人腦特有的機能——意識。毋庸諱言,恩格斯正是以勞動為原生基點,旗幟鮮明地告訴我們人、語言和意識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自然界長期發展并經過勞動這一關鍵性環節才逐漸出現的;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作為新時代勞動主體,大學生首先就必須明白是勞動創造了“人”,勞動精神是人的大腦對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是勞動實踐的內在產物。沒有勞動,就不會有人以及人的思維活動,也就不會催生出勞動精神。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崇尚勞動實質上就是崇尚人的主體地位與主體人格,尊重勞動在根本上就是尊重人類的整個起源史和文明史。
勞動精神是人特有的思維產物而不是純粹動物式的畜群意識。信奉勞動光榮而崇高、偉大又美麗,筆者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哲理就可歸結為勞動不僅是人產生的決定性動力,還是人同其他動物的本質性區別,基于勞動實踐而綻放的勞動精神之花必定是人有別于動物最顯著的精神標識。人一旦停止勞動或喪失勞動精神,必將會丟失人的類本質,變得與動物毫無二致。追根溯源,這也恰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言,意識是勞動的產物,“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正是由于這一點,人才是類存在物[3](P56)”?!叭祟惿鐣^別于猿群的特征在我們看來又是什么呢?是勞動”[2](P993),因為動物僅僅本能地借助外部自然環境謀求生存之道,根本不懂得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但人與動物相比則大相徑庭,人懂得在尊重客觀規律基礎之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勞動實踐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生產生活服務??傊?,為充分表明人與動物存在根本區別,超越人與動物共同擁有的原始生命特性,顯示出人的“社會屬性”,新時代大學生就必須積極參加勞動實踐,在長期的實踐磨煉中提升勞動能力、培養勞動技能、鑄就勞動精神。
透過哲學視角可知,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任何一樣發明創造無不是人們辛勤勞動的結晶;勞動是促進社會繁榮昌盛的決定性力量;勞動精神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精神動力。而關于勞動是一切財富和幸福的源泉,早在17 世紀左右,英國政治經濟學家威廉·配第就曾提出“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的著名論斷,他認為一切財富都離不開人們的勞動實踐,社會的財富總和就是勞動所創造財富的總和。后來,馬克思恩格斯則對勞動進行了系統性闡述,其中馬克思指出:“勞動是生產的主要要素,是‘財富的源泉’,是人的自由的活動”[3](P33)。物質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及決定性力量,“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4](P473)。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商品的價值,人的勞動是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辯證統一。恩格斯認為財富的源泉由自然環境和人類勞動匯合而成,自然界負責提供原材料,勞動則負責“點石成金”??陀^而言,中國廣大勞動者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指引下,通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和創造性勞動,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精神和勞模精神,創造出體量龐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作為共產主義事業的生力軍和未來的主力軍,大學生唯有主動地從哲學視角將勞動實踐視為獲得財富和幸福的真正源泉,才能正確認識到勞動是人的類本質的集中彰顯,才能重視勞動、正視一切勞動益于人民、造福社會的巨大價值[5]。
價值是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的意義關系,在價值認識過程中往往會形成一定的價值評價;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是一種在思維中的能動的創造性活動。價值認識維度就是指人們關于形成于勞動過程中的勞動精神對個人和社會具有的積極作用的理性判斷??陀^來講,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正是價值認識維度的生動體現。具體而論,從價值認識維度理解勞動精神,一方面,大學生就必須把握勞動精神富有的精神偉力:其一,正是因為人們懷著尊崇勞動、尊重勞動的敬畏心態,通過辛勤而誠實的創造性勞動,才創造了中華民族、造就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誠然也必將會通過誠實勞動創造出中華民族更加光明的未來。其二,人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譜寫出波瀾壯闊的勞動文化,勞動精神逐漸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文學作品中常常就能欣賞到有關勞動的著名詩篇,例如“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當前號召人們發揚勞動精神,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另一方面,價值認識維度還要求大學生以理性態度審視勞動和勞動精神。即要崇尚勞動,積極參與勞動實踐,將勞動視為理解人的類本質和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尊重勞動,不僅要尊重形形色色的普通勞動者,還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勞動成果。
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于舊唯物主義哲學最根本最首要的觀點。勞動精神作為人特有的精神文化符號,在本質上仍然是生產勞動實踐和科學文化實踐的自在之物。一旦人們遠離勞動實踐,便會阻斷勞動精神的物質土壤和營養來源。勞動精神只游離在頭腦世界而不走向具體行為實踐,必定會淪落為空洞的一無是處的精神廢料。因而,大學生在懂得勞動“四個最”的深刻道理之后,關鍵還在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和創造性勞動。具體而言,理解勞動精神蘊含的行為實踐維度:其一,大學生應該認識到勞動精神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的生產實踐,它是以勞動為根本指向的理論概括。勞動精神來源于直接體驗而不是間接經驗,我們不能簡單地停留在意識空間思辨勞動精神,相反,我們必須走進廣大人民群眾的勞動實踐探尋勞動精神。其二,大學生要看到勞動精神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必須通過實踐表現出來并接受實踐檢驗。培育勞動精神關鍵在于實現“認識的第二次飛躍”,即從認識走向實踐。大學生就應當在火熱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擼起袖子加油干”,在辛勤勞動中檢驗勞動精神,發展勞動精神,釋放勞動精神的精神偉力,繼而通過勞動創造出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理論灌輸歷來被視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法寶,因為“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6](P317)。作為一種價值理念,勞動精神蘊含十分豐富的科學內涵,但是勞動精神并不會自主地進入到大學生的頭腦之中并外化為具體實踐行為,尤其是在西方社會思潮肆意泛濫的環境之下,不能堅持和創新理論灌輸,不勞而獲、勞而不得、勞動歧視等錯誤價值觀念就會流竄于課堂內外乃至神州大地。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立德樹人關鍵課程,就必須主動承擔起灌輸勞動精神的重大任務。一是要系統闡釋勞動精神價值體系,促進勞動精神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高校教師要向學生反復闡明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勞動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勞動者的勞動實踐是勞動精神的最終來源、勞動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等等。爭取以純理論形式引導大學生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透過勞動精神看到背后隱含的哲學原理和現實基礎。二是要改進灌輸方法。高校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創新思維,自覺將理論灌輸同新媒體新技術有機結合,變單一灌輸為雙向互動,進而不斷增強理論灌輸的實效性和親和力。三是要深入挖掘專業課程隱藏的勞動精神元素,催化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其他各門課程形成共同灌輸、共同育人的良好態勢。
不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在本質上都是實踐的。勞動精神是在實踐基礎上生成并發展起來的,那么它就必須回歸到實踐生活中去。首先,高校應注重頂層設計,適當提高勞動教學比重,延長勞動教學課時,增加勞動實踐學分,突出勞動精神在整個價值觀培育體系中的基礎性地位。比如,高??蓪趧泳窠逃c創新創業就業、傳統手工制作等深度融合,提高學生在思維方法與實踐操作方面的勞動能力。其次,應加強勞動精神培育的實踐基地建設,打造場域資源共建共享模式。就教育主體而言,高校教師要定期組織學生深入田間地頭、農家炕頭、車間廠礦等校外場域開展調查研究、公益勞動和勤工儉學等活動,特別是高度重視每年暑期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勞動教育意義,勉勵大學生在廣闊天地中滋養熱愛勞動的情感、誠實勞動的作風、創造性勞動的品質。最后,高校應盡可能多地提供勤工助學崗位,幫助大學生在勤工儉學過程中感受勞動之美,從而形成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吃苦耐勞的勞動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僅要夯實“硬件設施”,還要強化“軟件系統”,即要更加注重文化育人功能,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不言自明,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在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方面能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功效。為此,一是高校要廣泛組織形式多樣的文化體育活動,如征文演講比賽、勞動技能大比拼等,不斷創設濃厚的勞動氛圍,促進大學生在駐足觀看或深度參與中體悟勞動的光榮之美、崇高之美和偉大之美。二是要充分發揮校園網絡輻射功能,化網絡變量為培育勞動精神的最大增量。通過制作、宣傳網絡文化產品弘揚勤勞節儉、自強不息的傳統美德,倡導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優良作風。三是應大力宣傳勞動模范與大國工匠的先進事跡,盡可能邀請勞動模范和大國工匠現身說法,讓校園變成“愛勞動、勞動美、崇榜樣”的壯闊海洋,促使大學生在學習榜樣中塑造勞動人格,自覺在勞動精神指引下不懈努力奮斗。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強化理論教育、實踐養成和制度保障。勞動精神既是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題中應有之義。為保證勞動精神培育的合法性、連貫性和有效性,同樣需要強化制度保障機制。第一,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分配制度。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初次分配注重公平和效率,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確保勞動者得到應有勞動報酬、共享勞動發展成果。第二,不斷完善勞動精神法律保障制度。堅持社會公平正義,以法律為武器消除勞動歧視、杜絕勞動剝削、防止勞動異化,維護和發展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勞動者的權利,從而調動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廣大勞動者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第三,積極建立動態評價反饋機制。圍繞勞動精神培育目標,制定合理可行的勞動教育實施方案,創造性地將大學生參與勞動的類型、次數、強度、時間、態度、成果等納入成績考核體系和綜合素質檔案[7],并定期向大學生本人和輔導員反饋勞動精神培育進度和培育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