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在生產(工作)中遭受到職業傷害,在及時送往醫療機構進行醫治的同時,應當注重職工的職業病診斷鑒定和傷害性質認定問題。
在實際工作中,少數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等用人單位或職工由于未嚴格依照國家法規規定,及時向醫療衛生機構和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申請職工的職業病診斷鑒定和傷害性質認定,不但造成了用人單位一定的經濟損失,而且也影響到職工工傷保險權益的保障維護,此問題應當引起用人單位和職工的高度重視。
關于職工的職業病診斷鑒定和傷害性質認定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52號)、《工傷保險條例》(國務院令第586號)、《職業病診斷與鑒定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令第91 號)、《工傷認定辦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令第8 號)等法規作出了明確規定。筆者認為在實際工作中,用人單位和職工應當主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加強職業傷害防范和治療工作。用人單位在依法作好本單位職業病防治工作的前提下,應當按照規定組織好職工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職工應增強職業傷害的防范意識,按照職業病防治的規章制度、操作規程履行個人職業活動。職工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應當得到及時的醫治、康復和定期核查。
二、做好職工職業病診斷鑒定工作。職工依照規定可以在用人單位所在地、本人戶籍所在地或者經常居住地,向依法承擔職業病診斷鑒定的醫療衛生機構申請進行職業病診斷鑒定。用人單位應當按照規定配合好職工的職業病診斷鑒定工作,以作出職工職業傷害的種類名稱及級別程度結論。
三、做好職工傷害性質認定工作。職工依法取得職業病診斷鑒定結論文書后,用人單位應當在職工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 日內(時限規定),職工可以在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 年內(時效規定),向管轄地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以明確作出職工傷害性質認定結論。
總之,用人單位和職工應當嚴格依照國家相關法規規定履行好自身的義務和責任,做好職工的職業病診斷鑒定和傷害性質認定申報工作,以切實保障用人單位和工傷職工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