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金珂
截至6 月,成都都江堰市共受理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案件275 件,同比增長89.66%。所有案件均通過仲裁辦案信息系統進行網上辦理,已審結案件254 件,結案率達92.5%。疫情期間,小型集體勞動爭議案件呈增長趨勢,共受理集體爭議案件3 組,目前均已妥善審結。各鎮(街道)調解組織共調處案件15 件,涉及人數20 人(次),涉案金額18 萬元,調解成功率60%以上。
“四個更加”應對疫情帶來的案件“井噴”。嚴格按照一般案件審結期限,對符合“一裁終局”條件的案件應裁盡裁。貫徹落實關于受疫情影響的勞動爭議指導政策,提高辦案質量,提升辦案人員專業素養。以調解優先為理念,采用上門調解仲裁、特案特辦、法援介入、裁審高度銜接等方式,做到應調盡調。四是案件調處更加安全化。在各鎮(街道)形成調解網格化,通過無接觸辦案,安全快速化解勞動糾紛。
“三個階段”調處集體勞動爭議案件。一是“事前”預防。各鎮(街道)組織力量開展調處工作,做到屬地案件屬地化解,發現爭議苗頭及時有效處置。二是“事中”妥善處理。通過優化文書送達方式、指導員工選派代表等方式,做好充分調處集體勞動爭議案件的準備。三是“事后”妥善跟進。進行案件回訪,整體把握勞動者的結果滿意度并及時做好法律解釋工作。
“兩個方面”開展業務技能更新工作。一是政治學習提升服務意識。通過定期組織學習,加強工作作風建設,做到疫情期間服務群眾“不打烊”,仲裁工作“不掉鏈”。二是業務學習提升專業素養。認真研習疫情期間勞動爭議指導文件,要求全體人員熟練掌握春節延長假期、延遲復工期間及全面復工復產后勞動關系的處理、勞動工資支付等內容。
“一個動作”做好營商環境建設工作。一是深入企業確保法律法規“落地生根”。宣傳疫情期間勞動爭議指導政策,幫助困難企業安撫職工情緒,當好企業的“保姆”和勞動者的“法律顧問”,在源頭上最大程度預防勞動爭議的發生。二是充分發揮企業調解組織的作用,提高企業自身解決勞動爭議的能力。三是配合做好建立勞動糾紛“一站式”多元化解聯動處置機制工作,切實發揮仲裁在勞動糾紛化解中的專業優勢。
集體爭議案情復雜,仲裁機構壓力大。疫情期間集體爭議案件同一般集體勞動爭議有很大區別,后者訴求基本一致、法律關系一致,而前者個人訴求差異較大、法律關系更復雜,所涉企業多是經營不善瀕臨倒閉的,勞動者又迫于疫情期間生活壓力,調解難度較大,只能通過仲裁機構解決,辦案壓力增大。
調解隊伍穩定性弱,專業化程度亟需加強。鎮(街道)調解組織的調解員多數為兼職調解員,且新老交替頻繁,應對糾紛能力有限,工作積極性不足。再者,一些案件復雜程度對調解仲裁法律知識的要求很高,涉及公司法、繼承法、侵權責任法等相關知識,而調解員和仲裁機構工作人員大部分是非法律專業出身,專業能力相對不足。
建立集體爭議隱患排查機制。一是推行勞動監察、勞動仲裁聯合辦案,加大案件的協調處理力度。對用人單位存在的違法事實,先由勞動監察約談并積極引導雙方協商解決。無法達成調解意見時,由勞動仲裁通過法律程序妥善解決爭議。二是建立日常巡查機制,對存在集體勞動爭議隱患的企業進行重點排查,做到早發現早防控。三是裁審高度銜接,確保關于拖欠工資、補償金、賠償金等裁審結果高度一致。
建立服務體驗新模式。加大特殊時期企業勞動用工的指導服務,幫助企業盡可能減少受疫情影響帶來的損失。對于集體案件,指導勞動者選派職工代表,“要素式”梳理勞動爭議點,做到能調盡調,避免大量庭審消耗。
建立配套機制。把綜合素養高、熱心調解工作的人員吸收到調解隊伍中來。同時加強調解員法律法規和調解方法的培訓,增強調解綜合能力,打造專業化隊伍。
推進科學管理完善行業調解。通過政策引導、經費保障來推動基層行業組織(特別是中小企業行業組織)的組建,并明確其勞動調解職能。加快在勞動爭議多發領域的行業協會(商會、工商聯)設立勞動調解組織,做大行業調解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