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梓越
晴空萬里,鶴唳云間。人生的大海萬頃碧波,有人如破碎的木板,沉浮復沉浮,隨波逐流;有人似堅固的帆船,溯游亦溯游,斬波劈浪。讓生命站立成樹,不畏前路艱險,看慣秋月春風。
樹生于嫩芽。柔嫩的枝芽爛漫、溫柔且美好,但也有著一切精致事物的通病——易碎。青春期是我們經歷的人生第一個陣痛期,彷徨與孤獨似乎是它避不開的底色。戰勝自我認知的懷疑,從重壓下堅持下來,看上去十分困難。但細碎的陽光,窗邊蔥郁的梧桐,以及心中不言棄的信念,總是讓人有著向前看的沖動。塞涅爾說:“青春像是一朵生長在心田的花。”花是盛放抑或是衰敗,皆自于心。熬過了艱難困苦,風霜雨雪;熬住了夜深孤燈,心潮萬千,嫩芽且具備了面對前路陽光與泥濘的條件,能夠從上一代的呵護下走出來,獨自面對茫茫未來。
樹成于新枝。新發的枝葉吸收來自外界的雨露,既有養分,也有病害與污染。而剛剛踏入紛雜社會的我們,也難免會被五光十色的世界所吸引。枝葉本有過濾吸收的本領,青年們亦應如此。回到出租屋中的“打工人”一樣的疲倦,但究竟是選擇在“土味”視頻里消磨至入睡,還是挑一本好書,找一部紀錄片充實自己的心靈,讓精神世界枝葉蔓生?娛樂方式本無高低之分,但對于靈魂的涵養而言,確實又如雨露和沙塵。只有在精神充實、自我強大的前提下,或許才能在時代隆隆前進的洪流中穩住身形,既不被拋下,也不過分地去追趕。
樹立于深根。枝繁葉茂后,根系只會更深地探入地下,去尋找新的養分。人們對壯年也似乎抱有共識性的期盼,譬如家庭美滿,譬如事業有成。家庭步入正軌,工作漸入佳境固然美好,但此時仍需警惕,警惕美好表面下,內里的不斷枯竭與空虛乃至腐朽。舒適圈內養分殆盡,還溫暾而不自知甚或自欺欺人。基于經驗主義與半生閱歷的自大雖是常態,卻實不可取。用激情與韌性去探尋生活的更多可能性方能讓生命更加寬廣厚重。“生命的定義就是擁有明天”,在不斷蓄積和追尋中向往著或許有所改變的將來,與未知碰撞,向未來問好。
樹貴于成材,虬于風骨。無論是成精材有所用還是成秀林宜以觀,都是一棵樹的價值實現。樹如此,人生亦然。一生的積累,終溯于或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或追求成為他人的榜樣。人們歷來向往的不過是物質或精神的富足,這兩者于實現的途徑上并無太大差別,踏實地一點一滴汲取生命中的養分,厚度與質感自然顯現,風格與氣度更是自成一派。
樹的一生漫長、充實且燦爛,愿人人皆生機勃勃,上高山采仙草,入水底覓驪珠,讓生命欣欣然站立成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