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培磊
【摘要】閱讀者可以從名著中探索對于人生的思考,尋覓靈魂的歌唱,收獲心靈的棲居。名著對中學生的成長,道德情操的培育,靈魂的塑造,心靈的熏陶,真正地學會做人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和培養,都起到重要的教育作用。
【關鍵詞】名著的特點;社會原因;教育功利
中學校園理想的文化狀態是:學生能夠在課外時間,悠閑地沉浸在名著的海洋里,吸收著各種“營養物質”,使身心得到愉悅,精神得到享受。然而,現實的情況是:多數學生都沉浸在題海訓練題中,雖很煩惱但又無可奈何;個別喜歡閱讀的學生,也只是喜歡一些時尚類的青春雜志或動漫小說。而對于古今中外名著,多數學生則根本不喜歡,名著閱讀陷入了閱讀困境。雖然近些年來,各地考試雖然加大了對名著的考查力度,但是收效甚微。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尷尬局面呢?現就這一問題,談一談其中的原因以及提高閱讀名著興趣的對策。
一、名著自身的原因
名著卷帙浩繁,內容龐雜,博大精深,形成隔膜,直接阻礙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名著的作者都是有豐富社會閱歷的人,有復雜社會經驗,對生活的感悟有著透徹的了解,對人生的看法有著獨特的思考。因而名著的文化積淀深厚,內容龐雜精深。但是,中學生年少涉世未深,沒有多少文化知識積累,也沒有多少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在閱讀過程中,他們必然會遇到許多問題,從而產生各種閱讀隔膜,影響了對文本的理解,進而阻礙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社會文化的原因
社會的意識形態多元、開放,經濟的繁榮,科技進步,導致通俗娛樂文化繁榮,手機的網絡閱讀把很多學生注意力吸引了過去,這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而且對學生的精神風貌,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生活觀念都有著強烈的影響力。
三、教育自身的原因
教育自身的急功近利,使得名著閱讀讓路給應試訓練。現在,教育的急功近利,直接導致了名著閱讀與考試的嚴重脫節;中學生學習的課程越來越多,擠占了學生的閱讀時間;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有的教師不是從學生讀書做人開始,而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為了一時的升學成績而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長遠發展。
四、學生自身的原因
家庭文化背景的差異、學校閱讀環境的不暢通造成了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影響著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閱讀條件決定著學生名著閱讀的實效?,F實的狀況是:有條件的學生不愿意讀,沒有條件的學生想讀但讀不成。多數學校的圖書館不對學生開放,因為怕影響學生的學習,這不但造成學生文化知識的儲備不足,而且也影響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中高考對名著閱讀考查的簡單化、概念化、模式化也起了誤導的作用。尤其是中考對名著的考查主要來自課本對名著的簡要介紹,學生只要背一背課本上的內容,就能夠輕松過關,何必去費時費力閱讀名著。
五、提高學生閱讀名著興趣的對策
“腹有詩書氣自華”,名著的閱讀對于中學生自身氣質和內在修養的提升大有裨益。教師要指導學生科學閱讀:精彩文段可運用精讀方法,動筆圈點勾畫,摘抄名言警句,加深對名著內容的理解,學習鑒賞。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養成自我閱讀名著的習慣,學生自主制定閱讀名著的計劃,同時養成摘抄、點評名著的習慣。每學期閱讀2-3本名著,并寫出讀書隨筆和感悟,找出自己喜歡的段落或人物描寫,寫出百字左右的推薦語,貼在班級讀書欄中供全班閱讀和討論。在學生讀書之后,教師要開展各種活動,比如經典誦讀比賽,詩詞大會,讓學生展示自己讀書的收獲,滿足他們的成就感,也會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除此之外,我覺得要真正把名著閱讀落到實處,還應該單獨設立文學名著閱讀的課程。名著閱讀課程的設立,并加大考查的分值和比重。名著閱讀分值的增加會給學生一種無形的閱讀緊迫感和壓力,促使他們在課余時間自覺、主動地去閱讀。語文教師也要在課堂教學中去積極引導和指導學生科學地閱讀名著,才能真正讓名著閱讀蔚然成風,形成閱讀名著的良好氛圍。教師要倡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讓學生通過閱讀改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