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舒潔
前段時間,收到學校的一份“智慧”之禮——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拜讀后感觸很深,書中拉家常式的語言,真實典型的案例,非常貼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就如和作者促膝相談一樣親切,如沐春風,酣暢淋漓。
說實話,因為專業的關系,我也看過一些教育理論的書,一是覺得那些教育家、理論家常常居高臨下談有關教育、教學的事,常讓我覺得高不可攀,看過后讓自己找不到落腳點,因此經常看到此類的書望而卻步;二是教育理論類的書往往會晦澀難懂,一讀就暈就犯困,往往堅持不下去,所以買來也就當個擺設或是心理安慰,堆在一邊碰都不去觸碰。
幾年前就聽說過吳非老師,尤其是那本《不跪著教書》,著實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更多的只是聽過許多教師介紹,大概知道其中的內容,還沒能真正走進吳非老師的教學世界。這次讀了《致青年教師》這本書讓我對教育類的書改變了看法,對吳非老師本人也更加欽佩,他的客觀性、真實性、啟發性讓我合上書后回味了許久。
吳老師在書中通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里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六個方面結合自己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闡述了青年教師應具有的理想和素養。
如在《做個有胸襟的教師》和《為什么你的學生缺乏氣度》中,吳老師啟發我們為了學生,心胸得開闊起來。因為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師胸懷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尤其是小學生,最易受外界的影響和同化,學生會模仿老師的一言一行,所以老師的胸襟和做派對其影響深遠。
讀到《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一板塊時,書中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細節,都透露著溫暖和關愛。我們的教育是培養人的,這句話來自《像太陽一樣升起的白旗》。“那旗幟不是蠱惑人心的紅色,不是時髦的綠色,也不是空靈的蔚藍,而是一塵不染的白色。在我的心中,一面潔白的旗,正在像太陽一樣緩緩升起。”當我讀完《像太陽一樣升起的白旗》,似乎就沉浸在這句話中,他這里的白旗是善良、友情、仁慈、負責、勇敢、堅強、自信、珍愛生命、純真愛情……我們為師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做好我們自己,用我們的人格影響我們的學生,就如同吳老師所說的:“你是教師,你今天種下什么樣的種子,明天就會開什么樣的花,結什么樣的果。”
在對教師提出一些要求的同時,吳老師也坦誠地揭示了現代教育中如“的確有很難教的學生”這樣的教育問題。每個人的學習過程都很長,成長的環境也不盡相同。或多或少有些體現某些獨特“個性”的學生會影響我們的日常教學,似乎這樣的學生比以前還要多一些,特別在一些非班主任的課上,這樣的孩子表現的就愈加明顯。以前總信仰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就因為這樣,我們面對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會絞盡腦汁,想方設法證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轉變他的,自己是有能力的,可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常常這樣為了這一棵樹,卻放棄了一片森林,有些得不償失。吳老師的在書中多次提到、滲透的“不要急”“慢”讓我為此松了一口氣,其中有一段文字說得非常有道理:如果一個十七八歲的學生行為自私乖戾,而家庭又特別放縱他,那么這名學生一般也很難有什么發展,也許只有“頓悟”后,才可能有轉機。
當然,讀吳非老師的文字,更多的是讓我在平實的語調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就如他憧憬的那幅圖景:在早晨的陽光中,孩子們哼著歌向學校走去,有時能停下來看看太陽;學生能經常地向教師提出有意思的問題,課堂上經常能有愉快的笑聲;中午,他們能吃上一份同一標準的營養餐;學生能保有自己的愛好,下午4點起,他們在球場上奔跑吶喊,或者在圖書館查閱資料,在實驗室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晚上,做完作業后,捧起一本詩集,輕聲地讀給媽媽聽……
教育是需要有信念有理想的,你可以把它當作一份養家糊口的工作,也可以把它當作自己發光發熱的事業,完全取決于老師的心態和責任心,要做的還有很多……讓我們慢慢做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