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星博
摘 要:“藝術是一種文化現象,大多為滿足主觀和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進行娛樂的特殊方式。其根本在于不斷創造新興之美,借此宣泄內心的欲望與情緒,屬濃縮化和夸張化的生活。”藝術家最主要的任務是表現真實的生活,表現生命和自然,表現人最本質、最原始的東西。這不是智慧,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信念或者天性使然。通過精神分析在藝術創作中表達不息的生命和頑強的意志是藝術家的職責所在,這種對自我的剖析和對苦難的分解是創作的重要源泉。生命之花只有在經歷苦難之后才更顯絢爛,才能使我們找到真正的家園并獲得真正的安全。
關鍵詞:精神分析;潛意識;靈感現象;藝術創作
一、精神分析與藝術創作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創立于1896年,至今仍是心理學最重要的理論之一。精神分析學說從誕生之日起就引起了許多誤解和爭論,對社會和人文學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從藝術創作與個人英雄主義的內在聯系出發,找出藝術創作最深層的動力,來研究藝術家本能的創作沖動。精神分析學為我們揭示了藝術創作的動力來源,對我們重新理解藝術與人性本質的關聯,產生了重要的啟示。
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使我們認識到了潛意識的重要性。潛意識從很大程度上講,表現出人的一種本能,或者說是人頭腦中固有的思想,甚至連自己都不會意識到具有這樣的思想。然而,當入睡后卻完全有可能在夢中不受任何約束地表現出來。
從對其剖析來看,潛意識在藝術創作中的爆炸實則是藝術家經驗積淀的結果。藝術創作過程是以物的形式對清晰深刻思想的表達過程,這其中也包含著感性的和無意識的內容,正是這種矛盾和對比,使得藝術作品可以和精神對話。潛意識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表現在,大量的感性的無意識的經驗噴薄而出,可以打破固有的思維和理性的束縛,呈現超乎尋常的創造能力,理性邏輯思維下的癥結被突破迎刃而解,達到藝術創作新的理想和境界。
夢、自由聯想和潛意識的存在和相互關系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中得到了詳細的解讀和確實的認證。夢、自由聯想和潛意識的融合在藝術家對客觀事物的表達和創作中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這種綜合的結果不僅只存在于藝術家體內,也不僅只存在于藝術創作的過程中。但藝術表達的成功在于帶給藝術欣賞者的欣然接受、沉思、反省和回味的藝術體驗,這種體驗是源于生活的、源于苦難的,是被排斥和忽視的,在包裹上動人的藝術處理后,卻可以重新獲得歡迎。欣賞者感受到了快樂和悲傷,“回到了自己舒適又平靜、快樂的無意識的根源去”,這種快樂和悲傷既是藝術家的也是欣賞者的。
二、從精神分析角度看藝術家眼中的世界
現代雕塑史上,瑞士雕塑家阿爾貝托·賈科梅蒂通過對開放空間結構的探索,確立了獨特的雕塑語言,尤其是他作品的怪誕,令人難以了解。他在有力夸張和富有質感的肌理效果中,注入了自己的深刻思考,并加以雕塑外表的扭變,以表達現代社會下人類與世界的關系。賈科梅蒂的藝術理念在于作品中具有豐富的視覺和哲學“源泉”,他敏銳地抓住外部世界稍縱即逝的幻覺,追尋現實認知的本質。
《行走的人》是賈科梅蒂這類作品的代表,其人物形象細長脆弱,如同漂泊的孤魂,在空氣中留下游走的姿態,恍若一個人的虛空幻影。這個人是堅定又病弱的,他承受了來自所有時間空間凝聚的力量,在這種巨大的壓力下倔強地保持和空間的平衡以及距離,留下一種孤單的影像。
草間彌生的創作被評論家歸類到相當多的藝術派別中,但無論如何劃分,我們都可以從她作品中感受到滿滿的自我剖析和精神解讀。草間彌生的藝術創作手段包含繪畫、雕塑、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非常多樣豐富。無論何種創作形式,她多喜歡用高純度、高對比度、高亮度的顏色做主宰,大量的圓圈和反光鏡包裹住所有可以被包裹的物體,包括她自己,無論現實或者創作中,她都把自己融入其中。
在接受的各種采訪中,草間彌生都毫無隱瞞地表達,其藝術表現的狀態全部來自于她的幻想,是她精神世界物化的結果,同樣是經驗積累的結果和表達,沒有邊際的無數的點就像一張大網,籠罩了她的生命。這些蕈類聚生的造型無限繁殖和變化,衍生出草間彌生獨特的藝術表達。這種藝術表達在1990年后被應用于商業領域,之后,草間彌生開始與國際奢侈品牌合作,精神世界的藝術表達被圖案化成為藝術商品出售。
1966年,草間彌生的作品《無限的愛》問世,這個具有相當視覺迷幻性的作品引起非常大的反響。隨后草間彌生作品《那克索斯的花園》受邀參加了第33屆威尼斯雙年展。這是一個讓人產生無限幻想并帶來震撼視覺沖擊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作品主體由1500個反光金色球體組成,耀眼的金色球體搭配端坐其中的草間彌生本人的金色和服。在踏入這虛幻空間的那一刻起,所有欣賞者不再是欣賞者,就變成了這虛幻空間的一部分,真實的影像在金色球體的反射下不斷變化,永不消散。這是花花世界的萬花筒下的幻想,是藝術家對自我精神世界的分享和執念。
《那克索斯的花園》就是這樣一座精神的花園,打破花園邊界的所有人,最后都會發現自己已經消散成了那克索斯,與另一個自己對話,循環往復。在登上美國當代藝術巔峰時,草間彌生卻悄悄離開紐約回到東京,于1977年自愿住進精神療養院。
三、藝術創作的觀念運用和語言表達
藝術是喜與悲、靈與肉的對抗,是被禁止和壓抑的欲望,是人的喜悅、苦難、絕望與幻覺,是人尋求自由的向往,它傳遞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愉悅,更是一種想象和夢境的延續。人的精神包括理性和非理性兩部分,正如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理性和非理性是同時存在的。
亞里士多德說:“在他們躁狂癥發作的時候,就是優秀的出色的詩人,而此病一旦治好,就再也寫不出詩句了。”
藝術是良藥,是帶我們走出絕境的光,它幫我們認識自然、生命和本源。只要從精神從內心出發找到釋放的窗口,就可以在空間中找到平衡的自由。
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很多情緒會在形象化的過程中得到消解和升華。這源自生命中難以捕捉的素材,如夢境以及與心理有關的描繪等等。夢是現實的倒影,是自己和自己的辯駁,是從自我到忘我的過渡,是一個與人息息相關的人生組成部分。當人沉入內心最隱秘的夢境,聽到、看到、感受到的一切,呼吸、痛苦、掙扎以及歡樂,都并不是沒有意義的。
“失物招領”系列創作正是在這樣的思考下,以一種自我剖析和追問的狀態呈現的。每一個物件都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在我們的童年中有很多元素,如木馬、機器、電話、電視機的陪伴,它們是物,是靜止的,卻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媒介和源泉。在夢中它們或長出翅膀飛翔,或變出手腳奔跑。我們的精神世界住著很多這樣的靈魂,筆者要把他們一一釋放出來,用客觀物的世界包裹內心的迷茫和不知所措,得到既熟悉又扭曲的新生命,這是熟悉又陌生的、幻想和夢境的重現。作品采用木頭和金屬結合的方式,從精神層面重新闡釋各個元素的存在。
創作是一個慢慢摸索、慢慢改變的過程,是將受情感激發產生的靈感轉變的過程,是一個讓人的精神獲得自由和解放的過程。
四、結語
很長時間以來藝術形態的變化從來不曾停止。從生活用品到城市建設,藝術的身影無處不在。精神分析向我們展示了藝術和生命的所有聯系、內涵和本質。在藝術走向絕境的時刻,是原始藝術、精神藝術和兒童藝術幫助那些走投無路的藝術家尋找到了新的動力和方向。
參考文獻:
[1]達利.達利自傳[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2]達利.一個天才的日記[M].陳蒼多,譯.臺北:臺灣新雨出版社,1994.
[3]奧格登.精神分析藝術[M].張旭,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李行遠.西方美術史綱[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5]休斯.新藝術的震撼[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
[6]邵大箴.西方現代美術思潮[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1990.
[7]拉塞爾.現代藝術的意義[M].陳世懷,常寧生,編譯.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3.
[8]何政廣.寫給大家的歐美現代美術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5.
[9]阿納森.西方現代藝術史[M].鄒德儂,巴竹師,譯.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
作者單位:
吉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