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剛
摘 要:隨著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的蓬勃發展,視頻新聞已經成為新聞信息傳遞的最為直觀的手段。新聞要素的視覺傳達取決于視頻鏡頭的拍攝與剪輯。視頻新聞中新聞人物鏡頭的拍攝剪輯是否得當直接影響到新聞信息的有效傳遞。新聞鏡頭特別是新聞中重點人物的鏡頭選取也是考驗視頻新聞攝制人員視覺傳達把控能力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新聞人物;視頻新聞;新聞鏡頭
隨著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的蓬勃發展,視頻新聞已經成為新聞信息傳遞的最為直觀的手段。西方新聞界把新聞要素稱為5個W和1個H,在這里我把它們定義為6個何,即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狀。新聞要素中何時、何地、何人、何事都可以通過鏡頭展現出來。新聞要素的視覺傳達取決于視頻鏡頭的拍攝與剪輯。視頻新聞中新聞人物鏡頭的拍攝剪輯是否得當直接影響到新聞信息的有效傳遞。新聞鏡頭特別是新聞中重點人物的鏡頭選取是考驗視頻新聞攝制人員視覺傳達把控能力的主要途徑。
一、視頻新聞中的新聞人物
“電視新聞是電視媒介傳播者以現代電子技術為傳播手段,以聲音、畫面為傳播符號,以大眾傳播信息為目的,對新進或正在發生、發現的事實的報道。”[1]視頻新聞是通過音頻、視頻、文字共同呈現、承載并傳達重要新聞信息。視頻新聞對于新聞事件的有效傳遞通過鏡頭完成,新聞六要素中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可以通過鏡頭直觀地表現出來,其中新聞人物的鏡頭拍攝與剪輯效果最為明顯。
視頻新聞人物是指視頻新聞鏡頭中出現的所有人物,包含新聞鏡頭中出現的普通人、隨機采訪人、新聞事件的見證人、新聞主角、新聞主角家人或利益攸關者、新聞事件的專家及主管領導、出鏡記者等。在視頻新聞中出現的人物,受訪者是重點新聞人物,是新聞的重要支撐,是整條新聞的靈魂。采訪者即出鏡記者是新聞的引入者、敘述者,兩者最為重要。
(一)受訪者是新聞事件有效傳播的靈魂
一則視頻新聞只有擁有新聞受訪者接受采訪的鏡頭,才會具有新聞價值傳遞的靈魂。視頻新聞中受訪者的出現可以有效提升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以及鮮活性。視頻新聞中呈現的每一個被采訪人都是經過仔細考慮后確定的,具有不可替代性。
(二)出鏡記者是新聞傳遞的橋梁
出鏡記者是新聞現場直接的觀察者、記錄者和講述者。 出鏡記者面對鏡頭進行報道時,是新聞事件的引入者、講述者;在面向受訪者進行提問時,又是受眾的代言人、新聞信息的發掘者;在新聞信息發布中,又是新聞信息的把關人和推送者。出鏡記者架起了新聞與受眾之間信息傳遞的橋梁。
二、視頻新聞中鏡頭拍攝存在的問題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全民記者”“全民視頻”蜂擁而至,導致傳媒領域特別是視頻新聞制作參差不齊。視頻新聞鏡頭拍攝很多都不專業,沒有設計,視頻中的人物鏡頭不美觀、不大氣、不突出,致使想要表現的人物難以表現,新聞本身的價值沒有得到有效傳遞。
第一,人物景別不規范。不同于電影和一般的攝影,新聞視頻中的人物景別往往有相對固定的要求。比如,頭上空間不能過大、下邊緣裁剪更加細致等。頭上空間過大,就會使人物顯得很小,被觀眾所輕視或忽略;頭上空間過小,則會顯得壓抑而不協調。
第二,拍攝機位放置不合理。在新聞視頻拍攝時,適宜用水平拍攝,俯拍和仰拍多會讓受眾感到不舒服。如果不是刻意去表現某種效果,新聞攝像師不宜把機位調得過高和過低,以免帶來不良效果。
第三,構圖不符合視覺習慣。很多攝像沒有進行專業學習,拍出的畫面傾斜、沒有重點,新聞人物遠離視覺中心和視覺重心。很多時候拍攝的鏡頭讓受眾不想再看下去,從而影響了收視率。
第四,人物視線安排不合理。在新聞采訪時,出鏡記者和被采訪人的視線對于新聞本身的價值呈現影響很大。受訪人一會兒看鏡頭,一會兒不看鏡頭,出鏡記者的眼神飄忽、視線不定會極大地削弱視頻新聞的可信度,從而影響到收視效果和新聞價值傳遞。
三、視頻新聞中重點人物的鏡頭設計
視頻新聞中重點人物,即受訪者和出鏡記者,如果鏡頭的設計合理,將有利于新聞信息的有效傳遞,對人物和新聞起到積極作用。
(一)視頻新聞中受訪者的鏡頭設計
視頻新聞中的受訪者是新聞中接受采訪的人,是新聞信息的提供者,為該條新聞的核心價值提供佐證,從而提升新聞的客觀性、真實性和直觀性。鏡頭拍攝時,為了讓受眾能夠看到清晰、穩定的受訪人物畫面,我們常常對拍攝的鏡頭進行一些簡單而有效的設計,在新聞現場尋找合適的機位、恰當的角度、舒服的拍攝高度、易于突出人物特征的景別等進行拍攝,以滿足受眾對于新聞要素的求知欲。
第一,構圖。為了更好地突出受訪者,在視頻鏡頭拍攝時需要把受訪者放置在畫面的視覺中心。拍攝時常采用中心構圖(受訪人在畫面中間)法或三分法(受訪人在畫面左側或右側的三分之一處)。
第二,景別。為了突出受訪者的面容、表情和某些細節,我們在鏡頭拍攝時往往選擇近距離的景別,如近景(受訪者頭頂到胸部呈現在畫面中,頭頂到畫面上邊緣可保留少量空間)或帶肩特寫(受訪者頭頂到肩膀呈現在畫面中,畫面下邊緣截取到受訪者的鎖骨下方,頭頂到畫面上邊緣可保留極少的空白)。在固定鏡頭、固定站位、固定景別的拍攝中,這兩個景別用得最多。
第三,拍攝方向。在新聞拍攝時,為了突出客觀性,攝制人員常常選擇受訪者的斜前方而不是正前方進行拍攝。正前方拍攝易流于主觀,斜前方45°為最佳角度。有時候根據新聞需要也可適當調整。
第四,機位高度。為了拉近新聞與受眾的距離,視頻新聞拍攝人員常選用水平拍攝,也就是攝像機鏡頭與受訪者的視線保持水平,這樣可以讓受眾在心理上感到平等、舒適。
第五,視覺方向。視頻新聞中的受訪者應該看向旁邊的記者,而不是攝像機,視覺方向相對固定。這樣可以避免受訪者眼神飄忽不定、躲躲閃閃的尷尬。
(二)視頻新聞中出鏡記者的鏡頭設計
視頻新聞中的出鏡記者是新聞現場直接的觀察者、記錄者和講述者。從某種意義上說,出鏡記者架起新聞與受眾之間信息有效傳遞的橋梁。出鏡記者在鏡頭里的表現直接影響到受眾的感官,甚至影響到受眾的心理。出鏡記者的鏡頭是影響受眾是否有效觀看新聞的關鍵。
第一,構圖。為了更好地突出出鏡記者的出鏡報道,在視頻鏡頭拍攝時需要把出鏡記者放置在畫面的視覺中心。拍攝時一般采用中心構圖法或三分法,但是在動態拍攝時,構圖方式也會根據需要做適當調整。
第二,景別。出鏡記者固定站位報道時,我們常常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景別,如中景(出鏡記者頭頂到胯呈現在畫面中,畫面下邊緣截取到胯,頭頂到畫面上邊緣可保留適度空間)或中近景(出鏡記者頭頂到腰部呈現在畫面中,頭頂到畫面上邊緣可保留少量的空間),甚至近景(出鏡記者頭頂到胸部呈現在畫面中,頭頂到畫面上邊緣可保留微量空間)。出鏡記者在移動走位報道時,常采用的景別為中全景(出鏡記者頭頂到膝蓋下方呈現在畫面中,頭頂到畫面上邊緣可保留適度空間)、小全景(出鏡記者頭頂到大腿呈現在畫面中,頭頂到畫面上邊緣可保留適度空間)和中景。
第三,拍攝方向。在出鏡記者報道時,新聞攝制人員常常選擇在出鏡記者的正前方進行拍攝。這樣是為了突出直觀性、對象感,增加與受眾的交流。在出鏡記者采訪時,常選擇斜前方和后側方的越肩鏡頭作為反應鏡頭。
第四,機位高度。為了拉近新聞與出鏡記者的心理距離,視頻新聞拍攝人員常選用水平拍攝,這樣可以讓受眾在心理上感到平等、舒適。有時為了特殊需要,偶爾增加仰拍與俯拍。
第五,視覺方向。視頻新聞中出鏡記者的攝像機鏡頭(攝像機鏡頭就是受眾的眼睛),視覺方向相對固定,這樣可以直面受眾,增加視覺交流。當出鏡記者采訪時,眼睛應該看向旁邊的受訪者,而不是攝像機,視覺方向相對固定。
四、結語
隨著傳輸技術的發展,視頻新聞的傳遞越來越快捷。拍好視頻鏡頭、做好新聞剪輯是大眾傳媒從業人員的必修課。新聞中重點人物的鏡頭攝編與應用直接受到從業人員專業程度的影響。專業人士做專業的事,只有通過專業人士“火眼金睛”的考驗和受眾審美心理的考驗,視頻新聞攝制人員的作品才能從海量非專業人士攝制的作品中脫穎而出,只有制作出更好的視頻新聞作品,專業的視頻采編制作人員才能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曾祥敏,周逵.電視新聞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4.
作者單位:
南京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