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燕
摘 要:旅游業的興起和繁榮,催生了旅游紀念品這一重要商品形式,無疑給我們的傳統民間扎染產業帶來了一個新的發展契機。目前市場上的很多扎染產品缺乏個性,沒有表現出扎染的藝術特色以及特有的地域文化內涵,與當地的旅游特色關聯很少,更缺乏創新以及在應用方面的研究。文章對山西扎染藝術的發展進行研究和整理,闡述了其在文旅融合發展基礎上的發展現狀,并提出了扎染工藝改良與結合地方生產力回歸的發展之路。
關鍵詞:三晉;旅游文化;扎染
一、三晉扎染藝術的歷史淵源
山西扎染具有濃郁的民間藝術風格,1000多種紋樣上凝聚著千百年的歷史,山西人民的民俗風情與審美情趣盡含其中,與各種工藝手法一起構成極具特色的織染文化。在第三屆山西文博會5號展廳內,不同形態的扎染土布煥發出燦爛的光輝,這些扎染過的土布被做成兼具藝術和實用性的壁掛、枕套、包、圍巾、桌布、擺件等,十分美妙。山西省由于較為封閉的環境形成了穩定而又獨特的扎染風格。相較于南方藍染布而言,山西扎染每一塊布都要經過數十道工序,層層著色后將圖案花紋脈絡縫扎起來。待固色后拆開,洗去雜色,圖案花紋立馬顯露眼前,顏色鮮艷并過渡自然,美妙異常。
山西扎染藝術雖然歷史較短,卻早已與山西精神、山西傳統審美意識完美融合,形成了山西扎染特有的風格。山西扎染的圖案伴隨著市場需求的擴大也日漸個性化,種類繁多,尺寸不一。結合山西旅游文化而衍生出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扎染包包、扎染圍巾、扎染衣裙等一經上市便備受國內外消費者和時裝界的好評和青睞。目前扎染被運用于更廣泛的領域,壁掛、臺布、窗簾、床單等精致的扎染家居品別具一格,深受消費者喜愛。
二、山西文化旅游背景下扎染藝術的發展現狀
山西文化旅游資源具有鮮明的特色,例如平遙中國年、晉商社火節、堯廟正月廟會、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節、云丘山中和文化旅游節等一系列山西特色傳統節日,其深厚的文化意蘊無論是傳承還是發展都極富意義。山西擁有晉祠、五臺山、懸空寺、平遙古城、云岡石窟、南禪寺、鸛雀樓、喬家大院等名勝古跡,文化旅游開發潛力巨大。山西省本地文化資源與扎染技藝相結合的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問題,如何將其更好地發展下去,讓更多人認識到民間藝術的歷史價值,關注民族藝術的現狀,以及如何擴大市場等方面仍存在著很大的拓展空間。
目前山西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染與山西本土文化相結合,為傳統民間扎染產業提供一個發展的新契機。但是市場上的扎染產品缺少特性,不僅沒有表現出扎染的自然紋理以及特有的文化內涵,而且與當地的文化特色關聯很少,失去了傳統扎染產品所特有的韻味、地方特色以及人文內涵,更缺乏創新以及在應用方面的研究。手工扎染發展正處于這樣一種形勢下,依然在沿用著傳統的傳承模式,扎染主要用于生產家居用品或者旅游紀念品。扎染在山西的市場并不廣闊,為了重新喚起本土印染工藝的魅力,將地方特色文化藝術與扎染這一古老技藝結合起來,重新喚起人們對染藝的熱愛,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進行改良與發展,使得扎染工藝與地方特色相結合而煥發新的生機,為山西的旅游業作出一定的貢獻。
三、山西文化旅游背景下扎染藝術的發展之路
得天獨厚的文化背景下,山西旅游資源仍然具有相當大的開發空間,對經濟轉型發展的貢獻仍然具有相當大的潛力。五臺山、玄中寺、云岡石窟、青蓮寺密宗文物石刻、懸空寺等等佛教建筑遍布全省,山西的佛教文化在全國的佛教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山西佛教文化的造像、壁畫、彩塑等精品繁多,只有抓住這些機遇,積極傳承與創新,才能推動山西省的旅游業轉型升級,力爭建設文化旅游經濟強省。
(一)把握扎染藝術的良好機遇
山西的文化旅游業迎來了歷史的轉折點,山西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再次指出,高度重視山西省文化旅游業的發展,這無疑為山西扎染的發展打開了更廣闊的空間。在國家重視“非遺”的傳承與保護的當下,山西省于2006年成立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一經成立,便大力發掘、研究、保護和傳承山西本地寶貴的非物質文化。扎染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三晉的印染技術進行創新,吸取了山西風情的扎染藝術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山西省響應國家號召用創新的方式拓寬本省印染技術,緊跟時代的步伐把握好扎染藝術發展的良好機遇。
(二)造像語言
山西佛教文化歷史深厚,五臺山的造像語言更是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色彩瑰麗、造型多樣,以這些為依據,可以引申和創作出豐富多彩的圖示化語言,這為扎染的創作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為佛像造像語言與扎染圖案的結合尋找到一種新的契機,使兩種完全不同的造型語言得到互相交融與融合,來展現出一種別具一格的藝術風貌。同時,扎染所表現出來的藝術效果與五臺山的佛像造像語言所呈現的藝術效果剛好契合,色彩濃郁而高雅,并呈現出一種別樣的風貌,可以通過這一技法設計和制作出很多精美的旅游文化產品,同時可以更好地宣傳和弘揚本土文化。通過對民族扎染工藝與佛教理念,進行全面系統的歸納與整理,對扎染工藝中圖形的準確與霧化處理性進行細致分析與探討,找到能正確表達佛法理念的途徑,將傳統技藝與佛法的廣博結合,表現人與自然、人與天地的和諧,力求在當代社會環境下將扎染技藝的美和佛教理念的美結合,為其注入新鮮的藝術表現力,使這一傳統藝術重現生命活力。
(三)色彩
生存環境的不同必定導致人們對色彩的認知和喜好存在地域性差異。山西省因其黃土高原地理條件的影響,具有濃艷熱烈的純色裝飾藝術特征、色彩形式和色彩觀念。不同于南方地區的藍白兩色扎染,山西扎染在吸收傳統的同時,悄然把山西藝術元素與傳統扎染融合,借助抽象類、民俗類、皮影類、戲曲文化、佛教文化等手法予以表現,利用現代染料將中國工筆水墨藝術融匯其中,色彩和層次更為豐富,圖案純樸、色彩艷麗、構圖簡潔、造型夸張。相較于南方以純凈的色彩和細膩柔和的紋理來襯托圖案的表現手法,山西吸取了黃土高原色彩文化,將關乎扎染作品最終呈現效果的重心分散到了制作的每個環節,粗獷的技法、鮮艷的色彩和濃郁的地方風情缺一不可,最終在呈現效果、表現方式以及制作技法上形成了山西獨特的地域風格,讓扎染散發出別樣的藝術光彩。三晉扎染憑借著極具地方特色的色彩風格,勇于創新,利用當地盛產的核桃,進行大膽嘗試,核桃皮染色成為山西當地使用率最高的植物染色方法。核桃皮染出的獨特煙黑色完美地融入了山西的扎染色彩風格,使山西扎染作品的最終呈現效果變動更具地方風情與精彩。山西緊跟全球化時代的腳步,力爭將山西文創產品與世界接軌,登上國際舞臺,色彩獨特的山西扎染迎來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山西省應將旅游文化與扎染技藝相結合,使扎染藝術更好地發展下去,讓更多的人認識民間藝術的歷史價值,關注民族藝術的現狀。文章對傳統扎染工藝的優勢和藝術特征進行分析,將傳統工藝與時代潮流相結合,吸收地方特色藝術理念,不斷創新,改進扎染內容缺乏時代特色的現狀,盡力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更好地向人們展示扎染這一神秘的藝術特色,并且推動山西省旅游業轉型升級,引起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廣泛關注,將傳統技藝與山西旅游文化結合,對其進行創新,為當今民間藝術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參考。
參考文獻:
[1]石婉茹,馬軍.山西民間工藝[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0.
[2]尹強.淺析山西刺繡中的鄉俗文化[J].藝術品鑒,2016(2):124.
[3]薛文禮,楊秀峰.山西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運城學院學報,2005(3):38-41.
[4]曾婉琳.大理巍山地區民族扎染產業現狀及傳承思考[J].湖南包裝,2019(1):43-45,57.
[5]劉江,安勇.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紀念品現狀與創新設計[J].湖南包裝,2017(4):30-31,42.
[6]王佳元.文化創意服務業 發展與選擇[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12.
[7]石婉茹,馬軍.山西民間工藝[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
山西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