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慧琳 韓 燦
(1.濮陽市統計局,河南 濮陽 457000;2.范縣統計局,河南 范縣 457500)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亟須通過改革釋放內需潛力、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內生動力,提高創新力、競爭力和抵御風險能力。在此背景下,適時反映“三新”經濟發展狀況、精準量化“三新”經濟增加值是大勢所趨。本文基于現行“三新”經濟統計監測制度,對“三新”經濟增加值的核算方法進行探討[1]。
所謂“新”,與“舊”相對。“三新”經濟以信息化、數字化、跨界融合、分享為主要特征,集新理念、新技術、新知識、新信息為一體,成為支撐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國家統計局給出的官方定義是:“三新”經濟是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核心內容的經濟活動的集合。新產業指應用新科技成果、新興技術形成一定規模的新型經濟活動。新業態指順應多元化、多樣化、個性化的產品或服務需求,依托技術創新和應用,從現有產業和領域中衍生疊加出的新環節、新鏈條、新活動形態。新商業模式指為實現用戶價值和企業持續盈利目標,對企業經營的各種內外要素進行整合和重組,形成高效并具有獨特競爭力的商業運行模式[2]。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寧夏時指出:“要堅持不懈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發展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要發揮創新驅動作用,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發展。”可見,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大力發展新經濟已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國家統計局從2015年開始醞釀并逐步開展“三新”統計工作,這是由統計的職能和任務決定的。一方面,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代表的新經濟加速發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方興未艾,對統計的全面性、準確性、時效性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以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對變革統計生產方式、深化統計改革創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9年相關數據,經核算,2019年我國“三新”經濟增加值為161927億元,占GDP的比重為16.3%,比2018提高0.2個百分點,比2017年提高0.5個百分點。按現價計算的增速為9.3%,比同期GDP現價增速高1.5個百分點,“三新”經濟正釋放澎湃動力。
2016年4月20日,國家統計局經過將近一年的籌備,印發了《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專項統計報表制度》。
2017年2月20日,國家統計局印發了《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分類(試行)》,2018年印發了《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分類(2018)》。分類采用線分類法和分層次編碼方法,將“三新”經濟劃分為3層,共9個大類、63個中類和353個小類,范圍涵蓋現代農林牧漁業、先進制造業、新能源活動、節能環保活動、互聯網與現代信息技術服務、現代技術服務與創新創業服務活動、現代生產性服務活動、新型生活性服務活動、現代綜合管理活動等,分類標準更加明確[3]。由于本套分類與《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沒有一對一的對應關系,而是存在交叉,即一個“三新”經濟小類可能對應一個或多個國民經濟行業小類,一個國民經濟行業小類也可能對應一個或多個“三新”經濟小類。為此建立了與《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的對應關系,在國民經濟行業類別中僅有部分活動屬于“三新”統計分類的,行業分類代碼做了特別標注。
2017年8月13日,國家統計局印發《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監測制度(試行)》。制度的建立,為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大力發展“三新”經濟提供了參考依據。
監測制度建立后,國家統計局便探索開展“三新”經濟增加值核算,并制定了“三新”經濟增加值核算辦法,嘗試進行初步測算。
所謂“三新”經濟增加值,是指從事“三新”經濟活動的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進行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
1.核算方法
“三新”經濟增加值的核算從生產方進行,根據基礎資料狀況,主要采用生產法、收入法、增加值率法和相關指標推算法等多種方法進行核算。
生產法是從生產的角度衡量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新創造價值的方法。即從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總產品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消耗和使用的中間貨物及服務價值得到增加價值。核算公式為:

收入法也稱分配法,是從常住單位從事生產活動形成收入的角度核算生產活動最終成果的方法。收入法增加值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余四個部分組成,稱為收入法構成項。核算公式為:

增加值率法首先要利用企業營業收入等指標直接計算行業總產出,然后用增加值率乘總產出得出增加值。其中,增加值率采用核算期上年度GDP核算數據,使用行業小類增加值率,如果沒有行業小類數據,則使用所歸屬大類的增加值率。核算公式為:

相關指標推算法是指利用相關指標增長速度、第三方平臺交易額等指標推算增加值的方法。對部分暫時無法獲取基礎資料或現有資料不能準確推算增加值的行業,如有其他可以用來推算增加值的相關指標,采用相關指標推算法。核算公式為:

2.核算分類
“三新”經濟增加值核算基本可按“三新”經濟統計分類分為01大類(現代農林牧漁業)、02—03大類(先進制造業、新型能源活動)和04—49大類(節能環保活動、互聯網與現代信息技術服務、現代技術服務與創新創業服務、現代生產性服務活動、新型生活性服務活動、現代綜合管理活動)三部分,并以此為標準計算“三新”經濟增加值的產業分類。除此之外,“三新”經濟增加值還可按重點領域觀察,其中有戰略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電子商務三個重點領域。由于“三新”重點領域范圍存在交叉,因此不能簡單相加。基本表式見附表。

附表 “三新”經濟增加值基本表
《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分類(2018)》與《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單獨看都非常翔實完善,但二者之間不存在一一對應關系,而是相互交叉融合。即一個“三新”經濟小類可能對應一個或多個國民經濟行業小類,一個國民經濟行業小類也可能對應一個或多個“三新”經濟小類。常規的GDP核算是依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標準進行的,“三新”經濟增加值的核算打破這種分類和邊界重新核算,無疑增加了工作量,加大了誤差概率。
“三新”經濟之間存在交集,不能將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三者簡單相加得出“三新”總規模,這樣將會重復統計。在我國,一些企業集團(總部)通過兼并重組、股權并購等方式快速融合新技術、擴張產業鏈,大量跨地區的新興經濟分支機構應運而生。按照目前“法人在地”統計原則,總部所在地區與分支機構所在地區經濟總量和新興經濟規模在統計時容易出現重復或遺漏現象。同時,現行以主營業務活動為依據進行分專業統計的模式,難以全面系統準確地采集企業的全部經營活動數據,一些作為企業非主營活動的新興經濟內容可能漏掉或錯統。
“三新”經濟并未實現從上到下的統一核算,對國家下發的“三新”經濟統計監測制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有所創新,且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部分計入“三新”經濟的行業比例不同,造成“三新”經濟增加值測算標準、口徑不統一,省際之間難以進行客觀科學的橫向對比。如浙江省對“三新”經濟的測度增加了數字經濟、全域旅游、特色小鎮、時尚產業等特色內容,并調整了國家下發的《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分類(2018)》部分內容,新增了金融租賃服務6631、控股公司服務6920、金融信息服務6940和其他未列明金融業6990的部分內容,將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6930部分計入“三新”經濟作為全部計入等。上海、重慶、貴州等地也在“三新”經濟統計方面做了大量實證研究和探索,各地實際情況不同,制度各有增減變化,給橫向對比和區域分析帶來困難。
“三新”經濟統計監測數據的獲取,給統計部門自身和統計調查對象都帶來困難。
對統計部門來說,盡管有制度可依照,但判定企業(法人單位)是否在“三新”經濟統計監測范圍內仍存在一定困難。在法人單位填報的《調查單位基本情況表》中,一般通過行業代碼、主要業務活動和零售業態等指標判斷該企業是否應納入“三新”經濟統計監測,但這些指標無法精確判斷企業的“三新”經濟歸屬度。而且相當一部分企業實行跨行業經營模式或混業經營模式,要確定其“三新”業務活動占全部業務活動的比重,加大了認定工作的難度。再加上“三新”經濟是一個動態概念,隨著經濟的發展,其外延在不斷擴展變化,范圍在不斷更新改變,“三新”企業跟隨市場調整經營活動內容和方式的節奏快于傳統產業,統計監測顯得相對生硬和滯后。
對微觀個體來說,在原有統計報表基礎上分離“三新”業務活動將增加企業統計人員負擔,對基層報表的完整性、填報質量以及填表人員對“三新”經濟的把握提出新的挑戰。
《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監測制度(試行)》對“三新”經濟的定義及特征進行了明確,涵蓋“三新”經濟綜合情況、新興現代農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新產品、新服務、高技術產業、科技企業孵化器、企業創新、電子商務、互聯網平臺、互聯網金融、城市商業綜合體、開發園區等13項重點內容,共29張綜合表。其中24張綜合表涉及“三新”經濟增加值的核算,20張綜合表涉及分地區數據,報表內容豐富,涵蓋性強,資料翔實,對獲取統一的“三新”經濟統計數據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實際操作中,要完成這29張綜合表,需搜集、加工、整理包括14個專業處室的調查數據,并在科技、商務、工商、人民銀行、通信管理局等多個部門取數。由于資料繁雜,對地市級來說較多指標難以取得,極大地影響了下級部門對本地區“三新”經濟的統計監測和對“三新”經濟增加值的測算。
“三新”經濟的“新”體現在這是一個動態概念,隨著經濟的發展,其內涵和外延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在信息技術浪潮的推動下,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產業融合等新業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截至目前,尚未形成國際社會普遍認可、具有嚴格意義的“三新”經濟概念,所以“三新”經濟統計的指標含義及口徑界定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參照,只能通過實踐來探索和完善。而新成長起來的業態無法充分體現在常規統計中,成為經濟核算的新挑戰。
此外,“三新”經濟活動主體分布廣、規模小、變化快、監測難,“三新”企業量大面廣,生得快、長得快、發展變化快,有些規模小的“三新”企業死得也快,加上一些分支機構跨地經營,這些都給統計單位入庫和實時監測帶來很大困難。
2020年以來,中央的一系列部署都在支持培育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孕育發展新動能。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線上課堂、遠程醫療、在線辦公等新業態加速成長,“直播帶貨”等異常火熱,助力網上零售加快發展,中國數字經濟迸發出充沛活力。此外,數字經濟和傳統產業深度融合,5G、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基建”加速推進,不斷激發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從當前看,國家自2018年開始公布“三新”經濟增加值數據及其在GDP中所占比重,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進度與國家存在差距,地市級開展“三新”經濟統計監測和核算的更是鳳毛麟角,跟不上國家精心培育、加強鼓勵新動能的需要。
制定一套全國統一、各地適用、科學規范的“三新”經濟統計監測制度和“三新”經濟增加值核算方案,客觀準確地反映“三新”經濟發展成效和現狀迫在眉睫,不僅是地方黨委和政府精準決策的需要,也是人民大眾的呼喚期待。就此,本文提一些不成熟的對策,僅供參考。
當前的“三新”經濟統計監測既要按新經濟分類計算,又要按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計算,從基層填報、行業分批、數據匯總到最終核算,每一步都非常煩瑣。建議仍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為基礎,在原有20個國民經濟行業門類、97個行業大類、473個行業中類和1380個行業小類的基礎上,保持原門類、大類、中類不變,在1380個小類基礎上增加新的小類,將所有小類劃分為傳統經濟和“三新”經濟兩個類別,即每個小類一拓為二,各自編制小類代碼。
如《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中的3591環境保護專用設備制造行業,在《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分類(2018)》中歸屬于水污染防治設備制造、大氣污染防治設備制造、固體廢棄物處置設備制造、噪聲與振動控制設備制造、環境應急設備制造、土壤修復設備制造、生物相關設備儀器制造等7個不同的行業小類,需要打破界限,重新區分這7個不同的行業小類有哪些可以歸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中的3591行業,將符合條件的行業重新歸置整合為一個新的4位行業代碼,作為“三新”經濟的行業代碼,無須再以“*”為標識界定“三新”經濟。這樣既保證了“三新”經濟統計監測與傳統定期報表的一致性,又為“三新”經濟活動的不斷成長擴展留足了空間,同時也解決了對“三新”經濟的界定難把握,監測、核算與“三新”經濟的實際發展存在缺口等問題。
將“三新”經濟統計監測指標最大限度地納入常規年度調查,尤其是一套表企業。在原有基礎上改進和完善基本單位名錄庫,對行業代碼和行業活動重新進行填報界定,以全面、準確、及時地甄別和界定“三新”經濟調查單位,這也是開展“三新”經濟統計監測和核算的重要前提。繼續加強和完善對名錄庫的管理,確保標準統一、操作規范、不重不漏,積極鼓勵和引導“三新”企業入庫。
對聯網直報企業實行全面調查,直接篩選、匯總各行業“三新”經濟主要指標情況,按收入法測算“三新”經濟增加值。對于非一套表企業,年度資料可能無法滿足收入法核算的要求,可借助經濟普查中相應行業的增加值率推算。
“三新”經濟活動中,小微企業占比較大,可以將小微企業的“三新”經濟統計向微觀調查方向傾斜,建立抽樣制度,挑選穩定、代表性強的樣本合理推算“三新”經濟數據。
做好“三新”統計監測工作,必須先弄清楚“三新”是什么,專業統計人員、基層統計人員以及企業統計人員,都要熟練掌握“三新”的內涵和特征。盡快熟悉方法制度,熟悉“三新”統計監測制度的基本框架、主要指標、基礎數據來源、采集方法以及數據報送要求等。另外,“三新”經濟是一個動態概念,特別是在現代信息技術加速發展的態勢下,新的經濟現象不斷涌現,我們必須不斷學習,跟上時代步伐。同時要善于總結本地實踐經驗,為完善“三新”統計制度、改進統計方法提出寶貴意見。
2018年“三新”統計監測制度中有10張表直接來自部門行政記錄和統計調查制度。各部門為推動“三新”經濟發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具體工作過程中搜集并掌握了大量涉及“三新”企業的信息和數據,行業協會和大數據公司也掌握了大量的業內信息。“三新”統計監測工作量大,涉及專業和科室多,要強化與專業部門的溝通協調,加強部門協作,打破“信息孤島”,建立信息共享機制。
此外,解決“三新”企業入庫問題,需要廣泛利用工商企業登記信息、稅務企業信息和企業法人庫信息等行政記錄,在此基礎上,通過篩選進一步了解“三新”企業的變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