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 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現代服務業是指以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網絡技術為主要支撐,建立在新的商業模式、服務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礎上的服務產業。依照國民經濟產業分類標準,現代服務業包括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房地產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八個大類。現代服務業通過關聯效應及波及效應帶動其他傳統產業發展,實現產業結構優化,推動社會資源高效配置。
“現代服務業”的概念比較具有中國特色,最早出現于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國外與之對應的概念為“生產性服務業(Greenfield,1966)”[1]或“知識密集型服務業(DenHertog,2000)”[2]。Park 和 Chan(1989)分析了制造業部門和生產性服務業部門之間的非對稱跨部門關系,服務業為制造業提供的中間投入性要素低于制造業供給服務業生產活動需要的投入性資源[3]。Jacobs等(2012)指出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具有聚集效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跨國公司空間分布的影響[4]。國內一些學者主要從現代服務業內部結構的演變趨勢及與個別產業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投入產出分析。黃莉芳等(2015)基于中國和美國投入產出數據,對兩國現代服務業內部結構的演變趨勢進行比較研究,發現中國現代服務業存在產業內部結構低端化、勞動者報酬份額低等一系列問題[5]。張健等(2016)基于京津兩地2002—2010年的投入產出表,對現代服務業的產業融合度進行分析,指出現代服務業內外部融合促進了產業結構升級,為服務行業企業提供了更好的發展空間[6]。朱文娟等(2020)利用我國投入產出統計數據構建社會網絡分析模型,對現代服務業各細分部門間及其與制造業部門間進行產業關聯分析,結果表明近年來現代服務產業細化部門間的聯系趨于緊密,產業地位日益凸顯[7]。顧乃華(2007)利用投入產出分析方法驗證了高新技術產業與現代服務業耦合的一般規律,研究表明隨著現代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產業耦合程度的提高,現代服務業的產業波及效應也隨之上升[8]。沈蕾等(2016)利用北京2002—2010年的投入產出表,研究不同因素對北京現代服務業產業融合的促進程度,發現技術進步對北京現代服務業產業融合的促進作用最大,而在服務業的開放程度以及與制造業的融合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升[9]。金春(2017)運用價值型投入產出模型對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現代服務業的產業融合進行測度,指出現代服務業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融合力較弱,缺乏融合互動性[10]。鄭玉(2020)利用投入產出分析方法比較中國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制造業與服務業在國際分工中的經濟與技術地位演變特征,發現我國高技術制造產業與現代服務業的經濟地位和技術地位與發達國家之間仍存在較大差距,但自2012年以來呈現出向發達國家弱收斂趨勢[11]。
現有的研究更多注重分析現代服務業內部變化趨勢以及與個別產業之間的關聯關系,缺乏對現代服務業對全產業關聯效應與波及效應的研究。本文將國民經濟全部產業合并劃分為:農林牧漁業、采礦業、傳統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現代服務業、傳統服務業八個大類,利用最新的投入產出表對中國現代服務業投入產出效應進行深入研究。
現代服務業總體投入產出狀況分析,包括反映現代服務業各類產品的總產出狀況分析,反映現代服務業生產過程中創造新增價值的增加值狀況分析以及反映現代服務業在進出口對外貿易方面競爭力的凈出口狀況分析三個部分。

表1 八大產業總產出
從表1可以看出,2017年現代服務業總產出為4389375063萬元,在全部產業中所占比重為19.44%,在八大產業中排名第二位,僅低于傳統制造業,約為傳統制造業的一半,但遠高于高新技術產業。與2012年相比,現代服務業總產出增長了85.89%,超過全產業總產出增幅的兩倍,且遠超排名第二的高新技術產業。2017年現代服務業總產出占全產業比重較2012年上升4.69個百分點,在八大產業中增幅排在第一名,其比重增加幅度約為傳統服務業的兩倍。由此可見,現代服務業總產出水平顯著高于全產業平均水平,且增速最快,說明現代服務業發展很快且對中國經濟發展越來越重要。

表2 八大產業增加值
由表2可知,2017年現代服務業的增加值總額為2315516481萬元,在全產業占比為28.13%,在八大產業中其增加值最高,所占比重與傳統制造業、傳統服務業水平相近。與2012年相比,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增幅達82.78%,在八大產業的增幅中排名第一,比全產業增幅高了29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全產業比重相對2012年上升4.53個百分點,約為傳統服務業比重增幅的兩倍,在全產業中仍處于最高水平。由此可見,在八大產業中,2017年現代服務業不僅增加值最大,與2012年相比增幅也最大,說明現代服務業在中國國民經濟中創造的新增價值最大,且增速較快。
八大產業2017年凈出口狀況如表3所示。

表3 八大產業凈出口
從表3可以看出,2017年現代服務業的凈出口額為-36736869萬元,在八大產業中排名較后。與2012年相比,2017年現代服務業凈出口減少了41885465萬元,在八大產業凈出口中增加值最低;增幅為-813.53%,在八大產業中排名最后,與其他產業的凈出口額增幅差距顯著。由此可看出,中國現代服務業在國際貿易中處于逆差狀態,產業整體競爭能力有待提升。
現代服務業關聯效應分析即分析現代服務業對全產業的生產資料供給與需求情況,采取中間需求率與中間投入率作為衡量指標。
中間需求率是指某一產業的中間需求與總需求的比例。計算公式如式(1)所示:

中間投入率是指某一產業在生產過程中的中間投入與總投入之比。計算公式如式(2)所示:

八大產業2012年、2017年中間需求率與中間投入率如表4所示。

表4 八大產業的中間需求率與中間投入率

(續表)
從表4可以看出,2017年現代服務業的中間需求率為0.5255,在八大產業中排名第七,僅高于建筑業。與2012年相比,增長了1.90%,在八大產業中排名第四。2017年現代服務業的中間投入率為0.4725,在八大產業中排名第六,僅高于農林牧漁業、傳統服務業。相比2012年,增長了1.94%,僅低于建筑業,在全產業中排名第二。由此可見,現代服務業中間需求率超過0.5,呈現出生產性服務業的特征,并且在國民經濟中發揮的作用逐漸增加,與其他產業的關聯性增強;現代服務業附加值率較高但存在減小趨勢,產業增加值效率下降。
采取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來分析現代服務業對國民經濟總產出的影響程度以及現代服務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感應程度。
影響力系數是指某一產業部門每增加單位最終使用對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所造成的生產需求的波及程度。計算公式如式(3)所示:

感應度系數是指國民經濟各部門增加單位最終使用時,某一產業部門因此受到的需求感應程度。計算公式如式(4)所示:

現代服務業2012年和2017年影響力系數及感應度系數如表5所示。

表5 八大產業的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

(續表)
由表5可知,2017年現代服務業的影響力系數為0.835,在八大產業中排名六,僅高于農林牧漁業、傳統服務業。與2012年相比,增幅為3.34%,在八大產業中排名第一,是影響力系數最高的高新技術產業增幅的近兩倍。2017年現代服務業的感應度系數為1.082,在八大產業中排名第二,其感應度系數約為傳統制造業系數的一半。2012年感應度系數為0.920,2017年感應度系數增幅為17.61%,在八大產業中排名第二,與傳統服務業增加幅度接近。由此可見,影響力系數小于1,國民經濟各部門受現代服務業的拉動作用不明顯,而2017年影響力系數較2012年增幅明顯,現代服務業在經濟社會中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感應度系數大于1,現代服務業對國民經濟推動作用較強,與國民經濟其他部門聯系日益緊密。
通過對現代服務業投入產出現狀、關聯效應和波及效應的分析,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結論及建議如下:
從總量上看,現代服務業總產出、增加值的總量及增幅都比較大,但在凈出口方面則出現相反狀況,且在國際貿易中呈現逆差狀態;現代服務業的中間需求率在八大產業中處于較低水平,但超過0.5,因此現代服務業逐漸顯示出生產性產業的特征;中間投入率在八大產業中處于較低水平,反映現代服務業與國民經濟的關聯程度仍有待提升,同時顯示現代服務業的附加價值率水平較高,凈利潤率較高;現代服務業影響力系數較小,說明現代服務業對其他產業的拉動作用較小,感應度系數水平較高,超過社會影響力平均水平,且感應度系數上升幅度較大,現代服務業對經濟發展的感知更敏感,對其他產業的影響力增加。
對此,應當在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基礎上,發揮現代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在鼓勵合理有效利用外資的同時支持現代服務業企業對外投資,提高其外匯資源的使用效率,從而延緩并解決現代服務業貨物與服務的貿易逆差狀況;保持科學技術在現代服務業發展中的正向影響,建立健全科學技術管理機制,對企業科技創新提供政策引導及保護;現代服務業提供的高質量服務需求日益增加,應相對強化產業部門內部合作,實現優化內部資源整合、擴展服務范圍、提升服務效率的產業整體發展目標,從而進一步發揮現代服務業對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拉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