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華 葉麗嫻 王潔茹
廣東省陽江市婦幼保健院麻醉科,廣東陽江 529500
剖宮產后形成的瘢痕子宮如再妊娠,則再次行剖宮產術的麻醉、術中操作以及術后鎮痛的難度均有上升[1],出現并發癥的概率也上升[2]。術后鎮痛不良,產婦交感神經興奮,減少泌乳素分泌,會令乳汁分泌顯著減少[3],會減少產婦活動意愿,增加產后血栓的發生率,影響其術后康復等[4]。布托啡諾屬于高強度、高選
擇性的一類阿片類受體激動劑,其鎮痛作用強,但會造成嗜睡、眩暈等不良反應[5]。本研究旨在通過觀察布托啡諾不同劑量下的靜脈鎮痛效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以探討其在瘢痕子宮剖宮產術后鎮痛中較為安全、合理的劑量,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12月在我院產科診斷為瘢痕子宮、擬行剖宮產術的480例孕婦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產婦自愿行術后患者自控鎮痛(patient con trolled analgesia,PCA)泵;②單胎,足月產(37?41周);③產婦年齡20?40歲;④體重50?85 kg;⑤ASA 分級Ⅰ?Ⅱ級。排除標準:①胎膜早破;②嚴重妊娠并發癥(如糖尿病、先兆子癇、胎盤早剝等);③嚴重胎兒畸形,以及預計胎兒體重過低、過高(≤2000 g 或≥4000 g);④禁忌椎管內阻滯麻醉;⑤有阿片類藥物過敏史、濫用史。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產婦分為A、B、C 三組,每組各160例。A組中,平均年齡(31.3±3.3)歲;平均身高(163.5±4.7)cm;平均體重(75.9±8.3)kg;平均孕齡(38.4±0.5)周。B組中,平均年齡(32.2±3.6)歲;平均身高(160.9±4.6)cm;平均體重(76.2±8.2)kg;平均孕齡(38.3±0.5)周。C組中,平均年齡(32.5±3.4)歲;平均身高(161.6±4.8)cm;平均體重(75.7±8.0)kg;平均孕齡(38.2±0.5)周。三組的年齡、身高、體重、孕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產婦及家屬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三組產婦均未在術前用藥,入手術室后常規給予吸氧,開放左上肢靜脈通路,行心電監護監測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以及心電圖等。術前行腰-硬聯合麻醉,腰椎麻醉給予0.5%羅哌卡因(阿斯利康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81119)12.5 mg,硬膜外置管通暢,麻醉平面為T8,如遇手術時間延長等情況需追加麻醉藥物,可于硬膜外追加2%利多卡因(河北天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81003)5 ml。A組鎮痛藥物為布托啡諾(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81015)150 μg/kg,聯合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批號:20181204)1 μg/kg、托烷司瓊(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90103)10 mg,用生理鹽水稀釋至100 ml,術畢連接靜脈鎮痛泵,自控鎮痛背景輸液量2 ml/h,自控給藥量2 ml,間斷時間15 min。B組在A組的基礎上,將布托啡諾濃度降低至100 μg/kg,其他藥物及給藥方法同A組。C組為布托啡諾200 μg/kg 聯合托烷司瓊10 mg,其給藥方法同A組。
觀察并記錄產婦術后4、8、12、24、48 h的疼痛情況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應用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在術后4、8、12、24、48 h 對產婦疼痛進行評分,分數為0?10 分,0 分代表無痛,<4 分代表輕度,4?7 分代表中度,>7?9 分代表重度,10 分代表劇痛。不良反應主要包括皮膚瘙癢、消化道反應(如惡心等)、眩暈、嗜睡、呼吸抑制及神經精神障礙等。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組術后4、8、12、24、48 h的VAS評分均低于B、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與C組術后48 h 以內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三組術后不同時點VAS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三組術后不同時點VAS評分的比較(分,±s)
與A組同時間點比較,aP<0.05
組別例數 術后4 h 術后8 h 術后12 h 術后24h 術后48 h A組B組C組160 160 160 F值P值0.12±0.03 2.97±0.80a 2.62±0.76a 135.402<0.05 1.45±0.72 3.19±0.75a 3.36±1.01a 156.302<0.05 2.86±1.08 6.17±1.02a 5.95±1.06a 204.295<0.05 2.95±1.12 6.36±0.74a 5.73±1.12a 224.821<0.05 4.49±0.79 7.31±1.21a 7.64±1.02a 199.320<0.05
A組發生惡心6例,眩暈3例;B組發生惡心6例,皮膚瘙癢2例;C組發生惡心7例,皮膚瘙癢4例。三組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三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的比較[n(%)]
瘢痕子宮行剖宮產的產婦,其術后疼痛常常在術后12 h 變得劇烈,產后12?24h 疼痛持續在較高水平,與瘢痕子宮收縮更為劇烈有關[6],鎮痛可降低術后疼痛引起的應激,幫助保持呼吸、循環的穩定,減少并發癥的發生[7]。術后鎮痛方式有硬膜外自控鎮痛、靜脈自控鎮痛以及平面阻滯鎮痛等[8]。硬膜外自控鎮痛有鎮痛效果好,作用穩定[9]等特點,但存在導管移位或堵塞、拔管操作要求高[10]、患者運動受限[11]等缺點;腹橫肌平面阻滯能應對椎管內麻醉減退后發生的爆發性疼痛[12],但只能處理好軀體痛,對內臟痛效果不佳[13];靜脈自控鎮痛相比上述兩種方式最常用。
硬膜外嗎啡在術后短期鎮痛中較為常用,效果理想,然而其引起的皮膚瘙癢、消化道反應等限制了部分應用。有研究顯示[14],剖宮產產婦術后應用嗎啡鎮痛,惡心、嘔吐等發生率可達20%?60%,皮膚瘙癢比例達20%?90%。其中惡心、嘔吐可能同μ 受體興奮,延緩胃腸道排空,提高消化道平滑肌緊張度以及催吐感受器受體興奮相關。布托啡諾是嗎啡喃衍生物,為阿片類受體激動-拮抗藥物,以激動κ 受體為主,在μ受體方面有激動、拮抗的雙重效果。患者未攝入阿片μ 受體激動藥時,布托啡諾可發揮劑量依賴的,有封頂的κ 受體鎮痛藥理作用;患者體內存在阿片μ受體激動藥時,布托啡諾可拮抗μ 受體,從而減輕了呼吸抑制、皮膚瘙癢、消化道癥狀等不良反應。本研究結果顯示,三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均在5%?7%,托烷司瓊的應用也可能降低了不良反應發生率。本研究中,A組24h 內VAS評分均低于4 分,明顯低于B、C 兩組(P<0.05)。在術后48 h,三組VAS評分均有所增加,但A組的VAS評分仍低于其余兩組(P<0.05),提示A組鎮痛效果明顯強于B、C 兩組。A、B 兩組相比,提示隨著布托啡諾劑量的增加,產婦的VAS評分有明顯的下降。本研究C組應用布托啡諾劑量高于A組,但鎮痛效果不如A組,分析布托啡諾聯合舒芬太尼可以發揮更為迅速、持續時間更長的鎮痛作用,這也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15-16]。三組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本研究所用布托啡諾劑量較為安全。
綜上所述,布托啡諾劑量150 μg/kg 用于妊娠合并子宮瘢痕剖宮產術后鎮痛安全有效,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