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峰 陳文亞 吳波娜 許元豐
江蘇大學附屬武進醫院 徐州醫科大學武進臨床學院神經內科,江蘇常州 213002
中風是一種因內傷積損、情志不遂、勞逸失度、氣虛邪中等因素導致臟腑氣血逆亂、陰陽失調、閉阻經絡、蒙蔽神竅所致的病證,臨床癥狀主要有神識不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蹇澀等[1]。根據中醫辨證分型中風主要分為中經絡與中臟腑,對于中經絡患者來說,盡管存在半身不遂、言語不利等癥狀,但神識清楚;而中臟腑則昏不知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有肢體不用[2]。醒腦靜注射液是根據醒腦靜成方提取的水溶性藥物,在腦梗死、腦出血、重型顱腦損傷等疾病治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且療效確切。基于此,本研究將我院48例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中風中臟腑患者分成兩組,探討醒腦靜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將我院48例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中風中臟腑患者根據辨證分型分成兩組,甲組(痰火瘀閉證,n=24)和乙組(痰濁瘀閉證,n=24)。納入標準:(1)符合中風中臟腑診斷標準,辨證分型為痰火瘀閉證、痰濁瘀閉證;(2)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伴有精神疾病;(2)合并肝、腎等臟器嚴重病變;(3)藥物過敏史;(4)凝血功能障礙;(5)不愿配合者;(6) 臨床資料不完整。甲組,女10例,男14例;年齡51~86歲,平均(62.4±4.2)歲;腦梗死14例,腦出血10例。乙組,女11例,男13例;年齡51~85歲,平均(62.2±4.3)歲;腦梗死15例,腦出血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兩組患者均給予醒腦靜注射液(大理藥業股份有限公司,Z53021639,規格:10mL)靜脈滴注治療,1次/d,20~30mL/次,持續治療2周。
比較分析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主要癥狀評分、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1)臨床療效評定標準[3]: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主要癥狀評分降低不少于95%,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降低不少于90%,病殘程度為0級,評定為治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減輕,主要癥狀評分降低不少于70~94%,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降低不少于56~89%,病殘程度為1~3級,評定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減輕,主要癥狀評分降低不少于40~69%,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降低不少于18~55%,評定為有效;患者未達到上訴標準,甚至病情加重,評定為無效。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之和為總有效率。(2)臨床主要癥狀:神識欠清、牙關緊閉、口噤不開、肢體強痙,分值越高,癥狀越嚴重。(3)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定標準: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進行評定,分值越高,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
應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甲組總有效率為95.83%,明顯比乙組(75.00%)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兩組治療后神識欠清、牙關緊閉、口噤不開、肢體強痙癥狀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甲組各癥狀評分均顯著低于乙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主要癥狀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主要癥狀評分比較(±s,分)
組別 時間 神識欠清 牙關緊閉 口噤不開 肢體強痙甲組(n=24) 治療前 4.28±0.54 4.52±0.59 4.53±0.52 3.72±0.46治療后 1.34±0.30 0.94±0.23 1.12±0.32 0.97±0.28 t 23.324 27.702 27.361 25.027 P 0.000 0.000 0.000 0.000乙組(n=24) 治療前 4.29±0.58 4.58±0.53 4.56±0.57 3.78±0.43治療后 2.05±0.34 1.46±0.24 1.95±0.35 1.76±0.29 t 15.422 21.484 14.978 17.641 P 0.000 0.000 0.000 0.000 t治療后組間比較 8.116 7.295 9.314 8.377 P治療后組間比較 0.000 0.000 0.000 0.000
兩組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甲組評分顯著低于乙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比較(±s,分)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t P甲組(n=24) 24.96±6.72 12.25±4.12 7.903 0.000乙組(n=24) 24.74±6.63 17.14±4.31 4.765 0.000 t 0.114 4.239 P 0.910 0.000
中風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不利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腦科病變,主要包括腦梗死、腦出血,多發于中老年群體,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殘疾率、死亡率,特別是其重癥-中臟腑,對患者生命健康有著極大的威脅。在臨床中,以往多給予營養神經、降顱壓、脫水等常規治療。近年來,醒腦靜在中風伴神志不清的治療中得到了普遍應用,效果明顯,有助于提高患者預后。
中風若風陽痰火蒙蔽神竅,氣血逆亂,上沖于腦,則見中臟腑,絡損血溢,瘀阻腦絡,而猝然昏撲,不省人事,其有閉脫之分,閉證中可有痰濁瘀閉的陰閉和痰火瘀閉的陽閉。主要癥狀均為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口噤不開、肢體強痙等,前者伴有氣粗口臭、面赤身熱、苔黃膩、脈弦滑而數等癥狀,以息風清火、豁痰開竅為治療原則;后者伴有面白唇暗、四肢不溫、苔白膩、脈沉滑緩等癥狀,以化痰息風、宣郁開竅為治療原則[4]。《臨證指南醫案·中風》華岫云按:“……或風陽上僭,痰火阻竅,神識不清,則有至寶丹芳香宣竅,或辛涼清上痰火。”安宮牛黃丸為涼開的代表方,是治療陽閉的經典方,吳瑭《溫病條辨》卷1:“此芳香化穢濁而利諸竅,咸寒保腎水而安心體,苦寒通火腑而瀉心用之方也。牛黃得日月之精,通心主之神。犀角主治百毒,邪鬼瘴氣。真珠得太陰之精,而通神明,合犀角補水救火。郁金草之香,梅片木之香,雄黃石之香,麝香乃精血之香,合四香以為用,使閉固之邪熱溫毒深在厥陰之分者,一齊從內透出,而邪穢自消,神明可復也。黃連瀉心火,梔子瀉心與三焦之火,黃芩瀉膽、肺之火,使邪火隨諸香一齊俱散也。朱砂補心體,瀉心用,合金箔墜鎮固,再合真珠、犀角為督戰之主帥也。”醒腦靜基于安宮牛黃丸發展而來,主要成分為麝香、郁金、冰片、梔子。其減少了牛黃、犀角及黃連、黃芩的解毒瀉火之功,也減去了雄黃辟濁祛痰之效,以麝香為君藥,輔以郁金、冰片共三香以開竅醒神、活血通經,配合梔子清熱涼血、瀉火解毒[5-6],祛痰功效有所減弱,對痰火瘀閉證之陽閉效果更佳,在中風中臟腑患者治療中發揮了十分顯著的作用。經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醒腦靜注射液可以通過血腦屏障,對中樞神經系統直接產生作用,以此減少血漿中纖維蛋白原的含量,調節血液黏稠度,建立側支循環,改善腦循環與毛細血管通透性,以此降低顱內壓,減小血管張力,緩解腦神經損傷與炎癥反應,加快患者清醒,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從而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7-10]。
本研究結果顯示,甲組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乙組;兩組治療后神識欠清、牙關緊閉、口噤不開、肢體強痙癥狀評分低于治療前,且甲組各癥狀評分均顯著低于乙組;兩組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且甲組評分顯著低于乙組。此結果與有關文獻的報道非常相似[11-15]。
綜上所述,中風中臟腑患者應用醒腦靜治療的臨床效果十分確切,尤其是對于痰火瘀閉證患者來說,能夠進一步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減輕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值得臨床深入研究與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