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勇 仇維娟
武警上海總隊醫院皮膚科,上海 201103
濕疹是一種遲發型變態反應性皮膚炎癥,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病變波及表皮和真皮淺層,皮損處常常瘙癢劇烈[1-2]。濕疹易反復發作,呈慢性化病程,給患者的心理造成嚴重影響。國內外已有研究證實,慢性濕疹患者常常伴有失眠、焦慮及抑郁等負性情緒[3-4]。有些學者已將慢性濕疹歸入心身疾病的范疇[5]。目前,大多采用口服抗過敏藥物合并外用糖皮質激素乳膏的方法治療慢性濕疹[6-8]。雖短期內可緩解瘙癢,減輕皮損,但復發率較高。反復難愈的原因除與變態反應因素有關外,還與患者產生自卑心理,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反應有關[9-10]。皮疹、瘙癢與消極情緒間形成惡性循環,使病情反復難愈,甚至逐步加重[11]。改善患者的消極心理,減輕患者憂郁、焦慮的程度可以有效打破皮膚疾病與精神因素之間的惡性循環,對治療慢性濕疹有積極意義[12-13]。
烏靈膠囊是從烏靈菌體內分離,利用生物發酵技術提煉出的一種新型中藥,較多的循證醫學證據顯示烏靈膠囊治療對治療抑郁、焦慮、失眠有較好的效果[14],為提高慢性濕疹的治療效果,我科使用烏靈膠囊聯地合西替利嗪配合外用復方曲安奈德乳膏治療158例慢性濕疹,取得了較滿意的臨床療效,現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5年2月~2017年12月在我院皮膚科門診就診的慢性濕疹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共入組320例,實施信封隨機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158例,男81例,女77例;年齡21~45歲,平均(38.1±3.2)歲;病程1~21年,平均(12.15±4.36)年。對照組162例,男84例,女78例;年齡23~46歲,平均(38.1±3.2)歲;病程1~24年,平均(12.25±4.4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及病程和治療前基礎狀況分析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符合慢性濕疹的診斷標準[15],診斷主要根據病史、皮疹形態及病程。皮疹形態為多形性、彌漫性、對稱性分布,病程不規則,常反復發作,瘙癢劇烈。(2)所有入組患者均有顯著瘙癢,多形性皮疹,以斑疹、丘疹、苔癬化皮疹、脫屑、抓痕等為主,廣泛分布,以軀干四肢為主,并伴有焦慮、抑郁、失眠等癥狀。(3)1個月內未接受糖皮質類固醇激素類藥物治療(外用或內服),1個月內未服用抗組胺類藥物。(4)所有患者均來自上海和周邊地區,無生活飲食習慣差異。排除標準:神經性皮炎等慢性皮膚病;對治療藥物成分過敏者;合并感染及嚴重內科疾病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無法配合治療者;患者未完成4周治療。
對照組患者每日口服鹽酸西替利嗪片(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H20000379,規格:10mg×12片)1次,每次10mg,皮損處外用復方曲安奈德乳膏(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H31022515,規格:15g/1支),每日2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烏靈膠囊(浙江佐力藥業股份有限公司,Z19990048,規格:9粒×2板),每次3粒,每日3次。兩組療程均為4周。
分別在治療前及治療后第1、2、4周觀察兩組患者,記錄靶皮損的面積、臨床癥狀和體征改變以及不良反應。參照國家藥品食品監督管理局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6],量化評估患者的瘙癢程度和皮疹分布范圍。瘙癢程度評分標準:無瘙癢為0分;偶有輕度瘙癢感為5分;陣發性瘙癢,時輕時重,影響睡眠工作學習生活為10分;劇烈瘙癢,嚴重影響睡眠工作學習生活為15分。皮疹分布評分標準:雙上肢或雙下肢8分(單側泛發4分,局限2分),軀干部泛發8分(局限4分),臉部泛發6分(局限3分),會陰部泛發6分(局限3分),全身泛發36分,皮疹全部消退0分。
同時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6]評估治療有效率,皮損全部消退,癥狀消失,積分值減少≥95%為臨床痊愈;皮損大部分消退,癥狀明顯減輕,積分值減少≥70%為顯效;皮損部分消退,癥狀有所改善,積分值減少≥50%為有效;皮損消退不明顯,癥狀未見減輕或反見惡化,積分值減少不足50%為無效。總有效率是計臨床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之和。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經治療后瘙癢程度和皮疹分布程度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后瘙癢及皮疹程度減分更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未出現明顯的藥物不良反應。見表1。
表1 兩組瘙癢程度評分及皮疹分布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瘙癢程度評分及皮疹分布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瘙癢程度評分 皮疹分布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t P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對照組 162 11.22±0.32 8.30±2.26 3.321 0.049 16.65±11.12 12.29±7.12 3.251 0.048觀察組 158 10.53±4.52 3.21±2.32 5.212 0.010 15.23±8.61 8.77±5.52 4.213 0.012 t 1.212 6.231 1.111 6.412 P 0.214 0.005 0.321 0.004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8.89%,對照組為82.28%,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慢性濕疹一般由急性濕疹、亞急性濕疹反復復發演變而來。病因比較復雜,多與患者體質、胃腸道功能障礙、內分泌失調有關。多數伴頭暈、失眠、煩躁易怒、焦慮等神經衰弱癥狀[17]。近年來隨著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發展,慢性皮膚病與精神、心理、神經功能障礙的關系日益引起關注,目前多認為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的影響加重了慢性濕疹。神經系統通過遞質,細胞因子和各種激素共同調控免疫系統的功能,而免疫系統產生的各種介質和細胞因子反饋作用于神經內分泌系統,由此形成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負面情緒可通過此網絡改變皮膚變態反應過程中炎癥反應與神經肽的關聯性,同時直接引起大腦皮質功能混亂,神經內分泌紊亂失調,釋放出兒茶酚胺、組胺等作用于皮膚引起瘙癢。而瘙癢又會加重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造成睡眠困難,形成了瘙癢-煩躁-搔抓-瘙癢的惡性循環[18],故而常常使慢性濕疹難以治愈。由于外用皮質類固醇激素長期使用可能加重疾病的進一步惡化,病情難以控制。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n(%)]
本研究在常規使用西替利嗪口服,外用復方曲安奈德乳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口服烏靈膠囊治療。結果顯示合并使用烏靈膠囊可以明顯緩解慢性濕疹患者的瘙癢程度,減少皮損面積,提高治療總有效率。可以初步認為合并使用烏靈膠囊可以有效的提高慢性濕疹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其治療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