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樂鳳
江蘇省興化市人民醫院血液科,江蘇興化 225700
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及死亡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健康。臨床上部分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需采用靜脈化療實施治療[1]。然而,大多化療藥品具有較強的刺激性,外周靜脈化療可能導致靜脈損傷,同時使護理人員難以進行靜脈穿刺,所致護理不良事件較多,增加了患者的身心痛苦[2]。目前,完全植入式靜脈輸液港(complete implantable venous infusion port,IVAP)、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等置管方法在臨床上得到了普遍應用,均能夠減輕在化療期間對外周血管所帶來的傷害[3-4]。但二者的臨床效果及其各類并發癥都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本研究旨在探討論IVAP與PICC在血液科護理中的中期及短期隨訪情況,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7月~2019年2月于我院血液科就診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50例。其中男21例,女29例,年齡28~86歲,平均(59.6±6.3)歲,病程0.3~5.9年,平均(2.85±1.17)年,TNM分期:Ⅰ期11例,Ⅱ期23例,Ⅲ期16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IVAP組(A組)和PICC組(B組),每組各25例。A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44~86歲,平 均(60.4±6.0)歲,病 程0.3~5.7年,平 均(2.78±1.21)年,TNM分期:Ⅰ期6例,Ⅱ期12例,Ⅲ期7例。B組男8例,女17例,年齡28~76歲,平 均(58.8±6.4)歲,病 程0.4~5.9年,平 均(2.92±1.14)年,TNM分期:Ⅰ期5例,Ⅱ期11例,Ⅲ期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符合血液系統惡性腫瘤診斷標準[5];經病理檢查確診;年齡>18歲。排除標準:存在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者;精神性疾病者;具有手術相關的禁忌證者;失隨訪者。
A組:建立IVAP血管通路進行化療,介入科醫生在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后,經患者頸內靜脈或鎖骨下靜脈置管。按照《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規范》相關要求進行使用、維護、健康宣教。治療間歇期,每28天對輸液港進行評估、沖封管維護一次。IVAP留置可長達20年[6]。
B組:建立PICC血管通路進行化療,選用4Fr型號PICC導管,經肘上貴要靜脈、頭靜脈、肱靜脈進行穿刺置管。按照《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規范》相關要求進行使用、維護、健康宣教。治療間歇期每周到醫院PICC門診進行導管沖洗、更換貼膜、接頭。PICC最長可留置時間為1年[7]。
(1)簡明健康測量量表(SF-36)[8]:共36個條目,包括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8個維度,總分100分,總分愈高生活質量愈優。(2)導管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導管堵塞、血栓形成、導管移位、導管相關感染、靜脈炎、醫用黏膠相關性皮炎等。(3)非計劃性拔管發生情況。(4)置管及維護費用支出情況。
應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高于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分)
組別 n 生理機能 生理職能 軀體疼痛 一般健康 精力 社會功能 情感職能 精神健康A組 25 83.41±5.69 88.65±5.34 80.91±4.77 81.65±5.18 85.92±5.64 81.53±4.97 87.57±4.67 86.24±5.14 B組 25 72.89±4.90 79.58±4.70 68.33±4.27 72.26±4.69 73.66±4.76 72.85±3.85 79.45±3.98 77.36±4.53 t 7.005 6.374 9.825 6.719 8.306 6.903 6.617 6.481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A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n(%)]
A組發生非計劃性拔管1例,B組發生非計劃性拔管6例,A組非計劃性拔管總發生率(4.00%)低于B組(2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A組第1年置管費用高于B組,但長期所需費用較低。見表3。
表3 兩組置管及維護費用支出情況(元)
化療作為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主要治療方法,通常需要建立靜脈輸液來給予藥物。在對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實施化療期間,不合理血管通路的選擇,可能會造成靜脈受損、藥物外滲,從而導致局部組織發生壞死[9]。IVAP是一種閉合靜脈輸液系統,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可完全植入體內長期留置,被臨床廣泛應用[10]。PICC利用導管從外周手臂的靜脈進行穿刺,使導管直達靠近心臟的大靜脈,大大減少了化療藥物對血管的刺激,提高了用藥的安全性[11]。臨床上需對IVAP和PICC的效果、并發癥的發生以及經濟費用進行比較,并關注其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本研究中,A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B組,A組并發癥總發生率、非計劃性拔管總發生率低于B組。提示相比于PICC,應用IVAP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的生活質量更高,并發癥更少。與李淑娟等[12]研究結果基本相符。這是因為PICC會留置一部分導管在體外,在進行護理以及帶管過程中,較易引發感染、皮炎、導管移位等并發癥,而IVAP完全埋植于患者體內,能夠降低此類問題的產生[13]。另一方面,PICC在血管中留置的長度較長,加上置管側肢體活動有所受限,血液流速緩慢,較易發生靜脈炎、血栓形成等并發癥[14]。而IVAP的導管直接置入到鎖骨下或頸內靜脈等較粗的血管內,導管在血管內的長度較短,因此不易發生堵管,出現靜脈炎幾率更小[15]。此外,PICC需每5~7天維護一次,而IVAP在治療間歇期只需每4周維護一次,且IVAP位于皮下,感染機會低,對患者平日的生活所帶來的影響更少,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16]。
PICC置管由護士完成,操作簡單、創傷小、置管費用相對較低,在發生非計劃性拔管后,較易進行重復性置管,其可留置時間為1年。IVAP需由醫生完成,操作復雜,置管費用較高,且一旦發生非計劃性拔管,不易進行重復性操作。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第1年置管費用高于B組,但長期所需費用較低。表明PICC置管費用較低,且第1年化療頻繁,無法體現治療間歇期IVAP需維護頻次少的優勢,適宜短期化療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而IVAP置管費用較高,但其留置時間長,需維護的頻次少,從長期看,相對PICC而言所需費用較低,可為長期輸液治療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減輕經濟負擔。
綜上所述,對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而言,相比于PICC,應用IVAP的生活質量更高,并發癥更少,且長期費用更低,可作為中期與長期化療患者靜脈通路的主要方式。而PICC操作簡單,置管費用低,適宜短期化療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