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磊
長江大學附屬仙桃市第一人民醫院介入醫學科,湖北仙桃 433000
目前膽道梗阻性疾病發病率不斷上升,磁共振膽胰管水成像技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CT、經皮肝穿刺造影、彩超為臨床當中的主要診斷方式[1]。雖然診斷準確率較高,但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操作復雜,存在并發癥可能,安全性較低,因此該診斷方式在臨床上未得到廣泛應用[2]。64層螺旋CT3D成像技術可避免上述弊端,且診斷準確性較高,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3]。本研究探討64層螺旋CT3D成像技術在膽道梗阻性疾病病變的檢出率、定位準確率探究,希望改善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160例于我院接受臨床診斷膽道梗阻性疾病患者。納入標準[4]:(1)伴惡心嘔吐和上腹疼痛等臨床癥狀,符合膽道梗阻性疾病臨床診斷標準患者;(2)一般資料完整,可配合本研究患者;(3)對造影劑不過敏患者;(4)該研究期間未接受其他研究患者。排除標準[5]:(1)凝血及肝腎功能異常患者;(2)臨床資料不完整,精神障礙患者;(3)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患者。160例患者,女78例,男82例,年齡20~64歲,平均(52.4±1.3)歲,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診斷前禁食4~6h,診斷前半小時飲用適量溫水,患者深呼吸,之后進行屏氣鍛煉[6]。診斷前首先常規CT掃描腹部,確定胰膽管成像區域。選用100mL優維顯或歐乃派克作為對比劑,以3.5mL/s速度進行靜脈注射[7]。掃描結束后對數據重建,設置層厚為0.5mm,設置層間隔為0.5mm。重建數據后,仔細診斷和分析圖像[8]。使用德國SiemenS公司生產的SomatomSensationCardiac64機器,3D重構圖像應用syngoCT2006A軟件。
兩種診斷方法診斷準確率比較:分析64層螺旋膽道成像診斷與磁共振膽胰管水成像診斷良性病變(膽總管結石、胰腺囊腺瘤、十二指腸乳頭旁憩室、胰頭結石、膽囊結石、膽囊炎、胰腺炎、膽總管囊腫、十二指腸乳頭旁瘺、淋巴結壓迫、膽總管炎性狹窄)與惡性病變(壺腹癌、膽總管癌、肛門部膽管癌、胰頭癌)的診斷準確率,診斷正確率越高,診斷價值越高[9]。觀察比較兩種診斷方法的定位準確率:梗阻位置主要包括胰上段、胰腺段及壺腹段。
本研究數據SPSS19.0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磁共振膽胰管水成像診斷比較,64排螺旋CT膽道成像檢出率更高(P<0.05)。見表1。
表1 兩種診斷方法診斷準確率比較
與磁共振膽胰管水成像診斷比較,64 排螺旋 CT膽道成像定位準確率更高(P<0.05)。見表2。
黃疸為膽道惡性梗阻臨床主要表現,若膽汁長時間淤積在體內,會對患者肝細胞損壞,同時還會影響肝功能[10]。隨病情加重,還會引發更嚴重并發癥,常見的為肝衰竭和肝性腦病,對患者生命安全及身體健康產生較大影響。因此,對膽道惡性梗阻性疾病進行臨床及時診斷非常關鍵。本研究對160例膽道惡性梗阻病變選用CT三維成像技術檢查,可對膽道惡性梗阻進行有效診療提供更多的參考資料,同時還能夠解決臨床中的實際問題,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在空間級時間分辨率方面,64層螺旋CT均取得較好診斷效果,且診斷成像質量非常高。在監測時間方面,與常規CT比較,64層螺旋CT診斷分辨率更高。并且該診斷方式可對原始檢查影像資料獲取,圖像二次重建可獲取高質量內鏡圖像,清晰、全面的顯示出直徑細小、彎曲膽道腔內的相關情況[11]。盡管如此,在醫學技術方面,由于圖像處理后技術對醫師技術水平要求比較嚴格,因此目前在國內比較少見這一方面的相關報道。64層螺旋CT3D成像技術在臨床膽道檢查過程當中的使用價值依舊缺乏合理評價與定論。該研究對64層螺旋CT3D成像技術進行定性及定位分析,可準確診斷和鑒別膽道炎癥、腫瘤和疾病,可為患者臨床治療提供更準確理論資料,可為患者臨床治療制定具有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干預治療計劃[12]。
表2 兩種診斷方法的定位準確率[n(%)]
本研究結果顯示,160例膽道梗阻性疾病患者,惡性及良性病變診斷患者分別為52例和108例,磁共振膽胰管水成像檢出率分別為73.1%、77.8%,惡性病變與良性病變64 排螺旋CT膽道成像檢出率分別為88.5%、92.6%,與磁共振膽胰管水成像診斷比較,64排螺旋CT膽道成像診斷檢出率更高(P<0.05)。結果提示,與磁共振膽胰管水成像診斷比較,64排螺旋CT膽道成像診斷檢出率更高,可對良性及惡性病變準確診斷,提高診斷檢出率。
隨科學發展和醫療技術水平上升,目前臨床中現階段的MRI分辨率及CT分辨率都隨之顯著升高。膽道疾病仿真內鏡(3D成像)技術不斷發展,在疾病診斷方面硬件基礎和條件過硬。該研究選用仿真內鏡(3D成像)技術,可對CTVE技術充分利用。該技術可對三維體積繪制,來將相關的原始檢查數據進行更進一步的處理[13]。同時還可選用三維重建觀察患者膽道部分,另外對患者內臟應用模擬導航觀察,可對動態重建圖像獲取。該類診斷方式與纖維內鏡診斷價值相符,均具有較高檢出率,顯像逼真。CTVE技術可對的膽道細小彎曲腔內狀況更加直觀、清晰、全面地顯示在檢查者的面前。臨床醫生可以通過相應的資料來對患者進行準確的評估,如是否存在梗阻、是否存在狹窄、是否存在閉塞等[14]。與此同時,應用測量軟件能夠準確評估膽道狹窄程度。對CT值結構不同顏色設置,能夠直觀清晰對膽管的內部結構反映出來,且可以對梗阻狹窄的性質及梗阻程度進行評估。假如CTVE成像及漫游未能成功通過狹窄段,如果在臨床診斷中出現管腔閉塞、變窄、變小現象,說明患者膽道較狹窄。臨床診斷中,如果患者膽管壁出現明顯不平整現象,狹窄膽道部位可進行漫游觀察,判斷狹窄程度[15]。另外,CTVE技術可對膽道梗阻性質和特點直觀顯現,可以提高臨床中對膽道疾病的定位準確率及定性診斷準確率。向后處理工作站上傳重建圖像,能夠用到很多相關的技術,如MinP、CPR、MIP、VR及MPR等。其中,MPR可以依據管道的長軸方向來實施切割,通過多個角度及多個層面來將膽道內的微小結構及整體全貌顯示出來,從而可對病灶準確定位,天然組織密度對比性也出現上升趨勢,在腔內中由中等密度液體病變形態觀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另外能夠對周圍臟器變化觀察,可準確測量CT值,定性診斷價值較高。該診斷方式不會出現信息丟失現象,主要原因為該過程需經過源圖像。VR可以將血管腔當中結構顯示出來,同時還能夠顯現周圍血管與血管腔結構,準確顯現重疊血管,是一種與血管造影檢查診斷價值相近的診斷方法。VR可對原始數據空間準確性保證,不會丟失大量信息,通過數據全面檢查,提高了結果準確性,保證圖像立體感與真實感。同時還可以進行多角度的旋轉及局部的放大,使病灶得以充分顯示;尤其是在血管及周圍結構、血管腔內的結構顯現方面,可清除顯示空間解剖結構。CPR可將迂曲血管的展開并拉直,為MPR特殊表現形式,同時可以在同一平面當中顯示,可以將CPR技術對CTA技術補充,各項檢查技術綜合使用,可對更豐富且多層次信息獲取,檢查圖像解讀更容易,使臨床診斷的準確性得到顯著提高。
綜上所述,64層螺旋CT3D成像技術可對病變部位及膽道占位性病變顯像,可為疾病治療提供更準確理論資料,有利于患者臨床癥狀改善和治療有效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