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慶
山東省沂南縣婦幼保健院,山東沂南 276300
PDCA是美國管理學家戴明(W.Edwards Deming)博士總結出來的質量循環管理工具,也就是 P(計劃)、D(執行)、 C(檢查)、A(處理),既無數循環永續的PDCA環總和。PDCA作為質量管理的一種常用工具,被廣泛的應用到醫院管理中,并最終實現醫療質量管理的持續改進和提升。檢驗效率和效益是檢驗科服務能力的重要考核指標,也是滿意臨床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檢驗報告周轉時間(turn around time,TAT),是指急診患者的整個診療和檢測過程的速度,臨床醫生不僅要求檢驗結果準確可靠,而且要求能盡快地得到檢驗結果,以便及時制定診療方案,其過程包括醫生提出合理申請、標本的及時采集、轉運、接收、檢測、結果審核以及打印(電子接受)等[1-4]。我院于2019年1月份啟動三級乙等婦幼保健院評審工作,并于9月18日順利通過了專家評審驗收。醫院各科室以此三級創建為契機積極加強內涵建設,提升醫療質量管理能力,將PDCA 循環應用于提升急診血生化和免疫項目報告的及時率,以實現醫療質量的持續改進。
病例資料來源于2019年1~12月到我院急診科就診患者4282例的標本,分別為血液與尿液標本。患者年齡25~72歲,平均(48.5±14.8)歲,分別為急診住院患者2638例,急診門診1644例。1~3月為對照組共計927例,4~12月為應用PDCA循環管理法后的研究組共計3355例。
1.2.1 檢驗科成立質量管理小組 統計分析發現2019年1~3月的急診血生化及免疫項目TAT指標結果不達標,根據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質控小組分析報告不及時率不合格的原因(圖1),由此采用PDCA管理法啟動了提升急診血生化和免疫報告及時率的質量改進工作。醫院成立了專項質控小組,成員為質管辦、醫務部、護理部、后勤信息部,檢驗科等,要求各部門分工負責、積極參入、各司其職。對質控指標不達標項進行原因分析,制定相應對策和監控計劃,每月利用LIS對原始記錄進行統計學分析,并將新的問題帶入下一個PDCA循環,以此每月反復進行。生化和免疫項目檢測TAT及時率可利用醫院LIS平臺統計分析。
圖1 質控小組分析報告不及時率不合格的原因
1.2.2 目標設定 利用PDCA循環法首先對我院現狀進行分析,發現生化和免疫報告及時率的管理存在問題。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全面分析后,制訂相應的處理措施,以實現質量管理的有效性,尤其重點關注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充分建立健全防控體系,不斷優化防控措施,加大急診生化和免疫項目的管理力度,達到各部門、各部門積極參與到管理中來。
1.2.3 對策制訂 組建質量管理小組,加強各部門間的聯系與溝通,相互協作,明確分工與職責。以創建等級醫院為抓手,加強相關知識培訓。把相關文件下發到科室,達到全員知曉的效果。及時將相關信息傳達到臨床科室,提高醫務人員的自覺性。建立健全醫院三級網絡,定期召開會議,加強與醫療、護理、臨床檢驗等部門的協作,嚴格執行急診報告管理制度,各部門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保證該項工作順利執行。
1.2.4 落實實施 根據計劃及檢查標準,專職人員定期或隨機到臨床科室對生化和免疫項目工作進行督導檢查,對每例患者進行追蹤,對科室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建議,被檢查科室進行及時有效的整改,再次進行督導檢查,保證管理措施落實到位。
1.2.5 觀察指標 統計分析血生化和免疫項目的送檢時間,以生化或免疫報告的及時率結果,TAT生化或免疫報告及時率=報告周轉時間合格的標本數/急診生化或免疫標本總數×100%。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改善前后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019年1~12月急診生化、免疫、血常規及尿液檢測例數共計為4282例。其中住院急診2638例,TAT符合率數2345例,符合率為88.9%(2345/2638),門診1644例,TAT符合數1575,符合率為95.8%(1575/1644)。結果顯示4~12月份進行PDCA循環管理法后住院患者4~6月份送檢及時例數1680例(90.23%),門診患者送檢及時例數1268例(96.43%),相較于對照組1~3月份送檢及時例數顯著提升,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表明檢驗科報告及時率與PDCA循環管理法使用密切相關。見表1。
在院質管辦的協調下,相關職能科室相互協作管理,選定急診血生化和免疫報告及時率作進一步分析,結果發現對照組生化TAT符合率為82.2%(726/927),免疫TAT符合率為82.6%(766/927)。經研究組的分階段和針對性的質量改進,生化TAT符合率為93.7%(3144/3355),免疫TAT符合率為93.8%(3147/3355),血生化及免疫報告及時率在研究組相較于對照組的及時例數顯著提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實時監控指標并制作動態圖,結果顯示研究組進行PDCA循環后生化和免疫報告及時率監測控制在目標值90%以上,效果顯著,兩者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852,P<0.05),見圖2,研究結果表明檢驗科報告及時率與PDCA循環管理法使用密切相關。
表1 急診標本各時段例數與TAT符合率[n(%)]
表2 兩組患者符合率比較
圖2 生化和免疫報告及時率監測
隨著人民群眾對健康需求的提高,醫療行業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特別是對危急重癥患者搶救,關乎患者的生命,其中實驗室急診檢驗報告結果時間延長會對患者后續處置病情、診斷疾病、監測病情、治療措施等帶來諸多不便,有些甚至錯失最佳搶救患者時機,這不僅影響了患者對醫院服務的滿意度,有的可能會引起醫療糾紛,因此,縮短TAT報告時間是實驗室服務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應當引起大家的廣泛重視[5-8]。
國內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對檢驗報告及時率并沒有特別的控制要求,但是《三級婦幼保健院評審實施細則(2016年版)》中3.27.6.2和3.276.14條款有明確規定,急診報告生化和免疫項目≤ 2h出報告。同時這也是CNASISO15189與美國病理學家協會(CAP)提出的分析前、中、后的關鍵指標監控指標要求。TAT過程涵蓋的3個過程,是目前反映臨床實驗室檢測效率的重要指標,國內醫院基本都有類似的質量目標要求,根據我院的自身要求和國內優秀同行的經驗,參照《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確定我院監控指標的目標值為90%[9-12]。通過使用PDCA質量改進工作,使其指標控制在目標90.0%以上。但是通過數據分析,發現造成急診生化和免疫TAT及時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是住院急診,且時段為4:01~8:00,這可能與住院患者此時段集中采集送檢有關,仍需要改善。以后工作應當堅持以下措施:加強與臨床科室醫生溝通,急診樣品特殊標記,建立綠色通道,對患者的檢查項目明確簡化,提高急診檢驗資源的有效利用率與效率。通過PDCA管理工具持續提高醫院服務品質,既適用于解決醫院的整體問題,又適用于解決各科室的問題,而且在管理中容易被接受和運用[13-14]。PDCA循環是一個階梯式上升的過程,質量沒有頂點,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質量水平逐步上升的過程。
綜上所述,在醫療質量管理中,PDCA循環作為一種重要的管理工具,充分利用就能實現醫療質量持續改進。按照既定計劃及方案,及時反饋監測資料,將相關指標結果提供給相關科室,使相關科室醫務人員能夠及時了解情況,使其主動采取控制措施。完善監測方法,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反饋,相關科室積極整改,整改未能完成的,將進入下一個PDCA循環中,并保證達到持續改進的目的[15]。通過專項管理小組反復督導檢查、嚴格執行相關制度,提高了醫務人員對血生化和免疫報告及時率的認識,并將其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常抓不懈,重點關注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強化醫務人員的重視度,更好的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