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濤 張德智
遼河油田員工康勁松練就高超技能,躋身“全國工程建設行業功勛工匠”行列。

扎根一線,造就功勛工程。 供圖/遼河油田
回想起2019年11月16日拿到“全國工程建設行業功勛工匠”獎狀,遼河油田建設有限公司員工康勁松至今還覺得有些恍然如夢:“我就是一名技術工人,竟然能獲得這么大的榮譽……”
可是,他身邊的同事知道,他手上的老繭知道,他臉上的歲月痕跡知道,22年的一線工作,近百項大小工程,眾多的發明和成果,才使一個肯干、巧干的油氣管線安裝工(以下簡稱管工)成為了石油工匠。
想當年,剛剛參加工作的康勁松和許多18歲的同齡人一樣,自信滿滿,甚至一度認為管工是個“長手就能干”的簡單工種,覺得憑借在技校學到的理論知識和操作訓練會讓他很快成為“大拿”,直到結結實實碰了回壁。
那是他剛參加工作不久。在沈—撫輸油管線施工中,康勁松自恃手腳靈巧,每天都是組對焊口最多的管工。可是,焊口的合格率總是上不去,而且反復出現彎頭焊口未焊透現象。
同他配合的電焊工分析原因后,對康勁松的組對技術提出了質疑,兩人差點翻了臉。最終事實證明,問題確實出在康勁松身上。
原來,管線彎頭的管壁比直管的管壁厚,組對前必須先在彎頭上修出內坡口。這樣焊接時鐵水才能完全熔合,否則就會出現未焊透現象。而康勁松只顧速度,卻忽視了技術要求,犯了低級錯誤。
這件事給了他很大的觸動,讓他明白,做技術工人眼高手低不行,打鐵必須自身硬。
從那以后,每天的施工現場成了他學藝的課堂。除了干好自己的活,還認真觀摩老管工師傅的操作。
“有些老師傅干活時愿意找人幫忙遞工具、搬材料。有人不愿意做這些,我總是主動把工具給老師傅們遞到手里。”康勁松說。由此一邊觀察老師傅什么工序用什么樣的工具,怎么使用工具,一邊學老師傅怎么計算、怎么下料。老師傅們也喜歡這個勤快、上進的小伙子,樂于把自己掌握的技能傾囊相授。
除了操作技能,康勁松還注重查補自己較為欠缺的理論課。一本《管道制圖與識圖》被他翻得起了毛邊。
理論知識的強化,加上“遞”出來的操作技能,他的技能水平有了質的飛躍。2002年8月,在中國石油職業技能大賽中,他拿下管工比賽金牌,并被破格晉升為管工技師。
僅僅掌握單一工種的技能不僅限制個人的發展,也制約著班組整體水平的提高。在自己的崗位上有所突破后,康勁松決定要“跨界”。
此后漫長的時間里,無論是火焊、電焊還是機修,只要是現場接觸過的問題,他都愿意多學一點、學深一點。
多維度學習不僅沒有分散他的精力,反而通過多方面的融會貫通使他的技術更加精湛。他也因此被國資委授予“中央企業學習型職工”榮譽稱號。
康勁松常開玩笑:干活不能蠻干,得學會“偷懶”。就是要多用心思考,用最短的時間、最簡便的方法把活干好。
作為管工,給管線連頭屬于“一般操作”。但是在連頭之前,需要將鋼管加熱并剝除防腐層以方便火焊切割。
可是如果從管線外側加熱,被火焰融化的防腐層會粘在外壁上難以清除;如果從內壁加熱,受空間限制,火焰不能準確到達想要加熱的位置。一般人要么在外面烤化防腐層,再一點點把他們鏟掉,要么鉆到管子里從里面加熱再從外面剝除。
康勁松覺得這樣“太麻煩”,反復琢磨。
他看到工地上卡在管道外側的環形火焰加熱器,想到了“偷懶”的方法:為什么不能反其道而行之,設計一個放置在管內的環形火焰加熱器呢?
于是,他拉上中隊的技術員,一邊比畫一邊解釋。晚上下班后,盯著技術員把自己腦中的想法落在了圖紙上。
接下來的幾天,他利用施工間隙把內置火焰加熱器實物做了出來。就這樣,他主導的一項實用新型專利誕生了。
多年來,他主導和參與研究了6個實用新型專利,總結出各種施工工法、科技成果10余項,陸續解決了50余項施工現場難題。
這些因為想“偷懶”而誕生的小發明、小成果,從加快工效、減少能耗、提升質量等方面創造了可觀的經濟價值。
近年來,康勁松在流水化的焊接機組直接參與長輸管道建設的時間少了。作為高級技師,他更多的是充當“客座醫生”,在全國各地的項目里解決管道的難點連頭問題,進行“走穴”式的施工。
2018年9月,他前往西氣東輸二線位于廣東韶關的一條支線進行一項緊急的換管連頭作業。由于管道的重要性,此次連頭作業必須在72小時內完成。
了解管道施工的人都知道,由于鋼管本身的熱脹冷縮特性,連頭處斷點兩端的管線如果足夠長,其長度變化甚至能達到每端1米以上。但是,按照焊接工藝規程要求,焊口的組對間隙必須控制在3毫米至5毫米之間。在最大1米的變化范圍內把握住這3毫米至5毫米,絕非易事。何況還要盡快完成組對,給后續焊接留出足夠時間。

康勁松與工友們一起鉆研,一起成長。 供圖/遼河油田
康勁松一面觀察天氣變化,一面預測鋼管伸縮情況。經過觀察和估算,他決定當天下午6點開始對待更換管段進行冷切。一邊觀察管線長度的變化,一邊計算著最佳時機。
當天夜里12點,他認為當時鋼管伸縮的程度最為合適,再次測量之前留在兩端管壁內的參照記號后他立即開始下料。隨后,將切割好的約3.5米長的鋼管順利放入空隙當中。
組對完成后,質檢員用焊尺測量發現,兩邊焊口剛剛好各余3毫米的空隙。
由于下料和組對的順利進行,給后續的焊接留出了充裕的時間。原本預測需要72小時的連頭作業,僅用了24小時就圓滿完成了任務。3毫米比3.5米,24小時比72小時,康勁松的操作堪稱完美!
近年來,隨著康勁松的名氣越來越大,許多項目的疑難點施工都會請他到場。而他也將解決難題的過程當作是與高手過招,讓自己的技能在“實戰”中不斷升華。
2011年,康勁松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他的名氣越發響亮。
作為一個“名勞模”,他沒有申請到更輕松的崗位工作,而是踏實地在施工隊工作,操作工人、班組長、副隊長,崗位換了幾個,但始終沒有離開施工一線。
22年間,他一直都像《我為祖國獻石油》那首歌里唱的那樣“頭戴鋁盔走天涯”。從西北的黃土地到西南的群山,從東北的莽莽荒原到南國的連綿丘陵,常年的野外施工讓年少成名的“精神小伙”變成了“中年大叔”,也讓他從曾經的“愣頭青”成長為行業技能專家。
“信念也曾動搖過,但我還是選擇堅持走在自己來時的路上。”康勁松知道,自己的成才是因為有企業提供的良好平臺和許多前輩同事的悉心指導。只有堅守“干好活”的初心,繼續在一線奮斗、在基層發光,才能創造出更多價值。
康勁松扎實學技、用心鉆研的故事,多年來激勵著許多員工,尤其是年輕員工。
一名與他共事的技術員說:“曾經很多人以為‘80后’‘90后’拈輕怕重、眼高手低,但是我從康隊身上學到了不服輸的拼勁和愛鉆研的韌勁,看到了成名后毫不動搖的黨員本色。我們就應該向這樣的榜樣對標、看齊!”
如今,康勁松的一線工作仍在繼續。他的同事中也涌現出更多精益求精的工匠型人才。
2019年,遼河油田建設有限公司80后電焊高級技師張亮和搭檔甄云峰參加國際焊接大賽并斬獲一等獎,被評為首屆“盤錦工匠”。電焊技師韓冰憑借在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項目建設中的突出貢獻,在全國引領性勞動和技能競賽中被授予了“鐵人獎章”。
“習總書記不是說咱們技術工人要‘技能成才、技能報國’嘛!能在自己的崗位上把技術琢磨精,把工作干出色,就是實實在在的‘技能成才,技能報國’!”康勁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