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芬 張美君
(天津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 天津 300191)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項凝魂聚力、強基固本的基礎性工程。改革開放40 多年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這離不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支撐。當前,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深化改革,如何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識,形成改革的最大合力,需要對改革開放40 多年來我國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經驗加以總結,以期為后續改革和發展提供精神力量和經驗借鑒。
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最重大的創新是提出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改革開放40 多年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所以深入人心,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密不可分。
方向正確,事業才能發展。對于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言,方向尤為重要。社會主義是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統一體,同時它還是理論、制度和價值觀的統一體,也就是說,社會主義不是靜止的,而是運動的,這種運動的軌跡不是社會主義先驅者能夠預見,并能夠提出解決對策的。正如鄧小平提出:“絕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1](P291)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在飛速變化的世界中培育形成,需要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
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伊始,就把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一歷史重任勇敢地扛在了自己肩上,并把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這一奮斗目標旗幟鮮明地寫進了黨的一大通過的政治綱領中。2017 年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在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時代向全黨和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歷史的發展充分證明,正是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接續奮斗,全國人民同心同德,團結一致,才過上了曾經不可想象的富裕生活,我國也到了最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時刻。過去的成就有賴于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未來戰勝困難依然需要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組成部分,同樣不可缺少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培根鑄魂的工作,是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這一斗爭是形成新思想并與舊觀念和其他非社會主義思想做斗爭的過程,是充滿風險挑戰的,關鍵在于領導者自身能否首先突破思想的禁錮,領導人民形成新的思想觀念。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的思想起點是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不再僵守關于社會主義的理論設想,也不再模仿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模式,而是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思想認識是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突破,為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形成巨大的發展空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踐行就是在這個基礎上逐漸開展的。這受益于中國共產黨的自我革命精神,在思想觀念上自我革命,突破了蘇聯共產黨關于社會主義的認識,認為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需要在實踐中探索,需要結合中國國情進行思考。中國依據“摸著石頭過河”的建設思路,逐漸認識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要民主法制等等。黨的十三大明確提出,我們要建設的是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們國家的價值追求第一次這樣清晰地被表達出來。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的發展面臨著更加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凝心鑄魂的工作非常困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任重道遠。唯有發揚自我革命精神,保持警醒,勇于斗爭,才能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思想路線。在中國,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亦是如此。
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文本中,關于什么是社會主義的敘述大多是描述性的,關于如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是鮮少提及。盡管我們可以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汲取思想,但是具體的實踐卻是全新的。社會主義作為一個美好社會值得人人向往,但如何建成這樣一個社會才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主題。馬克思經過長期探索,逐步發現了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發現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動規律,進而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是必然能夠實現的,但馬克思恩格斯沒有經歷具體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科學理論與具體實踐如何結合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必須解決的時代問題。列寧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啟了一國范圍內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經過探索,列寧提出,“實踐比世界上所有理論爭論更為重要”,“對俄國來說,根據書本爭論社會主義綱領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深信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今天只能根據經驗來談論社會主義”[2](P399)。我國經過社會主義全面建設也總結了一條基本經驗,就是“二十年的歷史教訓告訴我們一條最重要的原則:搞社會主義一定要遵循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是毛澤東同志概括的實事求是,或者說一切從實際出發”[1](P118)。
社會主義是理想目標與實踐過程的有機統一。正是立足于對中國國情的坦然面對,對中國問題的深入思考,才逐漸形成在中國應該如何看待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也是沿著這條思路,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屆領導人都是立足于解決中國問題,不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認識到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不但要有較高的物質文明,還要有較高的精神文明,由此提出大力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布《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大力倡導“二十字”的基本道德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個人層面的價值規范。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面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等重大社會問題,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建設兩大戰略,標志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全面協調統籌的發展階段,我們的社會主義不僅是富強的、民主的、文明的,還是各方面都協調發展的,是和諧的。因此,和諧成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的價值追求。同時,社會的發展也越來越需要文化力量的支撐,需要共同的價值觀把全國人民凝聚起來,這就是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了讓核心價值體系更加凝練,便于人們認識、理解、認同。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由此可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踐行都是立足中國實踐,解決中國問題,推進中國發展,把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面向新時代,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同樣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同樣需要根據事物發展的實際情況,與時俱進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推進,社會的思想意識日益復雜和多樣化,不同的價值觀念也隨之涌現,如:金錢至上、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等。如何在價值多元的社會中幫助人們樹立科學的、正確的價值觀即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成為當前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和現實難題。從根本上來說,應該遵循以下兩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必須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需要為首要條件。改革開放40 多年來,我國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經濟快速發展,物質產品極大豐富,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升。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變得日益廣泛和迫切。人們不再滿足于吃飽穿暖,而是希望過一種體面的、有尊嚴的生活;不再漠視侵權、腐敗、不公現象的發生,而是希望公平正義的陽光普照大地;不再單純地追求物質生活的滿足,而是希望謀求自身全面的發展;不再無視環境的破壞和惡化,而是希望有一個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人與自然能和諧相處;不再忍受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而是希望人與人之間誠信友善等等。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我們必須時刻關注人民現實生活需求的這些變化,并采取切實措施來維護和滿足人民的利益需求,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民主和法治,創造優美舒適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一步行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否在實際生活中養成,取決于能否創造一個真正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的客觀的生活環境,取決于能否真正滿足人們的利益需求,在涉及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民生問題上(如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社會保障等)取得實質性進展。
在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人民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踐行者,要引導人民在滿足自身生活需要的過程中自覺主動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際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所有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都是為了人民的需要,并且激發了人民群眾的主動性。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一次次地思考“什么是社會主義”,那是因為人民生活太貧窮了,人民渴望富裕的生活,隨著富強、民主、文明等價值觀的出現,廣大人民群眾在實現自身生活富裕的過程中,將國家的價值追求與個人的利益實現了結合。尊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更要尊重他們實現美好生活的能力。改革開放之初人民對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的需要,是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初衷和出發點,這也是對歷史唯物主義人民史觀的尊重。進入新世紀,達到總體小康目標以后,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的問題凸顯,這種不協調其實也是人民的需要拓展了,從最初的經濟需要,增加到更多的社會需要。基本的物質生活需要得到滿足之后,人民開始渴望更公平的教育、更自由的流動、更安全的社會秩序等。
黨的十九大之前,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會生產,因此解決這個矛盾就要大力發展生產力,盡快建成一個富強的中國。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當然是矛盾存在的起點,不過因為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還是比較簡單的,主要是需要得到一定數量的物質文化產品,是從無到有的過程,這一過程給社會主義發展提出了相對單純的任務。因為需求側的簡單,造成供給側的簡單,導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也比較簡單,主要是圍繞建設富裕的國家。但是,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就變得復雜多了,首先是需求側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新社會主要矛盾之下,人們需求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和廣泛,不再僅僅局限于物質文化方面,而是拓寬延伸到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這樣的需要不僅對經濟領域生產的供給側提出了要求,而且對政治制度、社會秩序、生態環境等的供給方面提出了要求。需要的復雜性,帶來國家治理的復雜性,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被提上日程。那么,在這種社會發展過程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更加要考慮人民的現實需要,更需要充分吸收人民群眾滿足需要的智慧。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通過文化吸收與融合培育踐行的,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上,依然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創新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注重多樣文化的吸收和借鑒,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必然隨著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而不斷發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亦是如此。如果沒有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發展,就不能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過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踐行也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與時俱進的,需要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隨著人們生活需要的變化而不斷地發生變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不斷深化,其中最大的理論認識是關于“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問題需要根據自身的國情不斷地思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可能找到現成的教科書。”[4](P34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用實際行動創造性地回答了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中國,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怎樣鞏固和發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創造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模式,實現了社會主義發展歷史上最偉大的實踐創新。正是在社會主義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逐漸被一步步地培育起來,并指導人們在生活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在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有其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創新理論的指導,這些創新理論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踐行的文化前提。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強國新征程,新征程需要新思想來指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歷史新命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也必須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開展,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進而探索和研究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踐行的新方式和新方法。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關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4](P313)在現實生活中,要自覺地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做到“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4](P313)。中國自古重視以文化人。在國家治理中,注重發揮道德禮儀的重要作用。“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因此,我國也積累了豐富的文化資源,這些文化資源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底蘊和命脈,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的過程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樹立批判、繼承、創新、弘揚和發展的科學態度。一方面,不能原封不動地、照搬照抄中華傳統文化;另一方面,不能不加分析地對中華傳統文化加以全盤否定。正確的做法和科學的態度是:既要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也要適應歷史時代的變遷,同時還要適應現實生活的需要;要正確區分哪些是應該弘揚的,哪些是應該批判的,哪些是需要在學習中創新發展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5](P165)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對于人類文明和世界文化,尤其是與核心價值觀共通的有益文明成果,我們要報以科學的態度。人類發展史充分證明:人類文明和世界文化是多元化和多樣性的。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在相互激蕩中取長補短,又要在交流交鋒中相互融合,更要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
一方面,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正確處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資本主義社會價值觀的關系。社會主義制度作為一種先進的社會制度,是為了克服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弊病而出現的,它同資本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聯系在價值觀領域也有所體現和反映。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中,吸收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切文明成果,這其中就包含著資本主義文明成果。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資本主義相對封建主義,也是一種先進的社會制度,所以資本主義社會的價值觀也曾經是先進的社會價值觀念,這種價值觀念已經構成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要實現對資本主義的超越,就是要在吸收借鑒中發展出更加先進的文明形態,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
另一方面,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需要具有全球視野和未來視角。當今世界上的文明不能單單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文明形態來劃分,即使是只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文明形態,但無論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早已形成不同的制度形式和文明樣態。對于不同的文明,我們都要學習和借鑒,方可成就新的更先進的文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 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中所指出的:“對于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我們都應該采取學習借鑒的態度,都應該積極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優秀文化精神弘揚起來。”[6](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