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元霓 馬 欣
(重慶大學,重慶 401331)
川劇形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余年歷史。它植根于川渝,流傳于云南、貴州、西藏等地,一直為當地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是我國具有廣泛群眾基礎、流傳度大、影響面廣的地方劇種之一。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的一段時期,川劇由曾經的紅紅火火,到逐步淡出人們的生活視野,社會影響力日漸式微。既有社會因素的制約,也有川劇的變革創新落后于時代發展要求的自身因素。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新時代背景下,振興川劇需要我們重新審視其時代價值,實現“三個回歸”,推進“三個創新”。
川劇是巴蜀文化的杰出代表,具有巴蜀文化、藝術、歷史、民俗等方面的獨特研究和認知價值。川劇作為源遠流長的中國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唱腔形式上由昆曲、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種聲腔組成,同時兼備有關表演特技,如川劇變臉、水袖、折扇、吐火、翎子等等,匠心獨具,具有顯著的地域性文化特色,特別是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并流傳下來的藝術瑰寶。川劇融合了儒釋道文化因素,融匯了唐詩、宋詞、元曲等元素,其歷史淵源和在國內外產生的重要影響,決定了它是傳承弘揚巴蜀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1]他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 文化自信首要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對本土文化的自信。世世代代的巴蜀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雅俗共賞的川劇文化,為巴蜀兒女戰天斗地、生生不息提供了思想智慧和精神支撐。川劇藝術具有獨特性、稀缺性,尤其是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消亡將無法復制,也愧對祖宗和后人。戲劇發展的歷史過程表明,一個劇種的發展固然有其自身盛衰交替的歷史周期規律,但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導致人們對傳統經典劇目的回歸和眷戀,因為它們才是能夠長久棲息的精神家園。因此,一個優秀傳統劇種處于低谷時,需要的是堅守和維護,需要的是培育和滋養,更需要的是信心和耐心。面向未來,我們之所以要對進一步振興川劇充滿自信,一是因為我們只有對川劇藝術的價值和功能充滿自信,對川劇文化的生命力、創造力充滿自信,才能有堅持堅守的定力、創新創造的活力;二是我們所講的堅定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信,更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川劇藝術發展中的問題,讓川劇藝術更加成熟而持久;三是現在我們經濟實力、科技實力明顯增強,經濟總量和社會文化的發育程度,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完全有能力、有實力反哺川劇等戲劇文化建設發展。
建設文化強省,是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重要發展戰略,是推動新時代四川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振興川劇必將為建設文化強省提供新動力、注入新活力。川劇藝術不僅是屬于四川人民的、西南地區人民的、中華民族的,也是屬于世界人民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改革開放以來,川劇遠涉重洋,到許多國家和地區參加了若干重要的演出活動,傳播中華文化,播撒友誼種子,深受當地群眾歡迎。振興川劇,有效利用其特有的文化價值和市場價值,川劇必將成為四川走向世界的一張最具文化品牌的靚麗名片。我們可以利用孔子學院、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等海外機構和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推動川劇文化的國際傳播,通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文化交流合作,組織專場演出和有關品牌活動,助力川劇文化走向國際市場,這既能讓不同國家的人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又能向國外展示巴蜀文化特色,在傳播和交流中活態化地保護傳承好我們的傳統藝術。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3]美好生活需要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文化生活需要,必須把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作為我們工作的著力點。川劇是歷史的積淀,承載了中老年觀眾的歷史記憶和個人情感,是他們的精神慰藉和生活寄托。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春節前夕來川視察時指出:“四川人喜歡安逸的生活,吃擔擔面、喝蓋碗茶、擺龍門陣,體現了巴蜀濃厚的人情味。”可以說,泡茶館、看川戲,就是過去四川人“生活很安逸”的重要生活方式。“留住小時候的味道”“喚醒年少時的記憶”是中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特點,川劇“挽留”中老年觀眾大有潛力;耳濡目染,家庭熏陶,培育中青年觀眾也大有可為。如此,將有助于改變廣場舞“一統天下”的局面,形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社會文化生活,有效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文化生活需要。
按照新時代文化建設發展的要求和社會生活的新變化,進一步振興川劇的實現路徑是,以回歸和變革為主基調,實現“三個回歸”,推進“三個創新”。
1.政府責任回歸
各級政府要切實承擔起傳承和弘揚川劇的主體責任,聚焦政策牽引,完善頂層設計。堅持問題導向,著力體系建設、項目推動、政策配套。在有關高校建設一批重點學科、培養一批優秀人才,打造一批川劇研究中心、重點扶持一批演藝院團,重點組建一批演藝團隊,重點打造一批經典劇本,推出一批川劇精品成果,推動川劇藝術轉化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新內容;建好用好包括川劇文化特色藝術館在內的一批各級文化場館,建設一批川劇等傳習傳播基地,組織編寫川劇等地域文化普及教材,持續開展川劇等文化藝術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影視、進晚會等系列主題活動,培育和擴大川劇的觀眾群體,營造川劇藝術的良好社會氛圍,推動川劇藝術轉化為巴蜀文化創新發展新動力;川劇與影視、小說等文藝作品相結合、川劇與文創產業相結合、川劇與新媒體新技術相結合、川劇與旅游相結合,打造相關文化產業鏈,助推四川經濟社會文化發展。
2.院團角色回歸
川劇院團是川劇藝術產品的主要供給者,也是振興川劇的實踐者、受益者,要有勇于擔當的自覺,踐行好“三觀”:一是品牌觀。各院團要精心培育品牌,以品牌贏得觀眾、培育觀眾。院團要主動出擊,加強與知名品牌連線,充分發揮名人、明星效應以及經紀人的作用,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有機統一起來;二是市場觀。振興川劇固然要依靠國家政策,但如何用好用夠用活政策全在于院團自身。院團不能“躺在好政策上睡大覺”,要克服 “等、靠、要”的思想,強化競爭意識、服務意識,變“政府要我演”為“我要為自己生存發展主動演”,積極面向市場,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用優秀的藝術產品增強川劇藝術的感染力、吸引力和生命力;三是人才觀。觀眾是基礎,人才是關鍵。川劇院團要聚集一批德藝雙馨、年齡梯次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的川劇人才。隨著老一輩優秀川劇工作者相繼退出舞臺以及部分人才的流失,人才青黃不接的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院團要“外引內培”, 以事業聚人才,以待遇穩人才,以感情留人才。一方面要積極引進川劇發展所需要的編劇、導演、音樂、舞美和表演類復合型高精尖人才,積極選派有良好發展潛質的優秀人才學習進修深造;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老藝術家的“傳幫帶”作用,物色一批好苗子,培養各年齡階段、各層次、各地區的傳承人,以師傅帶徒弟的“作坊式”傳統做法,讓他們在實踐中磨煉,在學習中成長,努力培養更多更好的川劇后繼人才。
3.學校教育回歸
在任何時代,教育始終是文化傳承的主渠道。校園傳承是川劇傳承的主要路徑[4]29-32。高校的戲劇藝術專業可開設川劇藝術必修課程,在相關專業開設選修課程,川劇演藝院團與高校合作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提供學生實習實訓基地,開展專業人才培養。有條件的中小學可開設川劇認知、表演的相關課程,培育和發現一批人才苗子。據人民網2013年6月4日報道,四川瀘州江陽區在城區10多所學校設立“瀘州河”川劇藝術娃娃班、設立“瀘州河”川劇傳習基地,旨在立足校園尋找和培養川劇傳承人,修復斷裂的觀眾鏈條,以學生帶動家庭、家庭帶動社會,由此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傳習和喜愛川劇藝術的良性循環。把川劇等戲劇創作作為教育教學資源融入文學、新聞等相關專業的通識課程教學中,將川劇的樂器演奏、技藝表演滲透到音樂、舞蹈類專業的課堂教學中。有條件的高校和中學可借鑒重慶大學等高校的做法,組建川劇學生社團,利用周末和節假日時間,組織開展輻射社會的川劇表演和宣傳活動。川劇院團也要繼續深入開展優秀劇目進校園活動,定期到大中小學進行巡回演出,名家名角為學生上川劇課,參與學生有關社團活動,激發學生對川劇的認知和興趣愛好。
1.體制機制創新
探索建立政府主導、院團主抓、社會參與、企業化運作的川劇文化建設體制機制,厘清政府、院團、社會的責任。各級政府的責任是政策供給和行政支持,提供資金保障,設立川劇發展基金,在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上優先向川劇傾斜,推出明確的川劇扶持項目和有力的政策舉措。推進川劇表演藝術團體的體制創新,建立起契合市場需求、符合文化建設規律和川劇藝術生產規律的嶄新體制。院團要以面向市場為導向,完善內部治理體系,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治理制度,鼓勵多出作品、多出新品、多出精品,傾力打造川劇名家名角。觀眾是川劇藝術生存和發展的土壤。這一土壤肥沃了,川劇藝術才能茁壯成長為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院團、學校、社會要密切配合,積極普及川劇知識,推廣川劇藝術,讓更多人了解川劇藝術、喜愛川劇藝術,不斷壯大川劇藝術發展的群眾基礎。
2.藝術形式創新
川劇要走進觀眾,在表現形式上要征服觀眾,讓人感到精神愉悅。在保留川劇優秀傳統元素的基礎上,川劇藝術的表現形式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尤其須在必要的取悅和迎合觀眾口味上下一番真功夫、硬功夫,以激發觀眾的興趣和樂趣。一是融入現代時尚元素,帶給觀眾以驚喜。即使對本受群眾一直喜愛的變臉、吐火、武術等具有一定傳奇色彩的川劇藝術,也要根據觀眾對象和市場需求,恰當融入歌、舞、雜技等現代時尚元素,對表演形式不斷創新,做到常演常新。因為“川劇與其他戲劇一樣,是融合了歌、舞、曲、詩詞、美術、雜技、雕塑、燈光、服飾、化妝等各種藝術美的綜合體。”[5]二是運用多種表現手法,注重藝術效果。“傳統川劇舞臺布景簡約寫意,現代川劇舞美要積極適應現代觀眾的高層次審美需求,充分運用現代科技的聲、光、電、色,優化燈光、舞美、服裝、音響等綜合效果,更好地營造和渲染舞臺意境,使舞臺靈活多變、風格多樣,富于現代感,更趨立體化,呈現出美輪美奐的藝術效果。”[6]近年來,一些川劇傳承人在編劇、音樂、表演、導演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創新成果。例如,川劇編劇魏明倫、隆學義等著力于開創新的主題、新的表現手法以適應現代背景下觀眾不斷變化的審美訴求,演員沈鐵梅、孫勇波、黃榮華、譚繼瓊等則大膽運用多種表現手法,與西洋音樂激烈碰撞,產生了新的聲腔及音樂形式[7]。三是促進藝術與新技術的結合,擴大社會影響力。當前,新技術迭代發展,各領域交叉融合,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網絡信息技術日益成為社會生活的重要變革因素和關鍵影響因素,這為我們實現川劇的表現形式創新、載體創新、傳播手段創新提供了新途徑。我們要更加注重運用網絡信息技術等新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提升川劇文化的感染力、傳播力。據不完全統計,川劇有六千多個劇目,其中傳統劇目有兩千余個,通過技術手段,探索建立川劇資源共享平臺,推進數字化保存和傳播,是川劇未來發展的一個趨勢[4]29-32。
3.藝術內容創新
川劇藝術內容創新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方向,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關照歷史現實、洞察世事人生,是川劇藝術的人文情懷;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也是川劇藝術創作的真諦。膾炙人口的川劇作品都是寓理于情,寓情于事,其內容更多地體現本土性、時代性和多樣性,反映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人民群眾的生動實踐。川劇創作要走出小眾,走進觀眾,走向社會,這是時代之需。只有深入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融入真實、多元、有趣的生活情境和現代元素,才能形成一批思想精深、內容精到、編排精細、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具體而言,劇目的內容選材要抓取大眾熟知的典型范例,在語言運用上要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彰顯審美性、娛樂性和喜劇性,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目前,部分團體和機構開始轉變思路,通過改編熱門小說,抓住社會熱點、跨界合作融合等方式,以優質內容培養年輕觀眾,將川劇與詩歌、舞蹈、美術以及西方音樂會等藝術樣式融合,打破了傳統表現程式,增強了戲曲的感染力[8]。
打造精品原創劇本,是川劇藝術內容創新的前提基礎和重要保證。從通常意義上說,好的劇本是戲劇的靈魂和核心,好的戲劇實質上就是把優質的劇本內容以特定的藝術形式呈現給觀眾。川劇《白蛇傳》內容蕩氣回腸、情節催人淚下,劇本扎實功不可沒。當前我們迫切需要生產一批適合川劇工作者演出、適應新時代文化發展需求的優秀原創劇本。我們要動員和組織社會力量組建優秀團隊,精心打造精品劇本,也可以借鑒社會科學研究向社會公開招標科研立項的方法,向社會立項公開招標川劇優秀劇本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