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經濟法概念的厘清與重構*

2020-02-22 05:45:21董成惠
時代法學 2020年5期
關鍵詞:經濟法法律經濟

董成惠

(廣東海洋大學法政學院,廣東 湛江 524009)

在與人類社會有關的問題中,沒有幾個像“什么是法律”這個問題一樣,如此反復地被提出來,并且由嚴肅的思想家們用奇特甚至反論的方式予以回答(1)[英] 哈特(H.L.A.Hart).法律的概念[M].張文顯等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1.。美國著名的法學家博登海默認為,概念是解決法律問題所必需和必不可少的工具。沒有限定嚴格的概念,便不能清楚地和理性地思考法律問題(2)[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486.。概念是學科理論體系構建的基礎,也是認識和研究學科的邏輯思維起點和焦點,經濟法的概念于經濟法學的價值也不例外。“什么是經濟法”同樣是一直困擾經濟法學界的最大難題,至今仍未達成具有權威性的經濟法的定義,以至于此話題也成為其他部門法學者對經濟法詰難和詬病的一個梗阻。經濟法概念作為經濟法學理論思維的起點,決定著經濟法的研究范圍和理論體系建構。經濟法學的諸多理論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以經濟法的概念為邏輯起點和進路構建的理論體系(3)肖江平.作為概念的“經濟法”——聚焦于 “經濟法” 語詞的多視角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2004:48.。經濟法概念既是對經濟法規范本質屬性認識階段和最高抽象成果的總結,也是繼續探索經濟法學科體系和理論的基礎,在經濟法學理論體系中始終居于綱領性的地位,引領著學科的發展方向(4)薛克鵬.論經濟法的范疇化及其體系[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2.。因此,厘清經濟法概念有利于學科理論體系建構和法律規范體系的建設,但經濟法的概念或者定義的提煉和闡述也應該圍繞其法律屬性展開,高度概括經濟法作為法的本質特性和價值理念。

一、 經濟法語境中“經濟”一詞的演變與內涵

研究經濟法概念或是定義,至少應當研究“經濟”語詞,包括其語源、詞匯表達、語義、訓詁等。知悉了“經濟”的內涵,對“經濟法”概念的研究也就有了更明確的定位。這既符合客觀學術史的實際,又有助于提高論題研究的效率(5)肖江平.經濟法定義的中國學術史考察[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12,(5):116.。溯本及源,對“經濟”語詞進行探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界定“經濟法”概念。

(一)中文“經濟”一詞內涵及其演變

在公元4世紀,我國東晉時代已使用“經濟”一詞。“經濟”語出《晉書·殷浩傳》:“足下沈識淹長,思綜通練,起而明之足以經濟。”(6)[唐]房玄齡等撰.二十四史· 晉書(第七十七卷《殷浩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7.2042.“經濟”一詞自古釋意為“經世濟民”。包含了“經國”“經邦”“濟世”和“濟民”,以及“治國平天下”等意思。“經濟”在中國古代文化和文學中也充滿了豐富的社會內涵和人文思想,如古代名聯“文章西漢雙司馬,經濟南陽一臥龍”中的“經濟”就是“經綸濟世”的意義。“經世”者,謂治理國家,“濟民”指救助百姓。宋朝以來“經濟”一詞不僅普遍使用,而且出現以此命名的不少書籍。如《宋史·劉顏傳》載著《經濟樞言》,《宋史·藝文志七》載著《經濟集》12卷等。在清代,“經濟”還指治國才能。如清代《睢陽袁氏(袁可立)家譜序》:“與參由明經高第為沁源令,吏治明敏,清節著聞,秩滿擢新寧守,才品經濟尤為世重。”《紅樓夢》第二三回:“寶玉聽了,大覺逆耳,便道:姑娘請別的屋里坐坐吧,我這里仔細腌臜了你這樣知經濟的人。”在中國近代,“經濟”還有耗費少而收益多,勤儉、節約、財力、物力之意。如魯迅《書信集致·李霽野》:“倘暫時在北京設一分發處(一個人,一間屋),就可以經濟得多了。”郭沫若《洪波曲》第四章六:“打算在香港設一個第二制片廠,以便在海外容易取材而且經濟。”丁玲《母親》二:“小菡是一個沒有父親的窮小孩,她只能在經濟的可能范圍里讀一點兒書。”“經濟”在中國典籍中是“經國濟世”“經邦濟時”“經邦濟國”等詞的簡稱,漢籍中的“經濟”偏于“政”和“治”。現代詞匯“政治”更能準確詮釋中國古代“經濟”的概念。然而現代釋義中,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7)葉坦.“中國經濟學” 尋根[J].中國社會科學,1998,(4):62.。

現代漢語中“經濟”一詞源于19世紀下半葉的日本譯法(8)周振鶴.19、20 世紀之際中日歐語言接觸研究——以“ 歷史”、“經濟”、“封建”三譯語的形成為說[J].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6,(6):50.。最初“economics”一詞未經日文已曾直接被譯到中國。在1822年之后許多年里,“economy”與“economics”漢語譯詞大概有以下幾類:A.治家之道、齊家之道、家政;B.國政、辦理國家大事、治國之道、國制;C.節用、節儉、儉省、節省;D.理財、理財學、理財之法、銀學;E.富國之謀、富國之法、富國策、富國養民策、富國養民之學、富國學;F.生計學、資生學、民生主義;G.計學平準學;H.經濟、經濟學。孫中山在《在上海中國社會黨的演說》(又名《社會主義之派別與批評》)中,談及“經濟學”名詞,在民國元年的演說中對“economy”之“經濟”的譯名在中國最終被確立并傳播與普及(9)方維規.“經濟”譯名溯源考——是“政治”還是“經濟”[J].中國社會科學,2003,(3):179.。我國“經濟”一詞從最初的“經國濟世”“經綸濟世”“經邦濟時”“經邦濟國”到“治國才能”“勤儉節約”“財力物力”,歷經了從“治國”到“自修”“治理”“財富”“勤儉”“實惠”等理念的發展和變化,越來越貼近現代“economy”一詞的內涵。

(二)英文“economy”一詞內涵的演變

希臘思想家色諾芬(Xennophon,公元前430—前355年)在《經濟論》中最先使用西文“經濟”一詞。其書名原是希臘文《οικουομικοζ》,又名《家政學》。一般認為,“οικοζ”解釋為“家”,“υομοζ”是“支配”或“法律”的意思。“οικουομικα”原意是“家政(或譯家庭、家務、家計)管理”。英文的“economy”就是從希臘文“οικουομικα”一詞演變而來。古希臘奴隸制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因此把組織管理奴隸的相關問題都列入“家政管理”范圍(10)葉坦.“中國經濟學” 尋根[J].中國社會科學,1998,(4):63.。約著于公元前4世紀末的偽亞里士多德(Pseudo-Aristotle)的《經濟論》,以及近代學者威爾卡克(Wilcken)、安德里德斯(Andreades)、羅斯托夫采夫(M.Ros tov t zeff )等人的著作中都有“οικουομικα”的討論。偽亞里士多德的《經濟論》與色諾芬《經濟論》一樣,其中的“οικουομικα”一詞也是指“家政管理”;后來也指“公共財政”等問題,內容有所發展(11)巫寶三.古代希臘、羅馬經濟思想資料選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178.轉引自葉坦.“中國經濟學”尋根[J].中國社會科學,1998,(4):63.。到17世紀之時,基督教家政學宣揚諸如“勤奮”“節儉”等典范行為并將其視之為經濟要義。可見,18世紀之前,作為包容經濟生活整體并特指生活需求和物質生產的現代經濟概念還沒有形成,西方辭書中經濟概念主要還是局限于家政范圍,大部分辭書中的“經濟”詞條,其首要意義依然是“家政”“家庭管理”。

作為包容經濟生活整體,并特指生活需求和物質生產的現代經濟概念直到19世紀才真正確立。在承襲亞里士多德“政治”和“經濟”并舉之說的同時,家政與國治被相提并論。“政治經濟學”的概念主要譯自英國崛達之助等人編纂的《英和對譯辭書》和法國重商主義者蒙克萊田(Antoyne de Montchrétien)1615年發表的《獻給國王和太王后的政治經濟學》。“政治經濟學”一詞首先見于《獻給國王和太王后的政治經濟學》,主要用于商業財務。被譽為最初的英和對譯字典,便將political economy譯作“經濟學”。18世紀英國重商主義后期經濟學家斯圖亞特(James Steuart-Denham)在他1767年發表的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原理研究:或自由國家內政學概論》書名中繼續沿用了“政治經濟學”概念,把“政治經濟學”變成為一個綜合概念,涉及從農到商等范圍。鑒于此,政治經濟學概念的盛行,已經掩埋了家政經濟的原始含義,擴展到“大”而“廣”的經濟范疇。在西方經濟理論中,幾乎到處可以見到明確的政治經濟學含義,多半涉及經濟的具體利益和各種力量的對比,以及經濟的社會實踐。政治經濟概念的徹底突破和確立, 則歸功于亞當·斯密(Adam Smith)。他于1776年發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對政治經濟學理論提出了許多科學見解,創立了以增進國民財富為中心思想的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開辟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自由發展道路。

19世紀,另一位杰出的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代表李嘉圖,于1871年發表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上,研究并闡明在社會各階級間財富的分配規律。馬克思在1859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中(1867年版《資本論》的副標題),結合德國哲學辯證法揭露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杰文斯的《富國養民策》(1879年再版序言)中提出應當用“經濟學”(economics)代替“政治經濟學”。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Alfred Marshall)于1890年發表《經濟學原理》,其經濟學理論改變了長期流行的政治經濟學名稱。現代實用經濟概念并不是前現代家庭或個體經濟的直接變體,而是更多的基于李嘉圖之輩提出的整個社會和國家的經濟關系。西歐從19世紀中葉起,也許人們覺得“政治經濟學”一詞本身就不夠經濟,索性只用économie或economics, 這或許也是中國人最終接受“經濟”譯名的真正原因(12)方維規.“經濟”譯名溯源考——是“政治”還是“經濟”[J].中國社會科學,2003,(3):186-188.。現代“經濟”的概念已取代“家政經濟”的原始含義,更多是基于整個社會和國家的社會關系而產生的,代表各階級利益的經濟學概念,現代的“經濟”還指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的一系列活動及成果,也指資源配置(13)資源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資源是指社會經濟活動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資源配置是指對資源在各種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較作出的選擇。資源配置合理與否,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敗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社會資源的配置要通過一定的經濟機制與制度設計而實現。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機制是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力量,通過市場競爭使資源自由流動滿足市場的需要。但因市場配置資源客觀上存在不足,不可能使資源配置盡善盡美。為了避免在資源配置中出現地區結構、產業結構、市場結構、企業結構存失衡,國家可通過宏觀調控,把掌握或控制的資源轉移分配到急需發展的領域,使經濟結構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如在地區結構調整中,加快西部地區發展,保持東部、中部與西部之間的平衡;在產業結構調整中,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強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因此,市場機制與政府計劃都是資源配置的方式。的過程。

(三)經濟法中“經濟”的內涵

縱觀“經濟”或“economics”一詞內涵的演變,中西方各有不同。西方的“經濟”源于“家政”的微觀管理,與中國“經濟”之“經邦治國”宏觀管理不同(14)葉坦.“中國經濟學” 尋根[J].中國社會科學,1998,(4):63-64.。但古希臘的“經濟”也有“領導”“管理”“安排”“關懷”之意,與我國古漢語的“經世濟民”涵義相近。區別在于:西方的“經濟”概念先從“家”到“王室”而最終擴展到“國”;而中國的“經世濟民”“經邦濟國”“經國濟世”自開始便應用于“國”或“邦”(15)方維規.“經濟”譯名溯源考——是“政治”還是“經濟”[J].中國社會科學,2003,(3):186.。可見,古今中外經濟的理念,不論是我國古代的“經世濟民”,還是古希臘的“家政管理”,都蘊含著“管理”或是“治理”的理念,延伸到“財富”“資本”“勤儉”“政策”“民生”等內涵,從“濟民”發展到后來政治經濟學中的“國家”與“社會”的利益關系,都切合了現代“資源配置”理念。《牛津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詞典》對“經濟”的解釋是A節省,節儉;B理財,家政;C資源的管理和使用制度(16)牛津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詞典[Z].北京:商務出版社,1995.372.;《現代漢語詞典》對“經濟”的解釋為:A指社會物質生產和再生產的活動;B個人生活的用度;C用較少的人力、物力獲得較大的成果;D治理國家(17)中國社會科學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制.現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出版社,1996.664.。《現代漢語詞典》對“經濟”的釋義匯聚了中英文“經濟”的內涵。縱觀“經濟”一詞古今中外的演變,都包涵著“財富”“治理”“管理”“分配”的理念,經濟活動就是個資源配資的過程。從“經濟”一詞的廣義上說,大社會當然是由所謂經濟力量整合在一起的。但是當把這種秩序稱為經濟,例如我們所說的國民經濟、社會經濟或世界經濟時,卻會造成嚴重的誤導,這已成為混亂和誤解的主要根源之一。以至于把市場的自發秩序轉變為一個得到精心管理的組織,使其服務于一個公認的共同目標體系的主要原因之一。從狹義上說,可以把經濟稱為家政,一家公司、一個企業,甚至政府的財政,都是一種經濟,因此當然也是指對既有資源做精心的配置,使其服務于一系列且統一的目的。因此,經濟依靠嚴密的決策制度,決定著資源的不同用途(18)[英]哈耶克.經濟、科學與政治——哈耶克思想精粹[M].馮克利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394.。

(四)經濟法之溯本求源

經濟法概念源于18世紀的法國。1775年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摩萊里(Morelly)在《自然法典》一書之經濟法或分配法篇第1條,第一次使用了經濟法的概念,并第一次提出了國家參與社會分配的理念。摩萊里當時并未對經濟法進行嚴格的界定,而是將“經濟法”和“分配法”并列提出了“分配法或經濟法”共12條的法律草案。經濟法的理念就是萌發于社會的統疇分配,強調國家意志對社會分配的參與,基本準確地表達了經濟法就是“規范社會分配活動”的思想(19)[法] 摩萊里.自然法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07.。1843年,摩萊里獲得另一位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德薩米(Dezamy)的支持和贊同。而另一位法國學者蒲魯東(Proudhon)從部門法之間的關系對經濟法進行解讀,認為“經濟法是政治法和民法的補充和必然產物”,但未能對經濟法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進一步說明。德國法學家海德曼(Hedemen)在1916年的《經濟學字典》中提出“經濟規律在法律上的反映”的經濟法定義,闡明了經濟法和經濟規律的關系,但未反映經濟法作為獨立的部門法應具有的本質屬性(20)李曙光.經濟法詞義解釋與理論研究的重心[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5,(6):4.。早期的法德兩國學者提出并定義了經濟法的概念,明確了國家與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關系(21)經濟法相對于民商法和行政法等傳統法而言是一種矯正型法,是對民商法主體濫用民事權利和行政執法主體違法行政的一種回應,是克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制度設計。經濟法作為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法律規范,應具有其固有的法律價值和規則范式。因為干預一詞的內涵和外延都較有彈性,可以涵蓋管理、監管、調制、協調、調制、調節等內容,因此,文中涉及到關于“國家或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表述時可以用“國家干預”“政府干預”“行政干預”代之,只是不同的語境用語的表達上會有不同。“國家干預”主要是相對于“個人自由”而言,可以包括立法干預、行政干預和司法干預,而“政府干預”或“行政干預”主要是相對立法干預、司法干預而言。。

哈耶克認為,狹義上“經濟是一種組織或安排,是人們在其中自覺地把資源用于一系列統一的目標。”(22)[英]哈耶克.經濟、科學與政治——哈耶克思想精粹[M].馮克利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124.馬克斯·韋伯認為:經濟行動或活動就是“以經濟為取向”,行動者和平運用資源控制權為主要動力,為了滿足對“效用”的欲望的行動。現代市場經濟的實質就在于審慎而有計劃地獲得控制與處置權,也是經濟行動與法律之間關系的主要內容。任何類型的經濟活動都要對控制與處置權進行某種事實上的分配。市場經濟考慮的是如何通過產品的銷售以貨幣形式償付這些消耗;計劃經濟則會考慮是否能夠提供必要勞動和其他生產資料而又無礙于滿足其他被認為比較迫切的需要,兩者經濟行動的取向主要是針對經濟的目的而選擇,且從技術上在可供選擇的目的之間以及在目的和成本之間進行權衡(23)[德]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M].閻克文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56.160.161.。美國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高級研究員邁克爾·斯彭斯(Michacl Spence)在美國經濟學家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后評價,認為其著作表明“經濟學最終要解決的不是市場問題,而是社會資源分配和配置問題”(24)Michacl Spence,MarKets Aren’t Everything, Forbes.com(October12,2009)。轉引自[美] 富切爾·博茨曼,路·羅杰斯.共享經濟時代:互聯網思維下的協同消費商業模式[M].唐朝文譯.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15.。2007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將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萊昂尼德·赫維茨( Lenonid Hurwicz) 和羅杰·邁爾森( Roger B. Myerson)、埃里克·馬斯金(Erics. Maskin),以表彰他們對創立和發展“資源配置的機制設計理論”作出的貢獻(25)郭其友,李寶良.機制設計理論:資源最優配置機制性質的解釋與應用——2007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主要經濟學理論貢獻述評[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7,(5):1.。因此,經濟的本質就是“資源的配置”模式。西方的經濟學發展史,都是圍繞著市場與政府兩只手對資源配置的辯論史。不論是亞當斯密的“自由放任”還是凱恩斯的“政府干預”都是基于市場與政府對資源配置的角力而展開。所有的經濟活動都是“市場看不見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對資源配置的過程,且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時期兩只手交替作用,在不同的市場經濟條件和社會經濟制度下有所不同,并形成不同的經濟關系。只有當這兩只手協調并用時,現代經濟法才能產生(26)劉文華.走協調結合之路經濟法本源論——“社會基本矛盾論”是解釋和解決經濟法律體系列問題的理論基礎[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321.。

自從人類社會產生以來,經濟關系就是在一定生產方式的基礎上的生產、消費、交換、分配等廣泛而復雜的諸種社會關系的總稱(27)潘靜成,劉文華.經濟法基礎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0.。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中則表現為市場經濟關系。法律作為一種行為規范,是人們為建立理想的社會秩序而對社會關系進行調整的產物,即決定法律產生的直接原因是社會關系,包括政治關系、經濟關系和家庭關系等。經濟關系在由社會關系構筑起來的社會中具有根本性和普遍性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說,經濟關系構成了法律的本源(28)薛克鵬.經濟法定義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博士畢業論文,2002.43.。馬克思曾說:“無論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記載經濟關系的要求而已。”(29)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21-122.因此,經濟法所調整的內容,也應該是圍繞著市場與政府對社會資源的配置的經濟活動展開,經濟法的法律關系是經濟法在調整市場與政府在資源配置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或是社會關系,是一種資源配置關系,且受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道德等多種因素綜合影響。因此,經濟法律規范時常表現為政治化、政策化、社會化和道德化的傾向,對經濟法概念的界定也可能會超越法的規范本質,體現更多的利益和目標導向的價值選擇,但經濟法作為法律規范的本質屬性是其本源,不應被異化或淡化。對經濟法溯本求源,其概念的界定應該回歸到經濟法律規范如何調整社會資源配置的經濟活動過程中的社會經濟關系或社會經濟秩序的軌道上,概括并揭示經濟法的核心價值和終極目標。經濟法學的研究也應該以經濟法的概念為邏輯起點,并遵循法學研究的基本范式,圍繞著經濟法的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及其相關的其他社會經濟法律現象的法學理論和內在的法律邏輯思維展開,去構建經濟法學的理論體系。

二、經濟法調整對象的解析

法律的調整對象,也就是法律規范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凡調整同一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就構成同一法律部門(30)孫國華.法理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292.。因此,法律的調整對象是區分不同部門法的重要依據。有學者認為將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及調整方法作為劃分法律部門標準的理論是來自蘇聯的一種偏見(31)陳云良.傲慢與偏見——經濟法的現象學分析[J].法商研究,2009,(4):134.。隨著社會不斷發展變化,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和調整方法愈益復雜化,部門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交叉與模糊在所難免(32)李昌庚.中國經濟法學的困境與出路[J].北方法學,2014,(5):84.。各部門法相互滲透,僅從調整對象和調整方法上很難完整準確地對各部門法進行區別和界定,但法律部門的劃分仍是以“獨立的調整對象”為標準,只是這一“獨立”并不意味著“絕對專有”,而應理解為一種“共性”。至于這一共性是什么,為什么獨立,則應根據現實的需要和歷史的沉淀進行抽象(33)顧功耘,劉哲昕.論經濟法的調整對象[J].法學,2011,(2):60.。比如,經濟法和行政法都調整政府行為,經濟法和民法都調整市場行為,但各部門法適用的領域不同,即調整范圍或對象不同。因此對各部門法調整對象的研究有利于相關法學概念的界定,以及明確各部門法的屬性以及調整范圍。

(一)經濟法調整對象認識上的困境

經濟法學界對經濟法調整對象的認識眾說紛紜,但較主流的觀點主要有“二元說”“三元說”“四元說”以及“其他多元說”。比如張守文教授的“二元論”包括市場秩序規制關系和宏觀調控關系(34)張守文.經濟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59.。在“三元論”中,潘靜成、劉文華教授認為經濟法體系包括經濟組織關系、經濟管理關系、經濟活動關系三大部分(35)潘靜成,劉文華.經濟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94-95.;史際春教授認為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維護公平競爭關系、經濟管理關系、組織管理性的流轉和協作關系(36)史際春,鄧峰.經濟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48.;漆多俊教授認為經濟法調整對象應該包括市場障礙排除關系、國家投資經營關系、宏觀調控法關系(37)漆多俊.經濟法基礎理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252.。“四元說”的多種主張中,楊紫煊教授認為“新經濟法體系”,應包括市場管理關系、企業組織關系、調控和社會保障關系(38)楊紫煊.論新經濟法體系——關于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經濟法體系的若干問題[J].中外法學,1995,(1):2-4.。李昌麒教授則認為應包括:微觀經濟調控關系(市場主體調控關系)、市場調控關系、宏觀經濟調控關系和社會分配關系(39)李昌麒.經濟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62-66.。徐杰教授則認為應包括:國民經濟管理關系、經濟協作關系、市場經濟主體在內部經濟管理中產生的經濟關系和涉外經濟關系(40)徐杰.經濟法概論[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1.45.。其他多元說基本上是自說自話,已經背離了經濟法的基本范疇。

縱觀以上學者的觀點,對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基本達成共識的主要有市場規制關系和宏觀調控關系,對經濟法調整對象的其他社會關系尚存在不同的認識,對經濟法概念的理論框架和邊界的認識都較為模糊,要獲得一個完全統一、甚至表述一致的經濟法概念尚存困難。經濟法學界對經濟法調整對象界定的紛爭成了制約經濟法學理論研究的瓶頸,也影響了經濟法概念的界定,并因此被其他部門法學者詬病。不同的學者基于不同的視角和歷史階段對經濟法的調整對象進行考察和結論難免有些偏頗,在此不作評論,但也可以從中提煉其共性,如經濟法調整對象之市場秩序規制關系和宏觀調控關系就是學界的共識。任何概念都具有主觀性和相對性,是在特定歷史階段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基本反映了當時客觀事物的屬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進行思維推演。基于不同視角,不同學者的觀點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是理所當然的,這也才符合學術理論研究思維的規律,關鍵在于如何整合各種理論觀點,提煉出權威而有說服力的理論成果。

(二)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特性

經濟法屬性是經濟法有別于其他部門法的重要指標。揭示經濟法屬性的途徑有許多,如調整對象、調整方法、價值、功能和作用等,雖然每一種方法都能反映經濟法規范與其他部門法規范的區別,但反映的程度和角度是不同的(41)薛克鵬.經濟法定義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博士畢業論文,2002.12.。經濟法獨特屬性包括調整對象上和調整方法上的獨特性、經濟法規則范式的獨特性、價值目標的獨特性以及經濟法定義的形式邏輯及其部門法體系中的種屬概念等問題。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界定是難點和重點也是經濟法概念的核心,即從形式邏輯上明確經濟法與其他部門法本質上的區別。根據屬加種差的定義模式,就可能知悉其內涵,其概念的表達也就清楚了(42)肖江平.經濟法定義的中國學術史考察——側重于經濟法調整對象[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116.。對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理解,應該把握以下幾個要點:

1.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秩序性

秩序是由各種自然規律、法律制度、社會規約、道德準則等行為規范約束協調下形成的和諧穩定的社會關系總和。社會經濟秩序是指除了受自然秩序影響,還應受政治秩序、法律秩序、道德秩序以及其他社會秩序制約的社會經濟秩序,以下簡稱為“經濟秩序”。因此,經濟秩序是在一系列經濟法律法規、社會規約和道德規范的約束協調下形成的社會經濟關系。經濟秩序應遵守市場的自治秩序和法律秩序,并受到政治秩序、道德秩序以及其他社會秩序的影響。我國《憲法》第15條規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宏觀調控。國家依法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擾亂社會經濟秩序。”可見,我國《憲法》所規定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立法”和“宏觀調控”明確規定了我國社會經濟秩序的市場特性,并受法律監管和宏觀調控,即我國的“社會經濟秩序”的“市場自治”“市場規制”和“宏觀調控”是都受憲法保護的。因此,經濟法并不能簡單認為是調整“國家干預”“國家調制”“國家協調”或“國家管理”市場經濟的法,而應是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法”,簡而言之,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社會經濟秩序”。結合經濟法之“經濟”的內涵及相關的法律規范,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經濟活動過程中,在市場、政府和社會之間形成的“社會經濟秩序”。政治、社會、道德和時事對經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但應盡可能減少其對經濟秩序的干擾和破壞。經濟秩序離不開法律的調整,經濟法正是調整經濟秩序的法,國家的經濟立法也應以維護經濟秩序為核心。因此,經濟法是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協調平衡社會整體利益,通過規范市場行為和政府行為,確保公平、效益和安全的經濟秩序的法律規范。

經濟學上的實體經濟秩序已經成為了經濟法學上的經濟秩序的物質基礎,并且根據實體經濟中資源配置方式的不同,可以把社會經濟秩序分為微觀經濟秩序、中觀特別產業經濟秩序和宏觀經濟秩序。微觀經濟中的市場自治秩序和市場規制秩序、中觀特別產業或區域監管秩序和宏觀經濟領域的調控秩序,都旨在保障社會經濟秩序持續、穩定、有序地發展(43)袁禮斌.青年經濟學家文庫 市場秩序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3.。因此經濟法調整對象具體包括微觀領域的市場秩序或是市場規制秩序、中觀領域的特殊產業秩序、宏觀領域的宏觀調控秩序,對應的調整社會經濟秩序的經濟法也可以分為微觀經濟秩序法,也稱市場秩序法或市場規制法、特別市場監管法(44)根據學者關于區域法和領域法的相關界定,特別市場監管法可以包括區域經濟法和領域經濟法。、宏觀秩序法或宏觀調控法。在微觀經濟領域,民商法所調整的市場自治秩序和經濟法所調整的市場規制秩序共同形成了微觀經濟秩序,經濟法的市場規制秩序是建立在民商法市場自治秩序基礎上的制度構建,是對無序自治市場秩序的矯正或是規制。因此,經濟法所調整的微觀經濟秩序是在遵守民商事主體意思自治的私法基礎上,賦予行政機關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破壞社會整體利益,危害經濟公平、效率和安全的自治行為進行規制和矯正權力的法律規范。而在宏觀經濟領域和特別經濟領域,更體現了國家對經濟秩序主觀能動的干預,而且都是建立在對市場經濟自治秩序一定程度限制的基礎上,不過,也不能損害市場主體的合法自主權。

有學者認為:經濟法是社會經濟秩序保護之法,而不是社會經濟秩序參與者保護之法。并認為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經濟秩序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以市場機制為中心的自發秩序,即微觀經濟秩序或市場自治秩序;第二,以政府調控為輔助的宏觀結構秩序,即宏觀經濟秩序;第三,市場機制難以完全發揮作用的特殊領域(包括公用事業、自然壟斷行業和特別的產業、區域、領域)的發展秩序,即中觀經濟秩序或特別產業秩序(45)劉水林.經濟法是什么——經濟法的法哲學反思[J].政治與法律,2014,(8):90-91.。經濟法對經濟秩序的調整,是為了彌補民商法對民事權利濫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保護不足,通過經濟立法賦予國家機關對經濟秩序的干預權,同時防止政府行政機關權力濫用侵害民商事主體的權利的法律新機制,是對實踐中傳統民商法和行政法不能調整的經濟秩序的一種制度回應。

2.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經濟性

經濟法調整的范圍是“在資源配置的經濟活動過程中”或是簡稱為“經濟活動過程中”。目前學界普遍認同市場規制關系、市場監管關系、宏觀調控關系是經濟法的調整對象,但缺乏對調整范圍即“在經濟活動過程中”的明確界定,對其規制對象“經濟秩序”也缺乏研究和理論構建。正如上文所述,現代“經濟”就是關于市場與政府對社會資源的配置機制,而經濟法就是調整市場與政府在資源配置中所產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強調經濟法是調整在“經濟活動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主要是區別于社會法、行政法等其他部門法。只有明確經濟法的調整范圍的“經濟性”,才能根據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的法益目標進行法律制度設計,如果混淆不同范圍的法益目標,就會出現制度設計上的缺陷。經濟法和社會法都強調社會本位的價值目標,但經濟法是通過對經濟活動中對市場行為和政府行為進行調整和規范,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協調平衡社會整體利益,確保經濟秩序的公平、效益和安全。比如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廣告法、價格法、銀行法、財稅法等。而社會法是通過公權力和社會權力的介入對社會資源的再分配來彌補和平衡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公,兩者的切入點不同。社會法主要是對經濟法、民商法所調整的市場和政府對資源配置結果的修正和補充。比如社會保障法、社會捐贈法、社會慈善法、社會福利法等。

經濟法與行政法調整的范圍不同,經濟法對政府行為的調整是僅限于在資源配置中的經濟活動中的政府行為,包括政府直接配置資源的的調控行為,以及政府對市場資源配置的規制和監管行為,不同于行政法中政府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行為,主要包括對公共教育、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和公共衛生等領域行政管理行為。因為社會經濟發展日新月異,政府對市場配置資源的監管和其配置資源的方式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時俱進,各種經濟政策和經濟規章成為經濟法規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目標不斷的調整和變化。因此,經濟法對市場行為和政府行為的規范和調整具有不確定性或靈活性。行政法所調整的社會公共事務是對公民基本權利和基本民生的保護,應具有穩定性,相應的行政行為和行政法不能朝令夕改。雖然經濟法和行政法對政府行為的調整都應遵守行政程序法的相關規定,但因經濟法對政府行為的調整范圍與方法不同,經濟法側重于“經濟領域”和“經濟手段”,經濟法對政府行為的概括性授權有別于行政法的法律保留原則的限權,經濟法的行政自由裁量權的合理性原則的實質正義有別于行政法的程序合法性原則的形式正義。只有區分經濟法與行政法所調整的不同領域或范圍,才能適用不同的法律原則和采取不同的調整手段,制定相應的法律規范。

3.經濟法調整對象的公共性或社會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第1條規定:“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可見,我國的《民法典》也把“經濟秩序”作為其法益目標,但經濟法與民法對經濟秩序調整的具體法益目標和具體調整對象卻不同。根據《民法典》第2條,民法要維護的經濟秩序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這種經濟秩序是一種自治秩序,旨在維護自由、平等和公平的經濟秩序,維護的是個體正義的價值目標。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秩序是市場和政府在經濟活動過程中,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46)有學者認為社會公共利益是公眾對社會文明狀態的愿望與需要,其內容包括:公共秩序的和平與安全、經濟秩序的健康、安全及效率化、社會資源與機會的合理保存和利用、社會弱勢群體利益的保障、公共道德的維護、人類朝文明方向發展的條件如公共教育、衛生事業的發展。(孫笑俠,《論法律與社會利益》,《中國法學》,1995第4期,第54頁。)學界對社會公共利益有不同的解讀,但經濟的視野下的社會公共利益是社會成員對社會公共資源享有的權利,如公共秩序、公共產品、產品安全、環境生態等。社會公共利益具有廣泛的內涵,在此不展開探討。經濟法語境下的社會公共利益,即市場與政府在資源的配置過程中,不論是從社會公益事業的角度,還是商業利益的角度,如果能維護公平的市場秩序,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造福于民,而不僅僅是短期的少數人的受惠,都可以界定為公共利益,且可視其在不同的經濟法律關系享有的利益而不同。比如投資者利益、經營者利益、消費者利益、勞動者利益等。和協調平衡社會整體利益,通過規范市場行為和政府行為,確保公平、效益和安全的經濟秩序,維護的是社會正義的價值目標。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秩序的法益目標在于維護社會的公平、效益和安全等公共性目標,與民法所調整的經濟秩序的法益目標在于維護平等主體之間的自由、平等、公平的私權自治性是不同的。經濟法和民法都追求公平的經濟秩序,但經濟法追求的是實質上的社會公平,體現為差別待遇的結果公平,民法上的公平是形式上的個體公平,強調平等和自由基礎上的機會平等。因此,經濟法應該是在經濟活動的過程中,為了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保護社會公共利益,協調各方社會整體利益關系,規范市場行為和政府行為,確保公平、效益和安全的經濟秩序,是在市場、政府和社會關系中所作的一種制度安排。

(三)經濟法調整對象的具體內容

經濟法對經濟秩序的調整是通過規范市場主體行為和政府主體行為來實現其法益目標。因此,對經濟法主體的市場行為和政府行為的規范成為經濟法調整的主要內容和具體對象。

1.經濟法對市場行為的調整

市場行為可以分為合法市場行為和違法市場行為。經濟法對市場行為的調整有兩個目標:即通過經濟法規范內生的法律邏輯的自洽性來規范和引導合法的市場行為和規制違法的市場行為。經濟法為了維護市場經濟秩序,通過立法規范市場主體的融資行為、投資行為、生產行為、銷售行為、競爭行為等市場行為,并引導市場主體遵守相關的法律規定,對違法的市場行為進行處罰。在正常的市場秩序下,經濟法通過立法引導市場主體合法經營,市場主體依法享有經營自主權,只有當市場行為破壞或是影響正常的市場秩序,經濟法才對其進行規制,所以經濟法為了維護市場秩序而對違法的市場行為進行規制。市場經濟秩序具有兩種狀態:有序狀態與無序狀態。市場的有序狀態反映了市場主體之間穩定的利益關系,是市場主體在遵循社會共同承認的市場規則體系下,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所形成的具有可預見性和穩定性的市場行為模式。市場無序狀態即市場失靈的狀態,反映的是市場主體之間非穩定的利益關系,是指市場主體違背社會共同承認的市場規則體系,在市場交易活動中所形成的具有非穩定性以及不可預見性的市場行為模式,市場秩序是有序與無序的辯證統一體(47)劉根榮.市場秩序理論研究:利益博弈均衡秩序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22.。

經濟法對市場經濟秩序的調整,主要是通過經濟立法和引導市場行為確保有序狀態,通過對無序狀態的規制對市場失靈進行矯正。比如,反競爭行為、損害消費者權益的不公平交易行為、破壞價格機制的市場行為、偷稅漏稅行為都屬于經濟法調整規制的范疇。一般情況,對于微觀市場自治秩序的有序狀態主要由民商法調整,但有序的自治市場秩序的市場行為有賴于經濟法的規范和引導。對于中觀公共經濟秩序或特殊產業經濟秩序,是一種受管制的市場經濟秩序,一般應進行專門立法監管,其市場準入和市場行為都應依法進行,并接受監管部門的監督管理。對于宏觀調控經濟秩序,主要是經濟法通過授權職能部門以經濟政策、行政規章和政府規定等抽象的行政行為對市場行為進行引導,以實現特定的調控目標。如果沒有經濟法對市場行為的規范和引導,以及對違法市場行為的處罰,就難以確保公平、效益和安全的經濟秩序。

2.經濟法對政府行為的調整

經濟法視野下的政府行為包括政府對市場的規制行為、監管行為、宏觀調控行為。首先,市場規制行為是經濟法的行政執法行為。市場的逐利性和局限性等市場缺陷導致市場權利的濫用,損害了社會的公共利益,比如市場權利濫用可能會導致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產品質量、消費者權益、不正當競爭、市場壟斷、偷稅漏稅等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的法律問題,但僅依法官的民事司法審判難以規制這些民商事權利的濫用,無法彌補市場權利濫用對社會公共利益所造成的損害,以至于需要經濟法通過授權政府職能部門對市場違法行為進行規制以彌補民商法的局限性。因此,政府的市場規制行為是經濟法授權政府職能部門的重要法律適用方式或行政執法模式,是經濟法實現其法益目標的法治保障措施,這與民商法、刑法主要通過法院解決法律問題不同,經濟法的法律實施主體主要是行政執法部門而非法院,或者行政執法是經濟法解決經濟法律問題的主要途徑,但法院司法審判是經濟法律救濟的最后法治保障。其次,市場監管行為是政府職能部門對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特殊行業的監督管理行為。這些特殊領域關乎重要的國民經濟命脈和民生基本保障,對其市場準入或退出應該經過職能部門的審核批準,其經濟活動中的市場行為應遵守嚴格的行業標準,并由政府職能部門依法對其進行監督管理,采取事前監管和事后處罰相結合的監管模式。再者,宏觀調控行為是重要的政府經濟治理模式。受行政法及行政訴訟法之法律保留和程序正義形式理性的限制,行政法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的發展。孟德斯鳩認為行政權的行使總是以需要迅速處理的事情為對象,政府部門時刻需要急速的行動,急事無法律(48)[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160-161.。洛克認為政府所有的權力,就是為社會謀福利,并認為因為世間常發生許多偶然的事情,嚴格呆板地執行法律反而有害,人民的福利是最高的法律(49)[英]洛克.政府論(下)[M].葉啟芳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86.97.。丹尼斯認為政府是民眾為了保障他們自己權利而選擇的代表團體,其作用僅在于為他們的福利進行活動(50)[美]丹尼斯·朗.權力論[M].防震倫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32-42.。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人類社會發展進入資本經濟、網絡經濟、知識經濟、虛擬經濟等新經濟時代,經濟的金融化、資本化、網絡化、社會化和全球化已不可避免。高度金融化、網絡化、資本化、社會化和全球化的新經濟模式關乎國民經濟的發展,并涉及眾多民眾的利益和國民經濟安全,這是政府為了維護公平、效益和安全的經濟秩序必須干預市場經濟的正當理由,也是經濟法概括授權政府職能部門宏觀調控權的重要依據。因此,經濟法為了確保經濟秩序的健康發展,授權政府職能部門對宏觀經濟和產業經濟、區域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宏觀調控也成為政府重要的經濟治理模式,或是資源配置方式。經濟法是為了應對社會經濟發展變化,確保公平、效益、安全的經濟秩序而建立的一種新的法律機制。經濟法對政府行為的調整是既授權也控權,但并非國內部分經濟法學者認為的經濟法是控權法(51)陳云良.從授權到控權:經濟法的中國化路徑[J].政法論壇,2015,(2):159-160.。經濟法在對政府職能部門授權的同時,應建立相應的監督和問責機制防止行政權力被濫用。因此,經濟法可以通過確定目標、選擇規范手段、規定具體行為以及實施規則的責任,明確其社會角色和社會地位,對經濟活動的市場和政府違法行為進行規制,從而彌補市場自治和政府干預的不足,矯正市場自治行為模式和行為結構的缺陷,并規范政府行為。

(四)經濟法調整機制的特殊性

經濟法是在克服傳統民商法和行政法局限性的基礎上構建的新的法律機制,經濟法與民商法、行政法的法律調整方法雖然有聯系但也有區別。特別是經濟法與行政法都是以行政執法為主,但經濟法與民法、行政法的法律調整機制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特點:

1.法律淵源的軟法性

因為社會經濟發展日新月異,政府和市場對資源配置的經濟活動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時俱進。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變化的需要,經濟法對市場行為和政府行為的規范和調整應具有靈活性或非確定性才能應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經濟秩序,因此,各種經濟政策和經濟規章的軟法成為經濟法規范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些軟法規范不應該違反上位法。行政法所調整的是政府對社會公共事務或社會公共秩序的行政管理行為,比如公共安全、公共衛生、公共教育和公共交通等,是對公民基本權利和基本民生的保護,具有穩定性和確定性,相應的行政法規范不能朝夕令改,一般都制定了相應的法典。同樣,民法所調整的平等主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在特定時期內也具有相對穩定性和確定性,所以民法的法律淵源主要是法典。

2.行政主體職能部門的經濟性

經濟法的行政主體與行政法的行政主體不同,職權和職責也不同。經濟法的行政主體主要是對市場經濟秩序享有規制、監管和調控職權和職責的行政機關,比如市場監督管理局、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財政部、發改委等。而行政法的行政主體主要是依法進行公共事務管理的行政部門。比如公安部門、交通運輸部門、衛生部門等。不同的行政機關,其行政職權職責和行政目標、行政手段都不同。經濟法的行政機構為了公平、效率和安全的社會經濟秩序,依法授權政府機構對市場行為進行規制、監管和宏觀調控。而行政法的行政機構是依法對社會公共秩序進行監管,確保社會秩序的穩定、安全、和諧發展。

3.法律調整方式的實質理性

法律調整方式指法律對權利、權力、義務、職和責任的配置方式。可分為積極的義務、允許和禁止三種法律調整的基本方式。這三種方式互相結合,根據權利與義務的不同配置,形成十分復雜的配合式的調整方式(52)孫國華.中華法學大辭典(法理學卷)[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1997.119.。為了回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實現特定的行政目標的實質理性,經濟法對行政主體一般是概括性授權,行政主體依法享有更多行政自由裁量權和行政立法權,特別是宏觀調控行為主要是抽象行政行為,有別于行政法對具體行政行為限權的調整模式,經濟法的合理性原則的實質正義有別于行政法的程序合法性原則的形式正義。經濟法行政主體的職責除了行政執法之外,還有積極的行政監管和行政調控,不同于行政法單一的行政執法模式。經濟法的調整不以懲罰追責為目的,甚至采取積極的優惠和鼓勵措施,比如產業政策。另外,經濟法的市場主體的權利義務是由特定的法律規定的,具有明顯的獨特性和法定性,不同于民法的約定權利義務強調平等性。

4.法律責任形式的綜合性

經濟法的法律責任集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為一體的綜合責任,但行政法的法律責任是行政責任,民法的法律責任只是民事責任。另外,經濟法的民事責任與民商法的民事責任不同,民商法的民事賠償的歸責原則是結果主義的損害賠償原則,其賠償責任以損害事實為依據,適用的是填平理論的事后補償機制,而經濟法責任的歸責原則是行為主義的風險管控原則,其民事賠償除了損害補償之外,還可以是以懲罰為主的懲罰性賠償。民法的民事責任一般是約定責任和侵權責任,但經濟法的民事責任一般是法定責任和侵權責任。比如經濟法的懲罰性賠償就是一種法定的民事賠償責任。

5.法律施機制的行政優先性

傳統的民商法的法律實施機制都是以法院司法審判為主的司法中心主義,司法是解決民事案件的主要法律適用方式,并遵守法治原則。但經濟法的糾紛解決主要以行政執法為主。另外,經濟法和行政法的行政機關都享有行政執法權,但經濟法的行政執法一般是基于特定的私法基礎上的經營者與經營者的競爭法關系,經營者與消費者的消費關系等。因此,經濟法的法律實施機制主要是以行政機關主導,市場和個人、企業和社會其他組織共同參與的協調共治的政府治理模式(53)現代治理作為新型的管理模式,強調其目標的公共性或共同性,權力運用之民眾參與性、多元性、非正式規則性,以及多中心主義等理念,是對正統單一行政管理權力之權威的突破和超越,也是回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的行政管理機制。經濟法之政府治理機制就是在資源配置的經濟活動過程中,為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協調社會整體利益,確保公平、效率與安全的經濟秩序,在市場、政府與社會之間建立的治理機制。政府治理通過市場與社會的參與,建立公共善治的共享機制,并通過社會中間層的分權機制有效緩解市場與政府之間的對立。政府治理調控的非正式規則的軟法和行政執法先行的處理機制,回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實現了經濟法之實質正義的價值目標。政府治理作為政府干預市場經濟活動的重要模式,必須遵守經濟法的基本法則和程序正義,并建立相應的責任機制,確保政府治理的法治與善治的執法路徑。。行政法為了維護公共秩序的穩定,行政機關依法強制行使其行政執法權,被執法的行政相對人原則上只能從服。

目前,國內經濟法學界占多數的國家法律主義學者把經濟法的調整對象簡單歸結為政府對市場的市場規制關系和宏觀調控關系,強調經濟法對“國家干預”或“政府干預”的規范,僅把經濟法預設為程序法而非實體法。實際上,經濟法的行政規制關系、行政監管關系和行政宏觀調控關系既是經濟法的實體法律關系也是程序法律關系。在經濟法律關系中,市場主體依法享有法定的權利和義務,而行政機關依法享有市場規制權、監管權和宏觀調控權,但都必須依法行使相應的權利和權力。國家法律主義混淆了經濟法律關系之間的主體關系,誤讀了經濟法的法律實施機制,把經濟法律關系簡單地解讀為經濟法的行政執法關系,經濟法的行政執法主體也就當然地被作為經濟法律關系的一方主體,而忽視了經濟法對市場主體之間競爭關系和消費關系、投資關系、保險關系等經濟法實體法律關系的調整,即經濟法中的法定的私權關系。因此,經濟法是實體法和程序法相融合的法律機制,經濟法規范的內生法律邏輯關系是實體法律關系,這種實體法律關系既包括法定的市場主體的權利義務關系,也包括政府執法主體職權職責關系。就經濟法的市場規制關系、市場監管關系和宏觀調控關系而言,是市場主體法定權利義務實現的過程,也是政府職能部門或行政主體行使其行政職權和履行其行政職責的過程,是實體法律關系和行政執法程序法律關系的融合,但行政執法程序關系是以實體法律關系為基礎。因此,對經濟法的市場規制關系、特別產業的市場監管關系和宏觀調控關系,不能簡單地解讀為國家或政府一方與市場主體一方的法律關系,而應該根據經濟法律關系的內容來確定經濟法律關系主體,厘清不同經濟法律關系中經濟法主體的權、責、利、義,并建立相應的經濟法律制度。

三、經濟法概念的重構

經濟法是新的部門法,經濟法學更是一門新的學科。縱觀世界經濟法史,自其理念誕生至今也就短暫的200多年,在悠久的人類法制史上還處于幼稚期,但需要其規范調整的社會經濟關系卻日新月異,變化莫測。社會存在總是先于社會意識,但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預測并正確引導社會發展。經濟法作為一門新的法律部門,在制度建設上取得了不少成就,并在理論研究的某些領域已達成了一定共識,但目前國內外學界對經濟法的概念尚未形成權威的定論,依舊眾說紛紜,有待于厘清與重構。

(一)經濟法概念的解析

我國從建國時期的計劃經濟到改革開放初期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于資源的配置就經歷了從完全政府計劃到政府計劃為主,市場為輔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市場與政府在不同領域分別配置資源的社會主義特色的市場經濟。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新的資源配置模式,為更全面開放市場,激活市場活力排除了障礙,也為在政府主導的領域引入市場機制發展混和經濟模式樹立了方向標。在不同歷史時期伴隨著國家對資源配置方式的不同,作為調整資源配置的經濟法律制度也應不斷地調整變化。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朝令夕改也成了經濟法的一大特色。無可厚非地,經濟法學的研究也要反應當時的經濟法律制度以及社會經濟生活的現狀并烙上了時代的印跡,在不同的時期反映不同的法律意識和法律制度,而且是辯證發展的過程。回顧我國經濟法學的研究進程及其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每一個學者的研究路徑都是隨著時代的潮流以及社會經濟的變化,在探索和思考著最能實現市場機制和政府計劃對資源配置最優的制度設計,并且是個不斷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每一位為了經濟法學理論研究而孜孜不倦的學者,不管其關于經濟法的解讀如何,都是基于那個時代的經濟特色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很欣慰我國經濟法學者在經濟法學界百花齊放的學術爭鳴和自由中取得的豐碩成果。雖然目前尚未形成權威的經濟法概念,但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越辯越明,最終接近真理。

關于法律的定義,哈特認為屬加種差的定義形式是最簡單和最能令人滿意的,最常用來為法律下定義的一般性屬概念是行為規則,然而規則的概念與法律的概念本身同樣錯綜復雜。近似于把所有的法律制度的基本要素中各種不同類型的規則聯合為一體,這種表達方式的用法就是由起聯合作用的基本要素所決定的(54)[英] 哈特(H.L.A.Hart).法律的概念[M].張文顯等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16-17.。經濟法的概念不是單一的法律要素可以囊括的,應該涵蓋以調整對象為基礎,反映其調整方法和價值目標的基本要素的組合。經濟法屬于法的范疇,因此是一種法律規則或是法律行為規范,不同于道德或其他行為規范。經濟法脫胎于民法對權利濫用之無奈和行政法對行政權力擴張的泛力,是傳統民法和行政法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其調整對象正是民法和行政法力所不能的社會關系。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和調整方法是經濟法區別于民法、社會法和行政法的重要標志,只有明確了經濟法的法律調整對象和方法,厘定經濟法的概念才能避免經濟法落入民商法和行政法的思維范疇,建立屬于經濟法及經濟法學范疇的思維模式:即經濟法通過對法律傳統二元結構的解構和重構,政府、市場和社會成為經濟法律關系結構中的三要素,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和核心價值在于其社會本位原則,政府規章和經濟政策等軟法是經濟法的主要法律表現形式,市場規制關系、市場監管關系和宏觀調控關系是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其法益目標就在于經濟法通過對資源配置的經濟活動的市場行為和政府行為的規范和調整,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協調平衡社會整體利益,確保公平、效益和安全的社會經濟秩序。

(二)經濟法概念的構建

綜合學者對經濟法概念的普遍共識,通過法理的疏理,結合現行經濟法現象和經濟法律制度,經濟法的概念可定義為:經濟法是在資源配置的經濟活動過程中,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協調平衡社會整體利益,確保公平、效益和安全的社會經濟秩序,調整社會經濟秩序中的市場規制秩序、特別產業秩序和宏觀調控秩序,規范市場行為和政府行為的法律規范。簡而言之,經濟法是調整資源配置的經濟活動過程中的市場規制秩序、特別產業秩序和宏觀調控秩序,規范市場行為和政府行為的法律規范。此定義可從四個層面進行解讀。首先,經濟法的調整范圍是在資源配置的經濟活動過程中。強調了經濟法的適用領域,有別于其他部門法。其次,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社會經濟秩序。包括市場規制秩序、特殊產業秩序和宏觀調控秩序,調整的具體內容是規范市場行為和政府行為。再者,其法益目標是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協調平衡社會整體利益,確保公平、效益與安全的社會經濟秩序。最后,經濟法是一種法律規范,體現了法的本質屬性。因此和其他部門法規范一樣,體現國家的意志,由特定的機關制定,依法對經濟法主體行為進行規范和指引,并對違法行為進行處罰。經濟法的概念是由多種基本要素組成的有機聯系的整體,社會公共利益或者說社會本位是經濟法規范的核心。經濟法對個體利益的整體協調平衡不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更不能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比如不能為了GDP增長不惜破壞生態環境,但也不能為了所謂的社會公共利益而損害個體利益和公平正義。

在經濟法的定義里強調其法益目標或價值是必須的。在經濟法的制度設計中,對經濟秩序的調整是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價值目標,經濟法對市場行為和政府行為的調整就是要強調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保護。傳統民法與行政法、刑法規范側重于通過對當事人行為的規范和懲罰實現對特定法益目標保護,所以更側重于“形式理性”。經濟法是為了實現對特定法益目標的保護而規范具體的行為,追求的是“實質理性”。但經濟法的制度設計,除了要規范市場行為和政府行為,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外,也應該遵守法的形式理性,不能為了實現特定的行政、政治、社會、道德目標而踐踏程序正義。

四、結語

經濟法作為實質法的特點決定了其不同于傳統法律體系的法律構成和范式,其更注重目的導向的使命可能導致其忽略了規則構建和程序正義,這恰恰成為制約經濟法以及經濟法學發展的根本原因。不論經濟法的法律形式如何,終究不能離開其作為法的本質屬性。因此,對經濟法概念的構建必須回歸其作為法律規范的本質,去提煉更符合其規則體系特色和結構層次的邏輯設計,使經濟法概念能真正引領經濟法學理論體系的建構和經濟法律體系的建設。

猜你喜歡
經濟法法律經濟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今日農業(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論經濟法的憲法性
法大研究生(2019年1期)2019-11-16 00:37:50
經濟法在我國經濟轉型中的作用分析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6:32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華人時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公安高等院校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中國衛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56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經濟法解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99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二级毛片免费观看全程|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搞黄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国产成人欧美|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99r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色偷偷一区| 极品av一区二区|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亚洲天堂高清|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 国内精品小视频福利网址| 欧美性久久久久| 伊人中文网|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AV熟女乱| 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观看热2|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国产婬乱a一级毛片多女| 一级毛片高清|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久久久亚洲国产美女国产盗摄| 久久综合色视频| 亚洲视频在线青青|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第一页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www.av男人.com| 日韩a级毛片| 色成人综合|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国产在线小视频|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91娇喘视频|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99精品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不卡永久免费|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 中文字幕 日韩 欧美|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久久特级毛片|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人大臿蕉香蕉|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AⅤ|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99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97区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欧美国产综合| 久综合日韩|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亚洲成人高清无码| 欧美精品xx|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婷婷六月综合|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午夜免费小视频|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